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民吃瓜时代,10个心理学知识告诉你该如何正确吃瓜

 超耐磨钢 2018-01-16

选择正确,你的努力才有价值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科学实验方法被广泛采用,心理学从哲学中逐渐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实验心理学开始研究人类大脑的生物进程,以及人的情绪、行为和反应。通过实验收集到的信息帮助了心理学家加强了对人类自我行为的认知。


你是不是经常对自己的某种行为感到困惑但又无能为力,是不是常常在力图说服他人时感到无力和无奈?懂点心理学知识会让你在在复杂的表象之下轻易看出事物本来的脉络,对个人在认人,处事和自我完善方面很有裨益。


10.

嘉士伯实验:

文身壮汉有礼貌 ,孩子也可能会带刀,“看起来……”并不可靠。



实验概述:假如你买了两张电影票 ,在入场时发现150个座位的影厅里坐满了148位文身摩托金链壮汉男,只有中间空出两个位子,是你手中两张票的座位。这时你会选择就坐还是选择直接离开?


卖啤酒的嘉士伯啤酒公司就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


实验结果:最后留下就坐的实验对象获得了148位文身摩托金链壮汉男的庆祝欢呼,为他们的勇敢和不刻板。于是他们就边看喝啤酒边看电影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而那些离开的应该不会再买另一场的票了。


通过嘉士伯这个实验,我们要时刻记住,尽可能不要以貌取人。“他长得看起来……”是很无知和不负责任的话语。


09.

所罗门阿什的从众效应:

为了和大家保持一致,我得同意那个看起来可能是错误的观点。



著名的心理学家所罗门·阿什为了证明集群本身具有趋于一致的强大力量 。开展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生生的用群体的错误改变了3/4的实验对象的正确认知。


实验概述:这个实验非常著名,相信即使大家没有系统的学过心理学也听说过这一实验。所罗门请了一些大学生作为被实验的对象,在实验中,给出被实验者一条画在纸上的线,并让被实验者判断其跟另外一张纸上的三条线哪根最相似。


参与实验的每组有九个人,其中八个都是请来的托儿,并且是专门说错误判断的托儿。每次回答都是八个托学生先进行错误的回答,唯一不知情的核心被调查者最后作答。


实验结果:有75%的被调查者选择向集体屈服,选择了在我们看来错误非常明显的A选项。那些坚持选择正确答案的25%是不是感到非常的自信骄傲呢?答案是他们非常的不安。跟集体的不同让这些即使坚持了显而易见的正确选择的调查者们开始不断地自我怀疑。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验中,让个别学生托儿答出正确答案时,核心受试者的回答正确率会普遍提高。


在实验结束后的采访中,选错的核心被调查者大致相似的表达了自己在和集体的认知出现偏差时的焦虑和自我否定。


这些被调查者非常需要认同感,而认同感的来源是通过别人认同自己,或者退而求其次不加分辨的认同群体,以此来获取自我的安全感。


08.

错误共识效应:

“如果你不同意我们的观点,那么你自己的想法肯定是有问题的。”



实验概述:斯坦福的教授李罗斯询问被调查的学生是否愿意手举写有“大家一起来忏悔吧!”的牌子绕学校走一圈,收集到他们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后,再次询问他们对于同学们是否愿意这样做的看法,并询问他们对那些和自己意见相佐的人的看法。


实验结果:那些同意举着牌子在学校游行的同学中有64%的同学认为其他人一定会和他们做出一样的选择,并认为这样做非常有个性,更加有意义。而那些一开始就拒绝参加这种在他们看来傻得可以的实验的同学,其中有77%的人认为其他人绝对不会参加此项活动。


并且在两方互相给与的评价中,充满了“难以置信”,“对方的问题”等否定词语。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不难看出,双方都对自己的选择过分地自信。在用户体验设计领域有一句名言“你并不是真正的用户”以此来随时提醒用户体验设计师要时刻注意区分自我和用户。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来自专业性领域地否定“你不是这个行业的,你不懂。”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这都是一种错误共识效应。对于自己过于自信是在任何时候都要避免的。


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贾乃亮李小璐事件,在全民吃瓜观战,大肆声讨李小璐,可怜贾乃亮的浪潮中,最让人动容的是一位在各大热门微博下都评论:“这是亮哥的家务事,亮哥会处理好的,不劳大家费心了,请口下留德,感谢”,网友说,本以为是水军,后来发现是几个月前贾乃亮资助过的患病儿童的妈妈。




07.

旁观者效应暨责任分散效应:

“我什么都不懂,其他人会提供更加合适的帮助。”



1964年,纽约市历史上最令人发指的案件之一,珍诺维丝小姐事件。住在皇后区的珍诺维丝小姐(Kitty Genovese)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被歹徒当街刺杀身亡。当时有三十八位邻居从窗户亲眼看到她被歹徒追逐长达半个多小时的过程,但是没有一位目击者在珍诺维丝呼救后出来干预,也只是在歹徒离去后才有人报警。珍诺维丝身亡后,许多人才感到深切自责。


在此事件之后,科学家达利和拉塔纳为了弄清楚人们群体性冷漠的原因,开展了一系列对人们的反应的测验。


实验结果:这一系列的实验得出了非常著名的旁观者效应这一结论。在这一结论中,个人单独遇到紧急情况后的反应会比人群要快,而人群反应缓慢的原因是:大家都认为其他人会提供帮助。


这一效应在两位科学家往后的实验中频繁地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实验是:“烟雾弥漫的房间”。被实验者单独呆在房间内会迅速地发现房间内弥漫的烟雾并作出报告,而那些和别人呆在一起的被实验者会消极地等待。


俗语说“法不责众”,因为旁观者效应或责任分散效应,大家会自我降低罪恶感。


从2011年秋天举国震惊的小悦悦事件到现在随时可见诸报端的“老人跌倒了扶不扶?”“公交乘客突然晕倒,无一人相助”等一系列对人性冷漠的报道。我们的国民真的冷漠至此吗?并不尽然,很多人可能受到旁观者效应暨责任分散效应的影响,认为其他人回给予更好的帮助,而自己指不定会添乱。


但当你看过这篇文章以后,请你在必要的时候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一起帮忙时,从众效应就会胜过旁观者效应,从众的善良胜过冷漠的围观。


06.

8小时远离电子设备:

“我的孩子我知道,他不就是玩玩手机嘛,没关系的。”



实验概述:俄罗斯心理学家伊卡特琳娜非常敏感地捕捉到电子时代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对此作出假设:现代的孩子极易用各种娱乐设备来满足自己并且他们对远离电子设备的生活感到恐惧。


伊卡特琳娜为此做了一个实验,邀请12-18岁的68个孩子,请他们在正常生活的八个小时内避免对手机、电脑和电视的接触。


实验结果:68个孩子中只有3个孩子在自己的努力下坚持了8个小时,有7个孩子坚持了7小时以上但最终没有坚持到8小时。其余的孩子以各种各样的理由终止了实验,例如:恶心想吐、胸闷、发烧……。还有三个孩子为了终止实验竟然想到了自杀!


一男孩玩游戏被母亲责骂,没收手机,孩子一怒之下要跳窗,妈妈死死抱住孩子并大声呼救,旁人无法阻拦,只得报警。警察到后,妈妈全身虚脱,体力不支瘫倒在地。第一网友热评说:“孩子,请你记住,在人生这场游戏里,你妈给了你两条命。”而我想说,如果这次事件不能让当事妈妈警醒的话,那么给他多少命他都过不了自己那关。


现在家长们你们还敢说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孩子真的像我们想的那样乐观无害吗?长点心吧!


05.

特定情绪表达式研究及其扩展成果:

“我没有错,是他们逼着我干的!”



实验概述: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应届毕业生兰迪斯,进行了一项名为“情绪特定表达式”的实验研究,为了证明不同人在表达相同情绪时是否具有可以归纳的相似之处。他将受试者的面部肌肉线条画出来以便能更好的观察到细微的变化。实验开始后,兰迪斯给被实验者们看黄色图片、让他们抓桶里的青蛙、最后让他们亲手杀死一只老鼠。


实验结果:很遗憾的是兰迪斯并未能从此次实验中的到情绪表达式的相关结论,被实验者在同一情绪下的面部表情五花八门,无法归纳。更遗憾的是,兰迪斯错过了一个更为重要的现象——权力服从效应。在最后杀死老鼠的环节里,有2/3的被实验者采取了行动,兰迪斯在实验记录中描述这2/3的人“拖沓而激动,为此不得不延长了整个实验的时间”。由此可知,大多数的人在之前并没有手刃老鼠的相关经验,但是在兰迪斯的要求下,他们杀死了老鼠。


在约40年以后,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米尔格拉姆对二战中那些残忍杀死犹太人的纳粹发出了疑问,是群体性的邪恶还是强制性服从的命令使他们如此残忍?为此他进行了一项非常著名的实验——服从实验。


要求被实验者对橱窗内的人进行电击,电压逐次升高。


米尔格拉姆在实验后说:“当来自上级的命令和人性中不愿意伤害他人的道德观被放在了天平上时,即使伴随着受害者的惨叫声,权威似乎更胜一筹。”


这一实验由于其间接为作恶者提供辩护,从1963年该结论得出以来有无数的心理学家对其进行检验,但结果大致相同。最近的一次有记录的实验是2015年波兰大学的心理学家对80个人进行了实验,其中有高达72位的被实验者选择遵守实验要求对隔离窗内的人进行电击伤害。


在遭遇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答案是微乎其微。


但在认识到服从效应的存在后,希望大家在执行某一命令时多加思考,思考命令的善恶而不是命令的来源。毕竟,荣耀是集体的而罪恶是个人的。


04.

林格尔曼效应:

“你别管我,努力工作,我在旁边看着你,为你加油!”



实验概述:德国心理学家林格尔曼假设了一个结论“群体中个人的贡献率要比自我单独工作时的贡献率低”为此他进行了一项注明的著名的拔河实验:逐渐增加拔河的人数并且记录对应的力量总和。


实验结果:当拔河的人数逐渐增加时,每个人所用的力量反而越来越少,并没达到力量累加的效果。


在职场中,如果团队中个体的贡献无法被衡量,那么这一效应尤为明显。所谓的团队合作,最终会演变成“很好,其他人会做的”,这是真实存在的现象,社会学家甚至为这种现象创造出了一个术语——“社会惰性”。当团队中每个人的任务完全不明确或不太明确时,这个现象尤为严重。这大概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吃。


当你带领着一个团队时,遇到不尽心尽力的队员是无法避免的事。所以,必须对团队进行调整,让每个队员都能尽自己的全力将一件事情做好尽可能最好。林格尔曼效应是领导者的智慧。


03.

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效应:

“大家都在看着我!”



实验概述:美国心理学家N.特里普利特注意到自行车赛车手在有竞争时骑行速度更快。为此他进行了一项实验以探究儿童在有他人在场时是否会做得更快,实验证明,他人在场的围观或竞争会刺激个体工作效率的提高。此后许多实验也都得出此结论。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他人在场的竞争或围观都会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对此,扎永茨于1965提出驱力水平理论——他人的存在可增强个体的驱力或动机,而这种驱力的增强会产生助长或抑制行为表现的效果。


至于产生助长还是抑制效果需要看被围观者的业务熟练程度。如果被实验者对自我的业务熟练程度较高,竞争或者旁观会起到助长其表现的作用,大致表现为“大家都在看着我!我会让你们大吃一惊的!”;但如果相反被实验者对自身的业务尚未熟悉,被围观或参与竞争会一定程度地遏制实验者的表现,大致表现为“大家都在看着我!我表现不好该怎么办?”


围观或者挑战所激发出的结果是要是个人能力而定的,所以,要在认识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效应的基础上合理有效的制定围观和竞争机制,以达到最优效果。喜欢被关注的给予掌声,不喜欢被关注的给予其独处。


02.

霍索恩效应(霍桑效应):

“我的老板一定非常看中我,并且感激我为公司做出的贡献!”



20世纪20—30年代有西屋(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的主管想要弄清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花样百出的做了各种实验尝试但都毫不见效。为此,他们请来了由哈佛大学心理专家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教授牵头的研究小组,


此次试验分为两个阶段,共历时8年。在前期梅奥尚未主局时,研究主要集中在工厂的光照、噪音等对工作效率的影响,但未取得实质性的结论。后期,梅奥主局后对工厂内的两万多名员工进行访谈,员工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普遍的提升。


很多人不禁纳闷,为什么梅奥接手这个研究项目后每天只和工人们说说话,工厂的生产率及就得到了普遍地提升?


1933年梅奥根据此次试验发表了一本书《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书中提到:


金钱并不是刺激员工的唯一手段,在所有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领导若表现出对员工们的关心,生产效率会有显著的提高。受到领导的关注,员工们不会考虑这是否是个普遍的现象,而会认为自己是独特而有魅力的,并且会更加努力的工作来证明自己值得被关注。


管理统筹一个团队是非常难的事情,领导者要认清金钱不是万能的,适当地给予团队人员足够的关心,以提高团队整体的工作效率。


01.

一脚踏入门技巧,恳求三连:

“能给我点水喝吗?” “要是能有点吃的就好了,我就满足了”“请你们收留我吧,我无家可归。”



实验概述: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弗雷泽为了弄清人们对于恩惠的反应做了大量实验。


实验结果:如果人们愿意帮你一个小忙,那么接下来人们会愿意继续帮助你的概率会极高。例如:在呼吁大家像抗癌机构捐款时,只有约46%的人同意捐款;在这46%人当中有超过92%的捐款者愿意佩戴该抗艾机构的徽章。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技巧被普遍地运用在推销、管理和诈骗当中。


这个时代的真真假假在形形色色的言语中已经非常难以分辨。而心理学要做的就是在花花绿绿的世界里,找准重点,击到痛处,一针见血。


罗素在《幸福之路》中说,他看见过一个城里的三岁左右的孩子在到乡下玩的时候,把脸埋在青草地里,咯咯地笑着。当时他就再一次的感觉到了大自然对于个人幸福的意义。我们不快乐,因为我们的孩子不快乐。为什么孩子不快乐?因为他不知道还有一种叫做大自然的快乐。保证孩子的快乐是每一个成年人的责任。


不以貌取人,不过分相信自己肉眼看到的;


不要刻意和大家保持一致,这时代的风向瞬息万变,大家可能前一秒还在抱团对外后一秒又疯狂表白孤高自傲的人,讨好别人不如讨好自己;


也不要恶意的揣测他人;


大多数时候都不是冷漠拦住了我们提供帮助的手,是无能为力。下一次,如果是你倒在那里,也请你原谅他们满口的无能为力。我们对于很多事情都无能为力,但唯独在救人性命上必须有所行动!


也希望你不为错误找借口,唯有如此,才会谨慎对待自己的每一次决定和行为。因为你代表着你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