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用菌细菌、病毒病害的危害与防治

 老刻刀 2014-05-12

食用菌细菌、病毒病害的危害与防治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09-8-3 10:01:39 阅读:57

 

    细菌属原核生物界,为单细胞生物。菌体形状有杆状、球状和螺旋状,繁殖方式主要是二分裂法,生长速度较快,危害较大。对食用菌危害较为常见的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黄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和欧文氏杆菌属(Erwinia)中的种类。

  危害症状

  在食用菌菌种分离、培养中常受细菌污染。若接种点被污染,则会影响菌丝的生长扩展;菇床培养料被侵染,表面出现黏湿、色较深,并散发出酸臭味,严重时培养料变质腐烂,阻碍食用菌菌丝的发育。

  形态特征

  芽孢杆菌在其细胞中能形成芽孢,菌落表面较干燥,呈皱折状,色黄白至灰色;假单细胞杆菌和黄单胞杆菌均为端生鞭毛,欧文氏杆菌为周生鞭毛。

  发生规律

  芽孢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由于芽孢对高温有很强抗性,在121℃蒸汽灭菌或间隙灭菌条件下才能被杀灭,因此培养材料灭菌不彻底,或操作不规范,都有可能造成细菌污染。培养基和培养料pH呈中性、含水量高有利于细菌生长。

  防治方法

  制种所需的培养基,器皿必须按要求严格进行灭菌;严格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接种,防止菌种带菌。

病毒病害

  危害症状

  蘑菇感染病毒后症状随侵染时间、病毒种类、蘑菇品种和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变化。总的来说,菌丝体生长缓慢,子实体在覆土内层形成针状菇;已长出子实体则表现矮化,早熟易开伞,无菇盖和菇柄区分,或菇盖发育不良、平而小,菇柄有时长得粗而短呈鼓棒状或圆桶状,上有褐色条斑深入组织,有时则细而长。淡褐色病菇往往出现在头潮菇中,而在后几潮菇中很少发生。

  发生规律

  初侵染来自感病活菌丝和带有病毒的蘑菇孢子。被病毒感染的孢子略小于健康孢子,但萌发快(因孢壁较薄易萌发),并已证明感染病毒的孢子经贮藏9年后仍能传播病毒。病毒侵染菇床主要通过风传播感病毒孢子,昆虫活动、采收人员等接触传播,以及有病包装材料、未经消毒的工具引起病害蔓延和扩散。在菇架、菇盘的木料中残留有病菌丝,可引起下季蘑菇病害发生。覆土前“感病”孢子落在菇床上才能得以侵染,倘若仅溅落在土层表面,一般不发生感病。“感病”孢子萌发后,就与正常的蘑菇菌丝扭结在一起。随着菌丝生长,培养料便被病毒全面污染,从播种到头潮菇出现,菌丝生长最活跃,菌丝融合也较频繁,使健康菌丝感染病毒。在孢子芽管超薄切片中,可以看到许多病毒粒子,这些芽管能与健康菌丝融合而转移病毒。品种反应:双孢蘑菇的许多品种(系)对此病是感病的,而大肥菇的品系则相对抗病。

  防治方法

  选育抗病品种(系)是理想的防治方法,严格的卫生措施是控制病毒危害的基本条件,必要时可以改种有抗病能力的大肥菇;用报纸或塑料薄膜覆盖于菇床培养料上,防止感病孢子侵染;发菌期间,每星期用0.5%甲醛喷纸或塑料薄膜(用量100平方米纸需30升水加150毫升甲醛),覆土前一天,先喷甲醛,然后再掀膜;防治菇蝇和螨类,可减少病毒感染;及时采菇,菇床上如出现病毒病的征兆,要摘除患病的子实体,并喷晒2%甲醛液消毒,再用纸或塑料薄膜覆盖;化学防治:木制品喷4%五氯酚钠加0.5%-1%苏打混合液,菇房地面用2%漂白粉液消毒,工具或床架用5%甲醛液消毒,手和小工具可在软肥皂水溶液加磷酸三钠中消毒。

 

食用菌如何防治褐腐病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时间:2011-9-26 10:17:52

 

 

     褐腐病又名湿泡病、有害疣孢霉病,病原菌为有害疣孢霉。

  褐腐病发病症状:一种是发菌期间病菌侵入后,菇床表面形成一堆堆白色绒状物,颜色由白色渐变为黄褐色,表面渗出褐色水珠,最后在细菌的共同作用下腐烂,并有臭味产生;一种是原基分化时被侵染,形成类似马勃状的组织块,初期白色,后变黄褐色,表面渗出水珠并腐烂;当长成小菇蕾时被侵染,表现为畸形,菇柄膨大,菇盖变小,菇体部分表面附有白色绒毛状菌丝,后变褐,产生褐色液滴;当出菇后期被侵染,不仅形成畸形菇,菇体表面还会出现白色绒状菌丝,后期变为褐色病斑。

  褐腐病菌主要侵染蘑菇,但香菇、草菇、平菇、灵芝、银耳等食用菌也偶有发现。

  防治方法如下:

  (1)菇房消毒:及时清除菇房废料,并彻底消毒处理,不要等待进新料时再清理前季废料。有条件的菇房可通蒸气消毒,7075℃持续4小时,而后通风干燥。床架材料宜用钢材和塑料等无机材料制成,经冲洗和消毒后,孢子不易生存。

  (2)覆土消毒:首先要选取未含有食用菌废料的土壤,应选取稻田中20厘米以下的中层土或河泥土,经太阳暴晒后使用。在发病区土壤中宜用杀菌剂处理,如用菇丰配成2 000倍液喷雾,边喷边翻土,而后建堆盖膜闷5天后再使用。推广河泥砻糠覆盖技术,可有效地降低土壤带菌的几率。

  (3)培养料病菌处理:在发病区,培养料宜用杀菌剂拌料,如2 000倍液的菇丰。当菇床出现症状时要及时挖除,撒上杀菌剂,让其干燥,病区内不要浇水,防止孢子、菌丝随水流传播。

 

食用菌酵母菌发病原因与防治

作者:赵东方    文章来源:赵县农牧局    点击数:139    更新时间:2011-12-26

    酵母菌属于真菌门,子囊菌亚门,酵母菌是一种分布广泛的真菌,空气中到处漂浮有酵母菌的孢子,许多有机物质上也存在酵母菌。是一类没有丝状菌丝结构的子囊菌,高温高湿利于其生长。在食用菌菌种生产及栽培过程中污染多从培养料中间开始,导致菌种袋内的培养料或菇床培养料发酵变质抑制菌丝的生长,且有酒酸气味散出,其一般从培养料的中间开始发生,影响菌丝的生长发育。培养料受到酵母菌的污染并大量繁殖后,会引起菌种袋内的培养料或菇床培养料发酵变质。制种期间发生此病害主要因为灭菌不彻底、棉塞受潮;菇床发生主要由空气传播。
   
发病原因:该病原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该菌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为浆糊状或胶质状,颜色有乳白色、粉红色、乳黄色。有的带有粘性,有的边缘整齐,有的表面光滑,有的表面皱褶。在菌种生产过程中或生料栽培过程中所以会发生酵母菌污染发酵而变质:是由于消毒灭菌不彻底而引起的,特别是采用间隙式灭菌或采用常压一次性灭菌的原种或栽培种,由于菌袋内装料太多和装料太紧,加上灭菌时菌袋排放过紧,热蒸汽不易直接接触到菌袋的各个部位,造成灭菌不彻底,加上间隙灭菌,在间隙时料温降不下来,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有利于培养料内未杀死的酵母菌萌发和大量繁殖,而造成培养料发酵变酸变质;是生料栽培平菇时,由于菇床播种时气温较高,加上床料铺得过厚和培养料含水偏高,也容易引起床料发酵变质。
   
发病特点:酵母菌生存在有机物上,酵母菌孢子随气流进行传播,在菌种生产过程中或生料栽培中由于消毒灭菌不彻底,瓶袋内装料多和装料紧,且瓶袋间排放紧密,易发生该菌。高温高湿有利于酵母菌萌发和繁殖,床料过厚、培养料含水过高,均会导致培养料发酵变质。
   
防治方法:1、菌种生产时,培养料不要装得过多过紧,装锅灭菌时袋与袋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隙,以便热蒸汽流通。原种或栽培种不宜采用常压间隙灭菌方法。100°常压一次性灭菌至少要保持8小时;
    2
要保证接种用的母种纯正和接种过程中的无菌操作符合要求;
    3
、栽培过程中用干料重量的0.2%25%的多菌灵或0.1%的甲基托布津拌料。保持培养料适宜的含水量及温度。用干净的水喷洒,减少病菌的发生。
    4
控制培养料适宜的含水量,防止含水量过高和气温过高;
    5
、菌种生产用水要求清洁干净,千万不要用污水;
    6
、一旦发现培养料料温过高,并散发出酒酸气味时,可用5%的石灰水浇灌培养料来控制酵母菌的繁殖,同时又可以使培养料的酸碱度转为中性到碱性,有利于食用菌菌丝生长。应将菌袋直立,解开扎口,使多余的水分排出。

 

食用菌黏菌的识别与防治

作者:赵东方    文章来源:赵县农牧局    点击数:146    更新时间:2011-11-23

      黏菌的病原菌为绒孢菌,危害香菇的是头绒孢菌,危害平菇的是平菇绒孢菌。培养料倍黏菌侵染后,料面会出现胶黏性、半流动性变形体,扇面形,多分枝、脉络状,呈鲜黄色。黏菌覆盖子实体。随之腐烂,有酸臭味。黏菌主要生长在菇床料面、菌袋表面及椴木上,经常是当天我们未发现任何异常,结果第二天就发现在基物的表面长出一大团的原生质团,而且该原生质团能慢慢移动,有的原生质团还可以移动到菇床床架、覆盖的塑料薄膜等上面。如环境阴湿,其发展较快,并逐渐连片,甚至覆盖整个菇床表面。菇床受害,造成不出菇;菌筒受害,造成烂筒;椴木受害,容易造成树皮脱落,杂菌大量滋生;食用菌子实体受害,易于腐烂,失去商品价值。
黏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以阴暗潮湿的地方比较常见。其喜欢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潮湿环境,在树林中的枯枝落叶或死亡的树桩上较多见,它是食用菌生产上的重要的竞争性杂菌,食用菌的生长环境极有利于黏菌的生长发育,其主要危害香菇、木耳、蘑菇、平菇、茶薪菇等品种。
     
黏菌主要是污染培养料,与食用菌菌丝争夺空间和营养,还可以围食食用菌的菌丝和孢子而造成菇床或菌袋不能出菇和培养料腐烂变质。它常在菇床、菌筒、及椴木上发生,菇床上黏菌的种类较多,有的生长在菇床的覆土表面,白色、平贴,呈扇状向四周扩展而且发展迅速;有的则在培养料的表面长出丝状黑色或白色长毛。
     
蘑菇菇床一旦发生黏菌危害,发病部位下面的培养料变潮湿腐解,蘑菇菌丝生长受抑制或逐渐消失;子实体生长期发病,可使子实体菌柄基部软腐,覆土板结,不再出菇。黏菌在菇床上的表现为:当发生在菇床培养料或覆土表面时,初期为黏菌的营养体生长扩展阶段,床面出现白色、黄白色、鲜黄色或土灰色等不同颜色的菌落,其菌落没有菌丝,是一层黏稠状的液体,向一方或四周扩展。扩展的前沿多呈扇状或羽毛状,边缘清晰,其下面的培养料变潮湿并逐渐腐烂,蘑菇菌丝生长受抑制或逐渐消失。如在覆土后发生,覆土层会变得潮湿而板结,不出菇或长出的蘑菇菌柄基部常呈水渍状软腐。后期则在发病部位形成子实体,不同种类的黏菌形成的子实体形态、颜色及大小不同。
     
香菇生产中发生的黏菌主要危害香菇菌筒,特别是反季节栽培的香菇受害较重。黏菌主要生长在菌袋表面,经常是当天未见症状,第二天就会发现菌袋的表面出现一大片深褐色的孢囊果子实体,有的子实体还会出现在菇架、地面以及覆盖的薄膜上。如环境阴湿,其发展较快,逐渐连片,甚至会覆盖整个袋面。
    
利用棉籽壳生料栽培的平菇菇床上常常出现黑色的发网状黏菌,其培养料被害后会出现腐烂和不出菇等症状,平菇子实体受害后,会出现病斑、畸形、发僵、腐烂等症状,使其产量和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
    
黏菌在黑木耳和滑子菇栽培中发生较重,当耳片或子实体原基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发生较多。初期在子实体表面长出灰白色的黏菌菌落,扩展迅速。黏菌营养体生长过程中可以分泌出多种胞外霉,使子实体组织水解胶化而引起流耳或腐烂。当胶化后的耳胶流到哪里,那里的子实体也随之水解胶化,使栽培袋表面黏糊着一层胶状物。当晴天气候干燥时,失水后呈半透明的硬壳,颜色也由黄褐色变成黑褐色。凡是发生流耳或黏糊有耳胶的地方,不能再长出子实体。
     
适宜黏菌生长的温度为22-25,空气相对湿度95%-100%PH5.5-6.5。菇房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培养料含水量偏高、有机质丰富等条件都有利于黏菌的生长繁殖,菇床一旦发生黏菌危害,只要条件适宜,其菌落一天可扩展几厘米至十几厘米,甚至可以迅速覆盖大片的菇床。
     
黏菌的营养体是一团多核的没有细胞质的原生质团,形状也不固定,呈粘液状。其以分裂方式生殖,产生有细胞壁的孢子。
黏菌是一类与真菌不同的菌类,它的的最大特点是营养体无细胞壁,呈变形体结构,生长扩展迅速。不同种类的黏菌其菌体颜色不同。侵害食用菌引起黏菌病的种类较多,它们共同特点是在子实体表面呈匍匐状生长。
     
黏菌属于一类围食性病菌,适宜生长在有机质丰富、环境潮湿且比较阴暗的地方,如腐木、枯草、落叶、青苔及土壤上。由孢子和变形体通过空气、培养料、覆土、昆虫及变形体的自身蠕动进行传播。黏菌生存的环境与菇床环境接近,因此,在高温高湿季节的菇床上,常出现黏菌侵染培养基和菇体的症状。当温度在26-37之间菇房湿度达80%以上、覆土面积水的情况下,黏菌生长迅速并很快形成孢子。菇床上一旦发生黏菌危害,在条件适宜时,其营养体粘稠性菌落一天可以扩展几厘米至十几厘米,甚至可以覆盖大片菇床。孢子可随水、空气和昆虫等传播,进行再次侵染危害。老菇房和出菇期比较长的品种较易发生黏菌危害。
      
防治方法:
床栽食用菌的培养料要通过高温堆制和二次发酵;
控制湿度,防止菌袋表面长期处于水渍状态,可有效控制黏菌生长;
用药剂拌料。可用干料重量的0.1-0.2%的施耳康拌料王拌料,对菇床黏菌的防效显著;
覆土用甲醛进行消毒处理,以杀死培养料和覆土中的黏菌;
装袋前对菇房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控制适宜的含水量,防止菌袋表面长期处于水湿状态,并保持适当的通风透光条件,可有效控制黏菌生长;
发病初期,停止向菇床喷水,撒石灰让其干燥后,挖除病区,喷洒200倍的锈枯灵,过4-5天再次用药防治,能有效控制该菌的蔓延危害。

 

粪草生菌发菌期的主要病害有哪些?

发布时间:2007-11-06 13:55  来源:

摘要:

粪草生菌发菌期的主要病害有哪些?

   除木霉、毛霉、链孢霉、根霉外,主要病害有胡桃肉状菌、白色石膏霉、褐色石膏霉、可变粉孢霉、黄瘤孢、鬼伞类、木棉霉菌、大钮扣菇、粘菌。

粪草生菌发菌期的病害,主要来自土壤、培养料以及老菇棚残存的病菌丝、孢子或受污染的废弃物。粪草生菌发菌期病害应采取综合防治。

    菇棚要设置在环境干净,通风向阳的地方。进料前35天可用甲醛或硫磺密闭熏蒸,床架使用前要用清水或5%石灰水,或10%漂白粉水冲洗。菇棚墙壁与四周,可分别喷1:800倍的80%敌敌畏和5%石灰水,以除虫防病。

    做好覆土的消毒工作。将土粒先经阳光暴晒,再用甲醛熏蒸。

        菇房的门窗及通风口,要安装60目的纱窗、纱门,防止害虫飞入。一般成虫有趋光性,可在菇房附近安装黑光灯诱杀。

 

食用菌胡桃肉状菌的防治

胡桃肉状菌(Diehliomyces micropours)又名小牛脑病、假块菌,主要危害蘑菇。
  (1)危害症状  多发生在覆土前后的料面和土层中,先出现短而浓密的白色菌丝,继而形成一粒粒酷似胡桃肉状的子囊果,子囊果群生于覆土表面及料层中,与蘑菇争夺养料,阻碍蘑菇子实体形成。子囊果成熟,子囊破裂放出大量子囊孢子。蘑菇菌种瓶内发生该菌时,瓶内会有漂白粉气味。
  (2)形态特征  菌丝白色粗壮,有隔膜,分枝。子囊果有菌丝组成,致密,有脉络及空隙,外形呈胡桃肉状或牛脑状,表面有不规则皱褶,初为奶白色小圆点,逐渐成为不规则块状,成熟时为暗红色。子囊果内着生子囊,子囊卵形至球形,排列不规则,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近球形。
  (3)发生规律  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并借助场地、培养料、覆土或菌种进入菇床。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630℃,子囊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427℃,适宜的pH4.57.5,高温、高湿有利于该菌发生,子囊孢子耐高温,后发酵的高温对孢子无杀伤力,若菇房温度控制在18℃以下,可避免此病害发生。
  (4)防治方法  严格检查菌种,防止菌种带菌;一次发酵必须在水泥地上进行,避免病菌污染;注意菇房通风换气,菇床发病后,床面停止喷水,待覆土稍干后,挖除子囊果,将室温降至16℃以下,再按常规管理,仍可正常出菇。

 

菌盖斑点病防治方法

一、症状表现  发病初期菇盖表面凹凸不平,后呈圆形或不规则病斑。湿度大时菇床上病菇长有白色子实体,严重的菌褶粘连在一起。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一般由覆土带入菇房,经气流传播。菇房空气相对湿度高于95%时利其发病。
      
三、防治方法  1)发病后要加强菇房通气,降低空气湿度,防止病害蔓延。(2)及时挖除病菇,并将其进行集中处理。(3)发病初期喷洒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的防霉宝超600倍液进行防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