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老师刚刚了解了一下,你们已经学习完了这篇课文,对吧? 生:对(齐答) 师:那我们接下来怎么学习呢?换个角度再学习一次。(这对老师将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师:老师教了近三十年,这篇话剧也不知教了多少遍,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感觉,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了些眉目。(何其谦虚)话剧即戏剧,对话是重点。对话有长度,可分为对话篇、对话段、对话组。对话篇即教材节选文,就《雷雨》而言,有几个对话段呢? 生:三个对话段。 师:依据是什么? 生:依据是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见却未识出其身份,识出其身份后矛盾开始有波澜,鲁大海出现后矛盾进入高潮。 师:嗯,有一定的道理,但似乎太笼统。 生:老师,我认为只有两个对话段。 师:哦!你的依据又是什么? 生:我的依据是戏剧的前半部分是两人对话,后半部分是多人对话。 师:似乎也有道理。 生:老师,我不赞成她的看法。 师:那你来说说。 生:我觉得还是分为三个对话段,第一个对话段是周鲁俩人共忆无锡梅小姐,第二个对话段是鲁侍萍来周家的目的,第三个对话段是围绕罢工、复工展开的。 师:很好!你概括得非常到位。那我们划分对话段的依据是什么? 生:对话的内容。 师:对,对话的内容,即话题。话题转换的地方就是切分对话段的地方(举生活中的事例)。所以,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雷雨》的对话段、对话组之后,能读懂所有的话剧,理解所有话剧的内容。那第一对话段里又有那些对话组呢? 生:第一对话组是周鲁俩人共忆无锡梅小姐并作出不同的评价。 师:怎样不同的评价? 生:我认为可以用两个词语来概括:怅悔,后悔。 师:具体一点。 生:周说是小姐,鲁说不是小姐,是下等人。 师:这是称呼的不同,那评价呢? 生:周说梅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鲁说梅小姐不清白、不贤惠,也不大规矩, 师:为什么两人对梅小姐的称呼、评价有这样大的区别?(给同学们思考时间,师巡视) 生:周那样说表明他对梅小姐还有一些爱恋,侍萍那样说表明她恨自己有那么一段经历。 师:那他们两人相爱是不是一种罪过? 生:不是罪过,却是一个错误。就当时是错误,但就现在来说是一种权利。 师:说的太好了,相爱是一种权力,不是罪过!在侍萍看来,一个仆人居然爱上了资本家的大少爷,而且还生下了两个儿子,这当然是不规矩的,也不守本分的。当时我怎么就那么大胆,无视封建等级观念、门第观念的存在呢?现在想想当然不规矩、不贤惠、不守本分……(对教材的深度解读) 师:第二对话组:回忆梅小姐被赶出周家的经过。周家为什么一定要赶走她呢? 生:周家为了娶一位有钱的阔小姐(繁漪),这才显示出门当户对。 师: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学生沉默)可以交流一下。 生:因为两家的身份、社会地位不同而招致舆论。 师:众人可能都把责任推到周家人身上,读原著后,老师发现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娶一位有钱的阔小姐(繁漪)就一定要把侍萍赶出去吗?或者说有没有这样的两全之策,既让周娶阔小姐,又不让侍萍离开周家? 生:肯定可以的,那就娶阔小姐作妻,让侍萍作妾。(学生大笑,听课老师亦笑) 师:好的,不能作妻,作妾总还是可以的。作为周家父母,他们也不希望自己的长孙(周萍)幼年失母,作为周朴园,他当然更不希望自己深爱的并为周家生下两个儿子的侍萍离开自己,就是繁漪也会同意让她留下来做妾的。但侍萍还是被扫地出门,这又是为什么? 生:说明侍萍挺有骨气,挺有尊严的。 师:是啊,侍萍确实有骨气,有尊严,我为你们周家生有两个儿子,凭什么让我做妾而让繁漪作妻?就只是我的出身、我的地位低吗?所以她一定要作妻,而这恰恰触犯了周家的底线-------什么条件都可答应,就这一点坚决不让步! 师:所以,离开周家后的经历就是第三个对话组。这些句子很有嚼头,同学们把这些句子画记:……嫁了个人,生了个女儿,境况很不好,她的命很苦,以后还嫁过两次,都是很下等的人,她生活很不容易。此时的侍萍为什么话语这么多,为什么要在周朴园面前说这些? 生:为了获得怜悯、同情。 生:是为了报复周朴园,我的这些经历都是拜你所“赐”。 生:为了羞辱周朴园,我鲁侍萍宁可嫁给下等人作妻,也绝不嫁给你作妾。 师:我们试想,侍萍这三十年所积聚的苦水能向谁倾诉?自己的丈夫(鲁贵)?抑或自己的儿子(大海)、女儿(四凤)?都不能,只有当倾诉对象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时才可能发泄倾诉的,所以,此时的侍萍仅仅是为了——倾诉(学生齐答),因为这时的侍萍已然断定周朴园还爱着自己,你们能从哪句话可以发现? 生:顶老的箱子里的一件旧衬衫。 师:于是,侍萍决定暴露自己,让周朴园认出自己。原著中的一句话被删掉了:“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当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个叫朱琳的女演员,她不肯演侍萍,认为侍萍没骨气,这个问题还有必要去探讨吗?将这些句子读一读。(生读) 师:认出侍萍后,周朴园说了一句: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怎么理解好。 生:露出庐山真面目,说明周朴园虚伪、冷酷。 师:传统的解读都认为此时的周朴园虚伪、冷酷,但仔细一想,总觉得不妥,你们觉得呢? 生:这是周朴园的本能反应,他担心她会利用过去的关系来敲诈自己,干扰他的家庭,影响他的声誉。 师:你太了不起了!所以我们有必要纠正过去一贯错误的认识,为周朴园平反!谁指使你来的?(结合原著我们知道是繁漪要她来的)所以侍萍说“不是我要来的”,那又该怎么回答好呢?想来想去,不好答,于是她答道:“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里自然显示出作者曹禺的创作意图:不想揭露、批评什么,只是冥冥之中感觉有一种不可抗拒、不可挣脱的东西--------命,在我的心头涌动…… 生:由此说来,雷雨并不是反映道德层面的,而是反映人性的东西。 师:是啊,因为人性总是超越道德之上的。 生:老师,那这句话就不能随意理解啦:这些年我也学乖了。 师:确实,你不仅能解决问题,更难能可贵的是你还能发现问题。 生:谢谢。那该怎么准确的理解呢? 师:大家讨论交流一下(师走下去巡视并参与讨论) 生:老师,我觉得吧,这些年的“乖”是相对于过去的“不乖”而言的,也即三十年前我是多么的幼稚,居然敢漠视封建等级观念,现在“我”不得不向这些观念低头了……(老师、同学、听课老师热烈鼓掌) 师:掌声告诉我们,你的回答太精彩了! 师:因此,年轻的曹禺是怀着悲悯情怀写作《雷雨》的。当年演繁漪的一个女演员很讨厌她,于是久久不能进入角色,坐在下面观看的周总理觉得越来越不对劲演出结束时,写了一张便条给了身边的邓颖超,让她转交给那位演员内容是:请对繁漪同情、同情、再同情。……所以,我们应该按照文学规律、结合原著对文本进行解读,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做出片面的解读和理解。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很棒,谢谢大家。下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