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雷雨》优质课比赛课堂实录

 老刘tdrhg 2018-01-15

 师:大家知道雷雨吗?请大家看一个电影片段。(播放《雷雨》最后的片段)
师:一个雷雨之夜,三个年轻人踏上了不归路,两个女人变成了疯子,傻子,这都与一个人有关,他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周朴园,他是一个复杂的人。
生:他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
生:他是一个资本家。
师:大家怎么看出来的?
生:从课文中看出来的。
师:通过什么看出来的?
生:语言。
师:在戏剧中,我们要从语言角度去分析人物的性格。让我们从语言出发,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读文本找出答案,说明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说明理由。
(生讨论)
生:他是一个复杂的人。他说:“梅家的小姐很贤惠,很规矩。”这说明他心中对鲁有美好的憧憬。他又十分暴虐,“你来干什么?”“谁让你来的?”这些语言都说明他卑劣。
生:他对鲁也有真实的一面。他穿破衣服。
生:鲁大海说:“你故意淹死了。。。。。。”说明了他的贪婪。
师:还说明他的自私。
师:周对梅的感情真实吗?
生:“你看这些家具都是旧的,;;;记着你的生日,。。。说明很想念她。
生:不真实。仅仅是为了掩饰自己,弥补自己的罪过,为了摆脱那种情感。
(此处老师应该抓住机会深挖)
生:鲁在周心中有位置。
师:周穿旧衣服,用旧家具,放“梅花”。鲁是他的初恋,他后来婚姻不幸。所以我们不能怀疑他对鲁的思念,他确实有真情流露。
生:他在家中奉行“父父子子”等级关系,他是一个专制的人!
师:周的复杂性还表现在那些方面?现在我们已经分析出他的虚伪,贪婪,专制,残忍,还有哪些方面我们没有看出来?
生:他问候鲁的话很礼貌,很文雅。
生:“谁指示你来的?”说明他很绝情。他怕自己的事情被别人发现,而有损自己的地位。
师:看出来自私。
生:冷酷。他知道大海是自己的儿子的时候还说:“矿上的工人昨天已经出工,你当代表还不知道吗?
师:他是站在什么角度对待大海的?
生:资本家的地位。
师:(指着板书)虚伪,贪婪,自私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资本家的本性。
师:但人物性格不可能是单一地,看他的另一面。
(多媒体文字与对白,内容是周与鲁30多年后的初次会面的情景)
师:他为什么说“我们那时还没有洋火呢!”
生:强调“我们”是说明是一家人。
师:“三十年前”在文中提到了12次。
(多媒体图表:人物表)
师:“生第二个儿子是什么时间?27年前。
师:那么为什么反复提到“30多年前”?是作者记错了吗?每一个人在回忆往事的时候,都喜欢把最美好的记住,而把最不愉快的忘掉。
生:27年前是他们最痛苦的回忆,而30多年前是最美好的时候。作者并没有搞错。
师:说明了30年前他们确实有美好的爱情。但后来因为什么事而导致了不好的结果?
生:为了与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结婚,把鲁赶出了周家。
师: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把“你们”该成“你”有和不同?
生:你们说明可能是周家的父母家长把鲁赶出了家,说明周朴园也可能是受害者。
(文字:曹禺的话---鲁被周家赶走,周朴园也是不情愿的,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违。何况在鲁被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见上一面。)
生:说明周也是被压迫者,是受害者。
师:周在鲁被赶出去后,他自己干了什么?假如你是导演,设想一下。
生:他很痛苦,绝望和无奈。他到处去找,在河边发现了血衣,血书,他在河边跪着。
生:他泪流满面,他想跳河自杀,但转念想到自己的未来,他向河流摇摇头离开。
师:他有真情。他曾经留学德国,他曾经在20多岁的时候有过自己美好爱情并且有了爱情的结晶----孩子。
师:他们相见后,鲁对周是什么情感?
生:只有恨。因为自己的孩子现在受着他的压迫;还因为27年一点点积存的怨气。
师:他们以前为什么不采取另一种方式?
生:私奔。
师:这里可以看出他性格的另一面?
生:软弱。
师:他钟情,但由于软弱,他们都成了受害者。而他自己也受到自己父母的影响,最后也成了一个压迫者。
(文字:周朴园是一个资本家,这是他的人性,为钱,淹死很多工人;爱他的人,生活中需要温暖也是他的人性。)
师:作者是从哪一个角度来揭示人性的?
生:辨证法。
师:这对我们以后阅读作品有什么启示?
生:对人物的语言进行分析。进行辨证的看待。
师:周朴园的性格如夏天的雷雨一样变幻莫测,他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我们要学会从语言角度来分析人。大家在课下用这种方法分析鲁侍萍的形象。
板书:冷酷 虚伪 贪婪 残酷 专制 自私 人 真情 软弱 文雅

师:老师刚刚了解了一下,你们已经学习完了这篇课文,对吧?

生:对(齐答)

师:那我们接下来怎么学习呢?换个角度再学习一次。(这对老师将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师:老师教了近三十年,这篇话剧也不知教了多少遍,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感觉,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了些眉目。(何其谦虚)话剧即戏剧,对话是重点。对话有长度,可分为对话篇、对话段、对话组。对话篇即教材节选文,就《雷雨》而言,有几个对话段呢?

生:三个对话段。

师:依据是什么?

生:依据是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见却未识出其身份,识出其身份后矛盾开始有波澜,鲁大海出现后矛盾进入高潮。

师:嗯,有一定的道理,但似乎太笼统。

生:老师,我认为只有两个对话段。

师:哦!你的依据又是什么?

生:我的依据是戏剧的前半部分是两人对话,后半部分是多人对话。

师:似乎也有道理。

生:老师,我不赞成她的看法。

师:那你来说说。

生:我觉得还是分为三个对话段,第一个对话段是周鲁俩人共忆无锡梅小姐,第二个对话段是鲁侍萍来周家的目的,第三个对话段是围绕罢工、复工展开的。

师:很好!你概括得非常到位。那我们划分对话段的依据是什么?

生:对话的内容。

师:对,对话的内容,即话题。话题转换的地方就是切分对话段的地方(举生活中的事例)。所以,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雷雨》的对话段、对话组之后,能读懂所有的话剧,理解所有话剧的内容。那第一对话段里又有那些对话组呢?

生:第一对话组是周鲁俩人共忆无锡梅小姐并作出不同的评价。

师:怎样不同的评价?

生:我认为可以用两个词语来概括:怅悔,后悔。

师:具体一点。

生:周说是小姐,鲁说不是小姐,是下等人。

师:这是称呼的不同,那评价呢?

生:周说梅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鲁说梅小姐不清白、不贤惠,也不大规矩,

师:为什么两人对梅小姐的称呼、评价有这样大的区别?(给同学们思考时间,师巡视)

生:周那样说表明他对梅小姐还有一些爱恋,侍萍那样说表明她恨自己有那么一段经历。

师:那他们两人相爱是不是一种罪过?

生:不是罪过,却是一个错误。就当时是错误,但就现在来说是一种权利。

师:说的太好了,相爱是一种权力,不是罪过!在侍萍看来,一个仆人居然爱上了资本家的大少爷,而且还生下了两个儿子,这当然是不规矩的,也不守本分的。当时我怎么就那么大胆,无视封建等级观念、门第观念的存在呢?现在想想当然不规矩、不贤惠、不守本分……(对教材的深度解读)

师:第二对话组:回忆梅小姐被赶出周家的经过。周家为什么一定要赶走她呢?

生:周家为了娶一位有钱的阔小姐(繁漪),这才显示出门当户对。

师: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学生沉默)可以交流一下。

生:因为两家的身份、社会地位不同而招致舆论。

师:众人可能都把责任推到周家人身上,读原著后,老师发现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娶一位有钱的阔小姐(繁漪)就一定要把侍萍赶出去吗?或者说有没有这样的两全之策,既让周娶阔小姐,又不让侍萍离开周家?

生:肯定可以的,那就娶阔小姐作妻,让侍萍作妾。(学生大笑,听课老师亦笑)

师:好的,不能作妻,作妾总还是可以的。作为周家父母,他们也不希望自己的长孙(周萍)幼年失母,作为周朴园,他当然更不希望自己深爱的并为周家生下两个儿子的侍萍离开自己,就是繁漪也会同意让她留下来做妾的。但侍萍还是被扫地出门,这又是为什么?

生:说明侍萍挺有骨气,挺有尊严的。

师:是啊,侍萍确实有骨气,有尊严,我为你们周家生有两个儿子,凭什么让我做妾而让繁漪作妻?就只是我的出身、我的地位低吗?所以她一定要作妻,而这恰恰触犯了周家的底线-------什么条件都可答应,就这一点坚决不让步!

师:所以,离开周家后的经历就是第三个对话组。这些句子很有嚼头,同学们把这些句子画记:……嫁了个人,生了个女儿,境况很不好,她的命很苦,以后还嫁过两次,都是很下等的人,她生活很不容易。此时的侍萍为什么话语这么多,为什么要在周朴园面前说这些?

生:为了获得怜悯、同情。

生:是为了报复周朴园,我的这些经历都是拜你所“赐”。

生:为了羞辱周朴园,我鲁侍萍宁可嫁给下等人作妻,也绝不嫁给你作妾。

师:我们试想,侍萍这三十年所积聚的苦水能向谁倾诉?自己的丈夫(鲁贵)?抑或自己的儿子(大海)、女儿(四凤)?都不能,只有当倾诉对象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时才可能发泄倾诉的,所以,此时的侍萍仅仅是为了——倾诉(学生齐答),因为这时的侍萍已然断定周朴园还爱着自己,你们能从哪句话可以发现?

生:顶老的箱子里的一件旧衬衫。

师:于是,侍萍决定暴露自己,让周朴园认出自己。原著中的一句话被删掉了:“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当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个叫朱琳的女演员,她不肯演侍萍,认为侍萍没骨气,这个问题还有必要去探讨吗?将这些句子读一读。(生读)

师:认出侍萍后,周朴园说了一句: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怎么理解好。

生:露出庐山真面目,说明周朴园虚伪、冷酷。

师:传统的解读都认为此时的周朴园虚伪、冷酷,但仔细一想,总觉得不妥,你们觉得呢?

生:这是周朴园的本能反应,他担心她会利用过去的关系来敲诈自己,干扰他的家庭,影响他的声誉。

师:你太了不起了!所以我们有必要纠正过去一贯错误的认识,为周朴园平反!谁指使你来的?(结合原著我们知道是繁漪要她来的)所以侍萍说“不是我要来的”,那又该怎么回答好呢?想来想去,不好答,于是她答道:“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里自然显示出作者曹禺的创作意图:不想揭露、批评什么,只是冥冥之中感觉有一种不可抗拒、不可挣脱的东西--------命,在我的心头涌动……

生:由此说来,雷雨并不是反映道德层面的,而是反映人性的东西。

师:是啊,因为人性总是超越道德之上的。

生:老师,那这句话就不能随意理解啦:这些年我也学乖了。

师:确实,你不仅能解决问题,更难能可贵的是你还能发现问题。

生:谢谢。那该怎么准确的理解呢?

师:大家讨论交流一下(师走下去巡视并参与讨论)

生:老师,我觉得吧,这些年的“乖”是相对于过去的“不乖”而言的,也即三十年前我是多么的幼稚,居然敢漠视封建等级观念,现在“我”不得不向这些观念低头了……(老师、同学、听课老师热烈鼓掌)

师:掌声告诉我们,你的回答太精彩了!

师:因此,年轻的曹禺是怀着悲悯情怀写作《雷雨》的。当年演繁漪的一个女演员很讨厌她,于是久久不能进入角色,坐在下面观看的周总理觉得越来越不对劲演出结束时,写了一张便条给了身边的邓颖超,让她转交给那位演员内容是:请对繁漪同情、同情、再同情。……所以,我们应该按照文学规律、结合原著对文本进行解读,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做出片面的解读和理解。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很棒,谢谢大家。下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