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第二部医理篇 第四集大智者的玄思

 sunyaohai 2018-01-16
    【提要】阴阳思辩,中医的总纲。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古代哲人的深思熟虑。

我们知道,《易经》的卦辞,爻辞,可能出自周文王和周公之手。那么被称为“十翼”的《易传》,又是何者所为呢?这就涉及到第三位与《易经》密切相关的人。有学者认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中国人家喻户晓,全世界享有崇高盛誉的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大文人孔子。

中国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张立文教授:“孔子应该说同《周易》关系是很密切的(,对吧)。加我数年,就是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读《易经》的时候是韦编三绝。他对《周易》的研究,应该说是很深的,也是非常勤恳的。同时,过去孔子同《易》的关系都有争论。争论的问题,一直延续到三十年代的古史辨派,所以他们都有些不同的看法。但是现在,马王堆的帛书《周易》出来以后,里头《易传》部分,其中有一篇就是《要》篇,特别提到说孔子是研究《易经》的,就是韦编三绝,这样一个思想。所以可以得到一个证明,就是说孔子对《周易》确实是做了很多的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那我认为,《易传》可能是一个儒道互补的产物。而《易传》的每篇又各不相同。(那么)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那个《周易》的《易传》版本可以看出来,比如说里面有《二三子问》,有《要》篇,这几篇可以看出来,跟孔子的关系是非常密切。所以说也不能绝对排除《易传》就跟孔子毫无关系。”

(山东曲阜孔庙)

关于孔子作《易传》的问题,是中国学术史上的公案。孔子作《易传》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说的是孔子晚年喜爱研究《易经》,为之作了《彖》、《象》等文。(陕西韩城芝川镇司马迁祠)司马迁是位品格正直,思想深刻,治学严谨的大学者,其取材、叙事的严肃态度世人皆知。司马迁关于孔子的论述,从汉代一直到宋代以前,没人怀疑这个说法。(河南新郑欧阳修墓)对这个说法表示怀疑的第一个人,是人人熟知的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

欧阳修在其《易童子问》中认为,《易传》的《文言》、《系辞》和《说卦》又自相矛盾之处,显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籍此怀疑司马迁的说法。

清代学者崔述,在《洙泗考信录》中也提出怀疑。认为《易传》的某些观点与《论语》不符,甚至《易传》的文字也不如《论语》严谨。从而否认《易传》为孔子所作。

(江西吉安白鹭书院)

近代疑古派学者则强调,《说卦》、《序卦》、《杂卦》都不是先秦典籍等等,从而怀疑司马迁。今天,许多学者对上述怀疑,进行了详细分析和严肃的评判,而考古界的巨大成就,又有力地为今天的学者提供了旁证。笼罩在这个公案之上的层层云雾渐渐散去。

(北京古观象台)

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孔子作《易传》时,那些呕心沥血的日日夜夜。谢维扬先生在《至高的哲理》一书中说到,《易传》“这样一部巨著只能出自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之手,从春秋至战国,除孔子而外,很难想象会有第二个人能完成这项工程。同时,说到底,如果不是由孔子亲自从事这项工作,也很难想象《易传》会最终成为儒家的经典。”

《易传》的产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对《易经》的哲学构思和其它思想作了最系统,最详尽的阐发。如果说《易传》出自孔子之手,那么,这无疑是这位文化巨人的代表作。有学者指出,在思辨的深刻性、系统性方面,都超出了他的另一部名著《论语》。《易传》的理性光芒,与《易经》的玄思奥义交相辉映,释放出强大的思辨力量。

孔子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孔祥林先生说:“说孔子,他晚年的时候,特别喜欢《易经》,曾经给《易经》作了《彖》、《系》、《说卦》和《文言》,所以说,后来孔子给《周易》作了《十翼》。”

(山东曲阜孔府)

关于孔子的生平事迹,几乎是人人皆知,看来我们无须多言。他是一位卓越的智者。有着极强的思辨能力,思想极有深度。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孔子对《易经》着迷,并做了同时代其他学者没有做的艰苦研究。《史记》记载,孔子晚年对《易经》爱不释手,由于反反复复审阅研究,所著《易经》竹简的皮绳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折断,该是下了多大的功夫。孔子对《易经》有个极佳的注脚:《易经》可以是人逼近真理。孔子经过深入钻研之后,写下了这部名垂千古的《易传》。完整而深刻地阐发了《易经》的哲学思想。成为《易经》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高度赞扬了《周易》,认为《周易》是“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是中国人“达到纯粹思维意识”的极佳证明。(山东曲阜孔字幕)有学者指出,《周易》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辉煌境遇,不能不归结为它所包含的极深刻,极博宏的哲理。其思辨性和世俗性的品格,显然是《圣经》所望尘莫及的。在古人看来,《周易》回答了一切问题,它支持了古代一切文化发展对于方法的需求。而本片所关注的只是《周易》所涉及的“道”,以及表述“道”的阴阳观。

张立文教授说:“《易传》就是说破译了这两个符号,就是说一横、二横这个符号。所以这个符号的破译,应该说对《周易》的认识,确实地进了一步,大大地进了一步。所以说《易传》当中,提出来一个认识事物的方法,就是说它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就是说,人从自己认识开始,(那么,从自己认识开始呢,)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什么,就是它讲的天地蕴育,万物化成,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男女媾精,实际上就是说男女这两方面的融合,然后(呢)才能够万物化生。这就是中国的天地万物从哪里来的?(《易传》)对这样的一个问题(作出)的回答。”

《周易·系辞传》曰:“一阴一阳谓之道。”首先,这个“道”是抽象的,无形的,作为万物本源的本质或规律性。其次,“道”是一种本质的展开,这个展开是由阴阳对立和相互作用来推动的。其过程可以表述为对立面的统一,以及二者的互动关系。

(广东仁化县丹霞山阳元石)

谢维扬先生指出:“《易经》运用其全部形式系统,演示出以阴阳运动为主要内容的‘道’的各种展现过程。”

(江西鹰潭龙虎山,大地之母)

而这个形式系统的理论表述,完美地呈现在孔子的“十翼”之中。

限于篇幅,该作一个小结了。

(四川剑门关)

《易经》的哲学构思由阴阳运动,天人同构和系统论组成。这三大内容对《黄帝内经》有着极深的影响。换言之,它作为《黄帝内经》的理论纲领之一,始终贯穿全书,不可缺失。

张其成教授说:“从《黄帝内经》里面,我们找它的一些话里面,它有没有一些是直接引用《周易》里的话呢?我们发现,至少有两篇是比较多的直接引用了《周易》的话,一篇就是《天元纪大论》,第二篇就是《灵枢》的《九宫八风篇》。在思维方式这个层面,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就是说《黄帝内经》采用的思维方式,恰恰就是《周易》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象数思维上面。这个‘象’主要是有什么呢?有阴阳,五行。而五行方面,因为《周易》这个原文,《周易》、《易经》,还有《易传》,(这个)里面都没有提到‘五行’这两个字。但是这并不能排斥《周易》是不讲五行的。因为我们从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周易》版本里面,可以看到里面讲到了‘五行’。至少有四次讲到了‘五行’。在司马迁写的《太史公传》里面,也提到了。他说易,说的是阴阳五行。而《黄帝内经》,它主要是采用了阴阳五行,还有天干地支等等,这样的一个模型。”

张立文教授说:“医学(的话呢),它的理论基础,(它的)指导理论的思想,是讲阴阳思想,以五行的思想(来)讲(么),心、肝、脾、肺、肾,心、肝、脾、肺、肾它可以配上五行。比如说心火,肾水,肺金,肝木等等。(那么)这个一配(的话呢),五行本身又体现了一种阴阳的思想。所以说,阴阳思想,在中国来说,为什么后来医学能够发展成辨证施治的思想,也就是阴阳的相对想成,就说相反,相成。它的这个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这样(一)来(的话),他就给《黄帝内经》在操作上,(就是说)在医学的实践上,它就有一个辨证施治的思想。”

(安徽涡阳)

阴阳思想一旦形成,便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总纲横贯古今。这里,我们要介绍古代的另一位大智者,大哲学家,阴阳辨证学说的卓越阐述人,老子。老子名李耳,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的大思想家。《史记》记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里人。年纪比孔子大些。老子故里在今天安徽的涡阳县。(安徽涡阳老子故里天静宫)春秋时期叫“相”,介于陈、宋两国的接壤处,后来被楚国兼并。涡阳太清宫,位于该城北5公里处。据本地县载:“有星突流于园,老子因而降诞。”指出,老子诞生在这里的“古流星园”。(安徽涡阳老子故里九龙井)今天,我们在这里看见了园内春秋时代的九龙井,魏晋时代的老子石像和不少其它相关文物。而这座老子像,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早的老子像。(河南鹿邑县太清宫)另外,河南鹿邑县,也被认为是《史记》所在的楚国苦县。那么,老子又是这里的人了。我们在该县太清宫内看见了一块石碑,上面赫然书有“老子诞生地”字样。人民对老子的敬仰之情,由此可见一斑。孔子在三、四十岁的时候倒周王朝,曾专门向老子请教有关古礼的问题。孔子回国后,对弟子说,鸟,我知其能飞;鱼,我知其能游;兽,我知其能跑。兽可以用网罩住它,鱼可以用钓线钓住它,可是龙,我却不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上天的。这次我见到老子,明白了他就像龙一样呵。可见文化大家也对老子充满敬意。

(陕西周至楼观台)

据记载,老子曾担任过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即皇室图书管理员,晚年回到故乡过隐居的生活。还有一种说法是,时值周王朝发生内乱,王子朝将老子管理的图书全部带走,逃往楚国。因此,老子被免职,回到故乡陈国。随后又去了鲁国,与孔子有不少往来。之后又移居沛国。51岁的孔子还专程去沛国看望他。老子晚年又回陈国故乡。鲁哀公十七年,楚国攻灭陈国。老子遭亡国之痛,再度流浪。我们难以描述,这位哲学伟人的流浪历程。天苍苍,野茫茫,无边无际的旷野之中,一头青牛陪伴着一个苍老,孤独,凄凉的身影。这是哲学的悲哀,悲哀的哲学。似乎苍天注定了这位伟大的哲人终身孤独。荒途远,忧患多,老子最后流浪到了秦国,直至“客死他乡”。

老子一生只留下一部著作,但这部著作却闻名古今中外。这便是充满思辨理性而又神秘奇妙的《道德经》上下篇,计5476言。(河南灵宝函谷关)《史记》载,老子见周王朝气数已尽,便离开周王朝所在地,往西边去了,行至函谷关,关令尹喜说,你即将隐去,再见你怕是难了,麻烦你为我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便在这里写下了《道德经》。(老子写经石)《列仙传》记述得要神奇一些。说是关令尹喜看见“紫气浮关”,即函谷关被一片紫气祥光笼罩,而此时正值老子过关,结果尹喜当即拜老子为师,请老子著书,便有了《道德经》。不管传说与古籍记载有些什么不同,老子在函谷关作《道德经》,却似乎没有什么人反对。

函谷关,位于河南灵宝县火车站西北15公里处。两山雄峙,关楼屹立,它吞吐八荒,映照日月,九星为之悬朗,其气势似乎不会消退。尽管函谷关与许多历史事件相关联,比如孟尝君的“鸡鸣狗盗”之类。但是,最有价值的还应该是老子。老子讲岁月凝固在这里,这里便永远霞光万道,永远和一个伟大的思想,伟大的哲理密不可分。因为老子,我们在函谷关久久不愿离去,直到一轮明月高挂关楼。

张立文教授说:“老子是重阴的,崇柔,讲柔顺从这样的话。实际上她就是说,他把肉的方面,阴的方面,加以发挥。所以说老子讲的,(譬如说)我力量最大的不可摧毁的,又最能够包容的,这是什么呢?这个实际上就是水。(这个)水(啊),就是(说,你就是那个)最硬的石头,你抛进去,它都可以包容下来。柔能克刚,阴能胜阳。所以老子的思想,正好同儒家的思想达成一个互补。”

(山东曲阜孔府太极碑)

给中国古代的阴阳思想,冠以“朴素”二字,我们人不是妥当的作法。《黄帝内经》的阴阳思想,经两千多年的临床实践检验,至今仍在指导临床,这是发人深思的。很明显,离开了阴阳,便没有中医的实践,甚至没有中医。这是一个(仅仅用)“朴素”(二字)就能定论的吗?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我们可以说,任何一位哲学史家,哲学家,如果没有深入研究《黄帝内经》的阴阳思想,便匆匆给阴阳冠以“朴素”二字,显然是欠考虑的。(河南鹿邑县老君台,亦称升仙台)面对古老而又精辟的阴阳思辩,我们不想再沉默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