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感觉和通感”,才是我们的孩子在人工智能世界的“升值票”

 mavisho1988 2018-01-15

作为一个科幻迷、和儿童教育的思考者,我当然会在第一时间通读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这本书。它颠覆了我的现世价值观和对未来的视野,让我开始习惯于做一个“活在未来的人”,去试着用未来的眼睛来评断现在所发生的任何事情。

这段时间,“人工智能时代即将来临”的号角也吹响了整个媒体,有兴奋有恐慌,人们在没完没了地讨论和臆测:未来世界里,当大部分的工作被机器取代,到底人类的哪些能力不再被需要,又有哪些能力会使一个人迅速升值?


我当然也在思索这个问题,因为它的答案会决定性地影响着下一代教育的方向。育儿专家们似乎已经找到了答案,一门心思地在给年幼的孩子们增加编程课程,让孩子能够从小就学会与机器对话。这听起来确实会是未来的生存通行证,但我总觉得缺了些什么。


除了与人工智能协作的能力,我们还有什么能力,是可以强大到人工智能也无法企及无法代替的?



世界进入了高感性的时代


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这本书里提到一个观点:世界已经从过去的高理性时代,进入了一个高感性和高概念的时代。


高度的感觉能力才是在人工智能世界里最稀缺的。有敏锐的感官感觉、能够打通感官界限、有多元的体验、能够感知他人的需要、深度理解人性、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够触类旁通地跨界,这些高度的“感性技能”,在未来的世界会大幅度升值。

我固执地相信:除了让孩子了解机器的语言,保护他们的感官感觉是更为重要的。让孩子适应未来的世界,我们更要全面地发展孩子的“感觉能力”,让她最大程度地发挥“人类的特性”,而不是更接近“机器的特性”。


其实即便是在现代的社会中,能够让一个人脱颖而出、与其他优秀的同行产生决定性差距的,往往最终就是因为他的高感觉:一个懂人性的律师、一个能感受他人需要的创业者、一个脑海里充满画面的作曲家、一个能敏锐体会人体感受的设计师、一个能够分辨细微味道差别的厨师、一个有超凡想象力的编剧,正是他们的这些难以言传的“感觉能力”,成就了他们的杰出。



感觉的灵敏度,决定期在童年


而一个人感官感觉灵敏程度的高低,决定时期是在童年。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一直处在粗糙的感觉环境里,感觉器官缺乏捕捉精准的信息的训练,感觉敏感度就会逐渐地被妥协。


一个人的感觉敏锐度被削弱的话,在成年以后,就很难用勤奋和努力来弥补了。比如两种差别细微的颜色,成人的你看不出不同,那很可能怎么努力练习也看不出不同;两种相似的红酒,你尝不出差别,那可能怎么勤奋读书也分辨不出差别。《最强大脑》里出现的那些天才,很多人的强大并非在于大脑的计算能力,而是他们具有超出常人的高感觉,比普通人的感官感觉精准十倍甚至百倍。我们虽然并不意图塑造天才,但是在孩子童年时期保护和发展孩子感觉的敏锐度,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如何提升孩子的感官感觉?


做法有两个:


1. 提供多样的感官体验


我们可以为孩子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提供各种各样的体验。在感官游戏时,有两个层面要特别留意。

(1). 感觉的精准度

(2). 感觉的描绘。


感觉的精准度,是说给孩子提供感觉材料时,尽量地简单和纯粹。比如,进行嗅觉的游戏,一个瓶子的味道是柠檬,另一个瓶子里是薰衣草,它们都有着清晰独特的气味,而不是难以辨别的混合物。


比如,蒙氏中有个八音铃的乐器,在聆听时,需要在安静的环境,去除背景的杂音,孩子才能够去分辨每一个音符的高低。


孩子的食物也是同样的原理,少一些盐、糖、酱,多一些食物的原味,可以帮助孩子的舌头辨别和记忆每一种独特的味道。


感觉的描绘,是说“语言定位”要和“感官体验”同步进行。因为人的大脑有这样一个特性:凡是没有被赋予语言的概念,就不复存在,这是相当奇特的一个现象。


所以当孩子有了感官体验,我们需要帮助他用语言去描述,她才能够在大脑中刻下印记、产生沟回,不然的话,就只是朦胧的感觉,很快就消散了。


在做感官游戏时,描述她触碰的是什么材质?是冷热、软硬、粗糙还是光滑?她嗅到什么味道?是酸、是甜、还是有些刺鼻?这些语言形容,都会帮助孩子发展感觉的精准度。


2. 尽量屏蔽感觉信息过度混乱的环境


感觉信息混乱的环境,指的是将孩子长时间置身于混合和混乱的感官刺激中,她无法筛选和分辨这些信息,信息过度会使她的感官感到疲惫,因而变得更麻木,而不是更精准。


比如我这次回国,有些震动我的是,很多公共环境无论公园还是商场,大喇叭都在不停地大声广告着或者播放歌曲,背景声音总是混乱和嘈杂的。孩子在大音量噪音中长时间玩耍,对这些声音已经毫无反应,可感官的疲倦带来的是发脾气和无法专注。


多带孩子去安静的自然中,他们能敏锐地分辨小鸟、流水、树枝摇动的声音。

电视也是一样的。年幼的孩子不要长时间看节奏非常快的节目,他们眼前的画面不停地闪动和变化,视觉上无法快速处理这些信息,带来的就是感官的疲惫和麻木。


静止的画面、真实的场景,缓慢地去体验,细致地去描述,会增加视觉的感官精准度。



“高感觉”的进阶——“通感”


感官游戏,在我过去的文章中已经写了不少。今天更想讨论的,是发展“高感觉”的进阶——发展“通感”。


什么是通感?

通感又叫联觉,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我这里所说的“通感”,不是“通感症”的病理现象,而指的是有些人的大脑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感觉能力:可以将不同感官感觉进行联结和置换,这其实是一种高度的想象力。


通感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最常表现,人们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因而创造出独特而震撼的作品。然而通感不只是局限于审美,它可以让高感觉的人在各个领域做出与众不同的创造,通感就是想象力的加速器。

比如有些人,看到纸面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就能想象出数字在三维空间跳舞排队的画面,并自动得出正解;有些人听到一段音乐,就已经能想象出人物对白的情景,可以洋洋洒洒写下一篇大剧。世间最有创造力的那些人,多少都是因为有高度的“通感能力”。


这听起来高深,但事实上,孩子们是天生有着通感的倾向的。由于他们的泛灵性心理,几乎相信所有的事物都有生命,也相信世间的一切都有感觉,所以通感对他们其实是轻而易举的事。听到音乐,就能看到画面;触摸某种材质,就能激发某种情绪;看到冰冷的桌椅,也能想象出丰富的对白。孩子这种“通感”的天性,正是他们想象力比成人更加丰富和自由的原因所在。

我们传统的教育,往往是在儿童的成长中,把他们的“通感能力”扼杀了。学科被划分出了严格的界限,想象缺乏滋养的空间。


传统教育当然想不到:在人工智能的时代,具有“通感能力”才会让我们的孩子远远超越所有的机器人。



发展“通感能力”,具体要怎样做?


做法就是,在孩子体验一个事物时,鼓励她打开想象,用另外一种事物或感觉去实现和描述这种体验,打破各种各样的界限,最终实现“触类旁通”。 


1. 多跨学科:不去清晰地划分学科,在学习某一个学科时,如果有其他学科介入类比,才是最佳。

2. 多去比喻:可以没有局限地用一些事物比喻其他的事物。

3. 多去拟人:演绎角色对白和情节,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想象他人的感觉。


举几个例子:


打通听觉与视觉的边界:

比如在听古典音乐时,让孩子“画音乐”。音乐和色彩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会引发出不同的情感,让他们随心所欲地用色彩、线条、形状,自由地演绎对音乐中节奏、韵律的感受,以独特的方式抒发内心的想象。


打通科学与艺术的边界:

比如我们可以用科学实验去做画:旋转的陀螺,在纸面上能够留下什么样漂亮的图案?不同的旋转速度,画出的痕迹有什么区别?

打通人性与非人的边界: 

假设孩子很喜欢动画片里的五个角色,让孩子体会他们的性格,把他们比喻成水果,他们都会是哪五种味道的水果呢?孩子在味道和性格之间产生了联想。


打通自我和他人的边界:

玩起假装游戏,戴上一顶怪兽的帽子,假装孩子是黑夜里一只找不到妈妈的小怪物,想要寻求帮助,可每个人都怕它,这时它会是什么感觉呢?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它能找到妈妈?多让孩子去扮演“别人”,想象“别人”的情感和故事。



“高感觉和通感”的培养,是我思考了很久的题目,今天终于有勇气下笔,点出些概念,希望大家不会感觉太烧脑。其实具体的游戏做法,是可以很多样、很简单、很有趣的。如果大家对这个主题有兴趣,我也会继续探索和分享。



码字辛苦,分享和留言是最好的鼓励,感谢你们的阅读和一直以来的支持。




安潇 2017年 11月 于 伦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