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趣谈:杜甫《狂夫》诗中“厚禄故人”指的是谁?

 阿庆1120 2018-01-15

唐诗趣谈:杜甫《狂夫》诗中“厚禄故人”指的是谁?

本文作者:纳兰春蚕

唐·杜甫《狂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娟娟静,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关于此诗“厚禄故人”所指为谁?审慎者一般都称“未详何人”便一语带过,并未做深入考证。仇兆鳌注《江村》诗指出:“分禄米,亦指裴冕。此暗用公孙弘给俸禄于故人事。”因此《狂夫》诗中的“厚禄故人”学界一般认为也是指裴冕。

《江村》与《狂夫》二诗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于诗人生活状态的巨大差异,前者是“饱食终日”,后者则几乎“饿死沟壑”。《狂夫》当作于《堂成》同年秋,因《堂成》最后一句云:“懒惰无心作解嘲”,而《狂夫》的题旨便是脱胎于扬雄《解嘲》:

【委之沟壑】本指死亡草葬,《孟子·滕文公上》:“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后亦指弃捐失势,汉扬雄《解嘲》:“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旦握权则为卿相,夕失势则为匹夫。”

唐诗趣谈:杜甫《狂夫》诗中“厚禄故人”指的是谁?

杜甫早年所作《进雕赋表》就说过:“只恐转死沟壑”;《醉时歌》也说:“焉知饿死填沟壑”;虽然《旧唐书·杜甫传》“儿女饿殍者数人”记载失实,但幼子饿死在奉先的家中确为实情:“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途经蜀道至成都也曾感叹:“常恐死道路,永为高人嗤”(《赤谷》)。

上元元年(760)春,杜甫一家卜居成都草堂,生活终于安顿了下来,《堂成》诗中已有“懒惰无心作解嘲”之语,杜甫又何必另起一诗自食其言,特意从《解嘲》中翻出典故,塑造一个几乎饿死沟壑的狂夫形象呢?这都怪他此前把《江村》诗写得太过悠闲了,让人觉得他们一家吃穿不愁,没什么可需要帮助的。

杜甫写《江村》时,本以为结束了长途奔波,有了安身之所,从此便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可他万万也没料到,由于朝廷铸行“以一当十”、“以一当五十”的大钱,造成通货膨胀,这年秋天米价飙涨,全国各地都爆发了严重的大饥荒。《旧唐书·肃宗本纪》载:“是岁饥,斗米至一千五百文。……米价翔贵,人相食,饿死者委骸于路。”

唐诗趣谈:杜甫《狂夫》诗中“厚禄故人”指的是谁?

“百花潭水即沧浪”,杜甫为什么把“百花潭水”比为“沧浪之水”呢?这是出自《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yì)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形容生活已经走投无路,几乎到了跳水自杀的地步。崔豹《古今注》也记载了一位赴水而死的狂夫故事:“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

“风含翠筱娟娟静,雨裛红蕖冉冉香。”旧说认为这一联的写法是以美景反衬悲哀之事,即王夫之所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但本人却有不同的见解,此联其实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风吹竹林本应发出“沙沙”的声响,此时却寂静无声;随着时间的推移,雨水也渐渐冲淡了荷花的幽香。上句表示久无音信,下句意谓空怀期望。

上元元年(760)秋,杜甫一家粮尽断炊,无奈只好求亲靠友,他写了一首短诗向高适求助:“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适》)也不知这中间出了什么差池,究竟是高适没能及时收到这封求助信,还是忙于公务把这件事耽搁了?杜甫久盼佳音,望眼欲穿,乃至发出“厚禄故人书断绝”的感慨。

房琯于上元元年(760)八月改汉州刺史,汉州距成都很近,与高适所在的彭州在距离上大致相当。但“厚禄故人”必不指房琯,杜甫没去求助房琯是出于避嫌的考虑,但竟有人认为杜甫写《狂夫》诗就是为了跟房琯撇清关系,他特意选在房琯调往汉州的时候“哭穷”,以此证明与房琯毫无瓜葛。世人这样揣测杜甫,未免太过于世俗了。

“厚禄”即指二千石的俸禄。说起这“二千石”,还有一段典故,《汉书·扬雄传》载:“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或嘲雄以玄尚白,而雄解之,号曰《解嘲》。”

丁、傅是汉哀帝时期的外戚,董贤为宠臣,依附他们的人竟有人官至太守,享有二千石的俸禄,而扬雄不屑于攀附权贵,自甘贫苦潜心著述。这与高适、杜甫两人当时的不同境遇相似。高适因依附哥舒翰而飞黄腾达,哥舒翰却兵败被擒做了叛徒,这在高适的个人履历中留下了不太光彩的一页。况且高适曾在《赠杜二拾遗》中以扬雄比拟杜甫,另一诗《人日寄杜二拾遗》:“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仍沿用“二千石”的典故,又是一证。

古代正月初七被称作“人日”,该诗是高适于上元二年(761)正月所作。诗中又有“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遣词用字与杜甫的《百忧集行》有所呼应,因此《百忧集行》、《狂夫》二诗当作于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之前,即上元元年(760)秋冬所作。此二诗与《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适》加在一起,可能就是杜甫在大历五年(770)正月所作《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中提到的“叹我凄凄求友篇”的三篇求友之作。

如果您觉得我的文章还不错,关注一下又不会怀孕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