甲骨文中的“示”,主要有这几种写法: 《诗经·鹿鸣》中说:“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在座的宾客喜爱我,告诉我至善之道、至真之理。知识的传承并不容易,真理的大道更是崎岖,于是前辈们总是愿意将自己的所得分享、展示给后人,让后人在成长的路上能有所警示、少些磕碰。比如在诗词中的大量“示儿诗”,就是通过诗歌,或夸赞勉励,或嘱咐训示,来进行对儿女的培养教育。宋代诗人陈俊卿,写有《示二子》,其诗言:“兴来文字三杯酒,老去生涯万卷书。遗汝子孙清白在,不须厦屋太渠渠。”告诫儿子要清清白白做人。 正如陆游的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前辈的告示、警示是一方面,自己的领悟又是另一方面。通过旁人的好意,我们虽然也可以获得启示、得到帮助,但自己能真正领悟才是将知识化为己用。中国的禅宗讲究顿悟,《景德传灯录》上曾记载舒州天柱山崇慧禅师与一位僧人的对话,僧问,崇慧禅师以一句诗回答,僧又问,师又答,但僧还是不明白,于是“乞师指示”,禅师只以一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作答,希望僧人能自己体会、自己领悟,而不做更多指示。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是瞬间中得到永恒,在万物中化为一体,境界至高,耐人寻味。这时候语言乏力,而只能靠自己神思遨游去领悟其中的内涵了。而“示”的意义的演变,从神灵到表示、告示,越来越走近人民生活,越来越贴近人的情感表达。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整理编辑:时英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