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我怎么找黏菌,怎么养黏菌,还有怎么拍黏菌,我来写个记录解答。 半个月前,连续下了3天雨,于是周末去山里玩。一到山里,我迫不及待的去树林里找腐烂的木头。我要找的是巨大的倒木,找到倒木后,要弯下腰,蹲下来,仔细观察倒木的背面。背面一般比较湿润,适合黏菌生长,而且有很多平伏的白腐菌,作为黏菌的食物。 像下图这样,白色的是真菌中的多孔菌类或革菌类,黄色的是黏菌的原质团时期,还有红色的是喜欢吃菌的疣跳虫。 然后我就动手了,拿铲子小心铲下倒木的树皮,装在盒子里 我装了好大一盒,还临时寻找了桦褶孔菌等多孔菌喂它,它好满足。回来后,分装成4个盒子,用捡来的枯枝和树皮简单做造景,不是很美,闷了两天,枯枝长出了真菌菌丝,黏菌爬满桦褶孔菌。 微距下它是这样的,晶莹剔透 然后怕它饿,我叫了一份外卖:一袋香菇,一袋平菇,还有一袋姬松茸。 我分别给四个盆喂了香菇或平菇,一天后,1号盆变化是这样,排山倒海的扑过去 2号盆同时喂了香菇和平菇,平菇被吃没了,香菇静静地开伞了,于是我又喂了一片平菇。左下角两个多孔菌是野外采回来的。 然后到周末了,开始布置拍摄场地。此处略去各种困难:要小太阳加热,加湿器加湿,加湿完静等相机干燥后再拍摄。 拍摄的设备很简单,单反+微距镜头+闪光灯+脚架+定时快门线,我的配置不是很好,就不写型号了。 然后开始30秒一张拍摄,由于电池只能撑6小时左右,晚上睡觉前调为1-2分钟/张。 每晚睡前我盯着它思考,它会往哪个方向跑?我要怎么布置角度?拍太频繁它会不会怕光不生长?晚上会不会缺水?啊好麻烦的。 就这样碰运气,拍了3000多张照片,整理后有50g大小。 先放部分动图。这个很有趣,之前扔进去的平菇在木片上长出了扇状的菌丝,然后慢慢的,黏菌爬上来了,按照菌丝辐射的方向,一点点移动 这是黏菌的脉动 吃平菇,这是拍的最完美的场景,后来吃到一半的时候相机没电了 彻底吃完是这样 今年6月底,我恰好拍了同类黏菌长出子实体的视频 然后我就剪辑成一个完整的视频了 谢谢阅读,我不喜欢写文章,整理逻辑好麻烦
下面统一解答网友的问题。 Joker彼得潘:确定不会有特殊的味道吗? 我:用蘑菇养黏菌会发臭,用燕麦片养几乎没味道。 食土姬_冥伊:想知道去哪找粘菌? 我:湿润的腐木的阴面。 井000000:想养,但是冬天会干死或者冻死吧? 我:是的,要保温保湿,否则它会缩成橙色的菌核。 墨箫玉剑:我比较好奇,像呼吸一样节奏的深浅变化是什么嘞? 我:生命都有这样的脉动吧,黏菌就是靠着每个细胞的同步脉动来传输外界讯息,并在内部建构一个复杂的认知体系,而这套独特的资讯处理方式不同于我们的大脑或电脑是用单一的中央处理器来思考并整理资讯,而是所有部分都自动自发地同步工作着。 魔都球根:请问是用什么设备拍摄的 我:单反+微距镜头+闪光灯+脚架+定时快门线。 Vanisly:问个小问题,为啥树林没有被这货霸占呢?完全是病毒式扩散呢 我:它好脆弱,只有温暖湿润的环境才会生长。 生于82-格洛:请教一下:视频中黏菌亮度的变化(也就是“脉动”)是以什么为节律呢? 我:我没明白问题的意思。 闪光鱵:饲养的时候怎么清理? 我:我用镊子将内容物夹出来,然后清洗盆子,加清水。 apupil:还以为最后会把豆芽吃掉 我:那是一个不知名的小芽,黏菌没吃它,只是经过它身上变身,长出子实体。 在下春来软……请问在城市里,一般能去哪儿抓这家伙回家玩? 我:公园甚至小区的绿化带都能找到黏菌的子实体,最常见、最好养的是鳞钙皮菌。可以在小区的树下翻找落叶,仔细寻找1mm左右、排列规则的小东西。黏菌的原质团一般要在山里才能找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