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某,女,37岁,1982年11月17日初诊。鼻衄腹泻已三月余。胃脘经常憋胀,饭后胀满较剧,纳呆,大便稀,每日七八次,每天夜间大便二三次,且有五更泄。血常规化验:RBC 285万/mm3,Hb 7%,WBC 5 600/mm3,屡治不愈。舌淡,苔薄白,脉左右关上滑。 处方:██。 二诊:药后诸症大减,鼻衄止,纳增,大便每日一二次,成形,夜间已不大便。原方续服6剂,攻固疗效。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加味黄连汤(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林某某,男,52岁,1994年4月18日就诊。患腹痛下利数年,某医院诊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迭用抗菌素及中药治疗,收效不显。 刻下:腹中冷痛,下利日数行,带少许粘液。两胁疼痛,口渴,欲呕吐。舌边尖红,苔白腻,脉沉弦。 辨为上热下寒证。治以清上温下,升降阴阳。 为疏加味黄连汤:黄连10克,桂枝10克,半夏15克,干姜10克,党参12克,炙甘草10克,大枣12枚,柴胡10克。 服药7剂,腹痛、下利、呕吐明显减轻,但仍口苦、口渴、胁痛。又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胆热温脾寒,服7剂而病愈。 解说:上有热,下有寒,寒热阻拒,阴阳不交,影响胃肠的消化、传导功能,而见腹痛、下利、呕吐、口渴、舌红之证。治以黄连汤清上热,温下寒,交通上下阴阳,实为正治之法耳。 原文复习 《伤寒论》第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下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各家论述 《金镜内台方议》:胃中有邪气,使阴阳不交,阴不得升为下寒,故腹中痛;阳不得降为上热,故欲呕吐也。故用黄连为君,以治上热;干姜、桂枝、半夏以散下寒为臣;人参、大枣、甘草以益胃而缓其中也。 《医方集解》:此足阳明药也。黄连苦寒泄热以降阳,姜、桂辛温除寒以升阴,人参助正祛邪,半夏和胃止呕,甘草、大枣调中止痛,上中二焦寒热交战,以此和解之。 《医宗金鉴》:君黄连以清胸中之热,臣干姜以温胃中之寒;半夏降逆,佐黄连呕吐可止;人参补中,佐干姜腹痛可除;桂枝所以安外,大枣所以培中也。然此汤寒温不一,甘苦并投,故加甘草协和诸药。此为阴阳相格,寒热并施之法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