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在《伤寒论》中共出现两次,如炙甘草汤,用之治少阳伤寒,脉结代,心悸动者。以少阳相火不降,致累君火逆升,而生烦悸,麦冬清心而宁神也。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麦冬释名 上述炙甘草汤原方中的麦门冬就是现在所说的麦冬,和很多中药一样,麦冬之名,也甚是有趣。 《尔雅》“虋(mén)冬”条,其注曰 : “药草也。”在古代, “虋冬”常被用来称呼一些越冬植物的苗叶。观察麦门冬原植物,不难发现它能越冬,这就解释了“麦冬”的“冬”字。 而 “麦冬”这个药名里,为什么还有个“麦”呢?这其实是一个关于长相的问题。古时麦冬还未成规模地种植,入药用野生的,野生麦冬的块茎并不是很大,形状就跟麦粒似的,因此门冬便加了“麦”,叫麦门冬。麦门冬之名再渐渐衍变,最后就叫麦冬了。 总的来说,古代麦冬之名的解释就是:一个能越冬,并且根似穬(kuàng)麦的植物。
麦冬类药材品类 麦门冬作为药名,始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列其为上品 。“麦门冬 :味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生川谷及堤阪。” 在唐代本草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入药的麦冬有多个品种,如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记载 : “麦门冬,出江宁小润,出新安大白。其大者苗如鹿葱(萱草),小者如韭叶,大、小有三、四种,功用相似,其子圆碧”。 这里的叶小者大者品种不同,说明在唐代麦冬已经有大叶、小叶的品种之分,根据描述,又得知麦冬出江宁和新安,很容易分析出麦冬这时候已经开始人工种植。 那么这些大叶小叶的麦冬,分别指哪些品种呢? 宋代《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中附有随州麦门冬及睳州麦门冬的图,其中,随州麦门冬花直立,花柄向上,似今之山麦冬,睳州麦门冬的图像今之麦冬。宋代《本草图经》也绘有睳州麦门冬之图,可供参考,如下: ▲老王 摄 直至今日麦冬类药材的品种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和扩展,常用的分为两种: 麦冬、山麦冬。2010版《药典》两者都有收录,麦冬为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山麦冬为百合科植物湖北麦冬或短葶山麦冬的干燥块根。湖北麦冬清明至谷雨种植,用块根繁殖,生长期1年,翌年春收获。生产周期较短。 麦冬类药材品类 考证本草,常常能发现道地药材产区的变迁。变迁原因诸多,有的是人工成本的增加,有的产地环境的改变,还有的...麦冬作为有名的浙八味之一,栽培历史高达1200余年,道地产区也有变迁。 唐代以前麦冬主产于陕西、湖北、浙江、山东、河南一带。从唐宋时期麦冬的主要产区就到了江浙一带。 唐朝 唐陈藏器记载麦冬: “出江宁小润,出新安大白”,江宁为今江苏南京,新安指隋代始置的新安郡,包括今浙江淳安县、安徽黄山地区。因此唐朝可以看见麦冬主产区已经迁移到江浙、安徽地区。 《本草图经》称麦冬 : “江南出者叶大,或云吴地者尤胜”。可见唐宋时江浙一带在种植麦冬,为麦冬主产区。 宋朝 明朝 李时珍推崇浙江所产的麦门冬,《本草纲目》就写到 : “浙中来者甚良”。此时杭麦冬就是麦冬唯一的道地药材,浙江也就是麦冬的唯一的道地产区 明清以后 麦冬的主产区发生了改变,当时四川麦冬产量较大,渐渐成为麦冬的另一主产区。 时至今日 我们称浙江产的为杭麦冬,四川产的为川麦冬,并认为四川三台、浙江慈溪、淳安等地都是麦冬的道地产区。 此外,我国江苏、广西、贵州、云南、安徽、湖北、福建等地亦产麦冬。 回顾清朝末期,宁波药行兴盛,杭麦冬已经运销香港、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和全国各大药店,成为包括白术、象贝在内的三大浙货之一,杭麦冬负有盛名。 但现在,即使浙江还是麦冬的道地产区,但杭麦冬的产量已经很小了,在市场上常见的都是白白胖胖的川麦冬。 为何麦冬道地产地会扩充,又为何原本非常出名的杭麦冬产量会急剧减少呢? 从药材自身的生长特性来说,杭麦冬成熟采收需要2-3年,而川麦冬却一年一收,生长缓慢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它的产量。还有浙江人工成本高,也让浙麦冬的产量越来越少,原因还有很多,道地产区改变,也不仅仅发生在麦冬身上。
麦冬鉴别 小编在描述山麦冬的时候,已经讲到其来源之一的湖北麦冬种植周期短,成熟只要一年。而四川的川麦冬在种植的时候使用增根剂,膨大剂,生长周期也是一年。 杭麦冬生长周期缓慢,需要2-3年。因此目前国内麦冬类药材主流商品就是川麦冬和湖北麦冬 。据了解杭麦冬虽品质好,但因栽种期长,成本高,已减产至近乎消失。现今的杭麦冬,多用于出口或自产自销,所以市场上流通的少。短葶山麦冬产量也很少。 在使用过程中,几种麦冬或相似或有不同,我们怎么鉴别呢?首先,山麦冬和麦冬长相比较相似,有的供货单位还会把山麦冬当作麦冬送给用药单位。所以鉴别尤其重要~ 先看,山麦冬,参考湖北麦冬和短葶山麦冬。 湖北麦冬 ■ 呈纺锤形,两端略尖,长1.2--3cm直径04--0.7cm; ■ 表面淡黄色至棕黄色,具有不规则的皱纹; ■ 易折断,断面淡黄色至棕黄色,角质样,木心非常细小,常可随根折断; ■ 气微,味甜,嚼之发粘。 ![]() 短葶山麦冬 ■ 与湖北麦冬相比稍扁,长2 --5cm,直径03.--0.8cm; ■ 具粗纵纹; ■ 味甘,微苦。 接着,麦冬因为产地不同常被分为杭麦冬和川麦冬。 ![]() 杭麦冬 ■ 呈纺锤形,两端钝尖,中部肥满,直径为4--6mm; ■ 外表面淡黄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半透明,有的可见须根; ■ 干燥的质地坚硬,而未干透的质地柔韧; ■ 折断面角质状黄白色,中心有细小的木; ■ 气微香,味甘微苦,嚼之有粘性。 ![]() 川麦冬 ■ 与杭麦冬相似,但个体较短粗; ■ 其外表面乳白色或类黄白色且有光泽,质坚硬; ■ 味淡香气较小,无粘性; 安国孙广才老师发现一种神似麦冬的山麦冬,发给大家猎奇一下,各位能分出来吗?
2018年春运开票已经过去9天。万人大军,穿山越岭,又要满怀欣喜期盼踏上归家的路。小编曾看过一个“百人摩托车队伍”长途奔波,回家过年的宣传片。虽然长路漫漫,路途艰难。然而,再倾盆的大雨,也阻挡不了他们回家的步伐,再凌厉的寒风,也熄灭不了他们对家的念想。 这样的形象,总让小编想到麦冬。《本草纲目》中对麦冬的释名是:忍冬、忍凌、不死草、阶前草。寒冬酷暑,人事艰难,虚无缥缈之间,家人,朋友,总会报以你最大的慰藉。 本草真源,会一直陪伴在您身边。愿真情不死,真爱不灭。 转载及合作请联系【本草真源】微信后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