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间各村来历(二),你们村知道吗?

 旷世缘q33hh84b 2018-01-18

一、米各庄镇

    ◆米各庄,据村古庙残破碑文记载,明永乐3年,山西移民米姓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米家庄,后有吉,郭,张,赵等姓陆续迁入。数代后,米氏渐灭绝,村人议改村名时,为追念米氏建村之劳和历世邻好之功,决定仍以米姓冠首兼括各姓之义,定名为米各庄。

    ◆希插村,明宣德十年,邹、孔两姓由东飞沙村(今名刘店)西迁此处建村,取村名西飞沙,后谐音为希插。

    ◆张曹,建于明永乐二年,山西移民张,曹两姓从洪洞县来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张曹。

    ◆马村,明洪武六年,郝,刘,张三姓先后来此建村,因都爱读书,取村名儒林乡,后来马氏家族迁入,财势居本村之首,遂取村名马村。

    ◆操鲁,清顺治五年,明末遗民展转来到河间,建村于已故明鲁王朱以海抗清时练兵的操场遗址南面,居民们悲故国之沦亡,吊鲁王之余烈,因此定村名操鲁村,又分大操鲁、小操鲁。

    二、束城镇

    ◆束城,该村建于春秋时代,原名束州,西汉到金正隆元年,为束州县治,北宋熙宁六年到至元佑元年为镇治。隋开皇十六年,改名束城,其因是位于古易水、高河两条河南北分流的区域,如两条白色的带子约束牵引着全境,故名束城。

◆西呈各庄,明永乐二年,山西移民胡、董二姓迁来建村于束城西北面,为兼括两姓建村之义,取村名西城各庄,后讹为西呈各庄。

    ◆陈屯,明永乐三年,陈、程两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按屯田形式建村,以姓氏取村名陈程屯。后因程姓渐少,陈姓人口旺增,1954年建乡(成立人民公社)时,简称为陈屯。

    三、郭家村乡

    ◆永安村,该村在明弘治年间是民台头财主苏八顷的一个长工庄子,因此村位于田圪哒村北,故原名圪哒新庄。清光绪元年后,村中梁姓发迹,为祝愿永久平安之意,遂改名永安村。

    ◆刘庄,明永乐元年,刘姓由河间西关迁来建村,以姓氏取村名刘庄。

    四、诗经村乡

    ◆柳张村,明永乐移民时期,山西移民奉旨陆续迁来定居,最初有名叫张百井的人和一家姓柳的两户在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柳张村。

    ◆柏桐,明永乐十四年,山西移民从洪洞县迁来建村,因当时此处有柏、梧桐各一棵,故取村名柏桐村。又因方位不同分前柏桐、后柏桐。

    五、果子洼乡

    ◆黑马庄,该村建于明初.村民多贫困,全村只有两户人家养牲口,其中一户养的是匹黑马,常到周边村庄帮人耕地较出名,故取村名黑马庄.后因张姓渐成大户,自称黑马张庄,现简称黑马庄。

    ◆务尔头,明永乐3年,南京移民迁来建村,因附近地势低洼而荒僻,每值雨季,雨水四汇于此,形成一个季节性沼泽地区,水汽蒸腾,远望一片混茫,如入雾里,因而得村名雾里头,后遂讹称务尔头。

    ◆堤口,该村始建年代不祥.传说这里是古代赵王河与楚王河交岔口,依堤建村,故取村名堤口。另一说法,因该村地处古唐河月堤,是两岸村民往来县城的路口,故名堤口,该村附近有两座辽代古墓,足以证明该村历史年代久远。

    ◆大渔庄,该村在元末时为左氏所建,左氏原以捕鱼为业,故得村名“渔儿庄”。清代康熙元年又改名为“大渔翁庄”,1941年简称大渔庄。

    ◆南樊庄,该村建于明洪武22年,原名范庄,因该村北原有朱姓坟地一片,按迷信说法,朱与猪同音,范与饭同音,而猪吃饭,不吉利,为避此谐音,改名樊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按方位又改名为南樊庄。

    六、故仙乡

◆后西里埋,明永乐二年,山西移民迁来建村,以地洼易涝,宜种留麦,故得村名“喜留麦”村,后讹为“西里埋”。

    ◆大王桥,明永乐三年,山西移民王姓迁来建村于古代河桥遗址东侧,因冠其姓命村名为大王桥。

    七、留古寺镇

    ◆南大齐,明永乐3年,山西移民齐姓迁来分建南、北两村,因该村建于北大齐南面,故名南大齐。

◆四公村,该村建于元顺帝至元五年到至正十二年,原有四名老渔民在此,白天泛舟捕鱼,夜晚以岸为家,日久发展成村,遂得名四渔公村,后讹为四公子村,现简称四公村。

◆后留古寺,该村在建村以前,原有一座建于元顺帝至元六年的破败古佛寺.明永乐十四年,山西移民迁来建村,同时修茸了古寺,古寺得以保留,遂定村名留古寺,又因位于姜家村、阎村、艾家村3个村庄的东北面(3村合称前留古寺),故名后留古寺。

    ◆东石相,明永乐二年,山西移民程姓、李姓迁来建村于古菩萨庵东、西两侧,庵内有狮、象等石兽,遂单取石象做村名。李姓先建村在东,定村名东石象,后演变为东石相。

  ◆西石相,明永乐二年,山西移民程姓迁来建村于东石相的西面,取名西石相。

    八、瀛州镇

◆野场,该村在清咸丰、同治年间为肃宁豪绅李氏及河间巨富韩氏先后接管的大庄园,佃户们在野外耕耘、收割,建立场院,营屋而居,渐成村落,故命村名为野场。

    ◆戈家楼,唐末昭宗光化三年,戈姓来此建村,因建一小楼房,远近闻名,遂称戈家楼,并以此为村名。

    ◆马庄,清嘉庆年间,荣、马二姓在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荣马庄。后因马姓渐多,荣姓渐绝,遂改名为马庄。

    ◆老林庄,明洪武六年,山东林氏兄弟三人来此建村,取村名林庄。因他们的年龄都超过60岁,故四周民众又称此村为老林庄。

    ◆城上,据宋史记载,北宋时期,辽萧太后曾多次领兵进攻中原,该村是她攻河间时的屯兵军垒城遗址,原名萧陵城,后人因建村在遗址南面,故取村名城上。

     ◆沈庄,明永乐二年,沈氏从山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沈庄,1937年,该村和薛庄合并为薛沈庄,1961年又分开,仍叫沈庄至今。

     ◆大亮甲牌,该村约建于明正德十年,明武宗南巡至此遇雨,护卫将士晾甲于该处,后杨姓二兄弟在此建村,并树牌为念,以此取村名为晾甲牌,为与后建的小晾甲牌相区别,遂称大亮甲牌。

     ◆小亮甲牌,据查,清顺治七年,杨,李二氏由大亮甲牌迁出建村,因当时人口少于大亮甲牌,遂取村名小亮甲牌。

     ◆东关,据清《河间县志》记载,河间城关镇在北魏太和十一年立瀛州治以前,原是一座荒凉的古城,东门附近原有少数居民。置州后,人烟渐望,北宋熙宁元年,河北大地震,城墙倒塌,伤亡巨大。高阳关路都总兵安抚史李肃之重建新城,征调了很多民工,同时小贩也群集于此。新城竣工后,有些人留居不去建村东门外,故名东关。

    九、兴村乡

 ◆边庄,明永乐十四,山西移民边姓迁此建村,故名边庄。

 ◆榆林庄,始建于明永乐三年,村民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建村,因处老榆林旁,故取名榆林庄。

     ◆南李子口,明洪武六年,山西洪洞移民建村于古中堡河渡口南岸,得村名南口。到清顺治元年,以本村盛产李子,遂改名南李子口。

     ◆袁村,明永乐元年,山西移民袁姓迁此建村,以姓氏定村名袁村。

     ◆龙王村,明永乐二年,山西移民于姓来此建村,因地势低洼易涝,古人误认为水受龙王驱使,因而在村中修建龙王庙祀之,又取村名龙王村至今。

     ◆瓦井,该村建于元初,为于姓所建,因该村附近有古代的一眼瓦砌的井,以此取村名瓦井。

     ◆西王庄,明洪武22年,山西移民王氏家族在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王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按方位改名西王庄。

    十、沙洼乡

   ◆西沙洼,明永乐三年,山西葛姓移民迁来,分别建村于自然形成的大沙洼东西两头,故得村名西沙洼、东沙洼。

     ◆洪雁村,分前洪雁和后洪雁,该村建于明永乐三年,因村中碱地较多,盛产红荆,河间土话称红荆为红颜,因此得村名红颜村。日久遂雅化为鸿雁村,后又简写为洪雁。

     ◆五家务,明永乐十四年,山西移民牛、杨、郑、杜、黄五姓迁此共同建村,因地势较低洼,建村前要筑坞防水,遂得村名五家坞,后讹为五家务。

 ◆南冬,该村与北冬村同在明永乐三年为董姓所建,因此村坐落在南面,遂以姓氏冠方位取村名南董,后讹为南冬。

   ◆东方村,明永乐三年,山西移民方姓迁来,分建东方、西方两个村,西方村在明代中叶的一次大瘟疫中绝村,现只留东方一村。

    十一、西九吉乡

     ◆沈家村,明永乐三年,山西沈姓移民来此建村,因此村在县城南八里处,故得村名为南八里,又因城里单家跑马圈地,曾一度叫单庄子,后沈氏家族渐兴旺,遂改名沈家村至今。

     ◆前巩村,明永乐二年,山西移民巩姓来此建村,以姓氏取村名为巩村。又因方位分前巩村、后巩村。

 ◆前、后北汪,该村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因村北地势低洼,常年积水,一片汪洋,故得村名北汪村。

 ◆孝子墓,明洪武元年,冯贾氏抱子从山西徒步来此定居建村,遂取村名抱子村。清乾隆二十九年,冯氏有兄弟二人,长兄领乡荐(中举人),次弟为将军,遭母丧都辞官不做,庐墓守制三年。乾隆帝据地方奏摺,遂降旨赐村名孝子墓。

    十二、北石槽乡

     ◆齐会,该村建于北宋末年,当时金兵南侵,盗贼蜂起,居民为了生命财产安全,把附近毗连的7个小村联合成为一个联防大村,以对付散兵游勇和小股盗匪,故得村名七会,后讹写为齐会。

    十三、尊祖庄乡

     ◆马户生村,明弘治十七年,一个叫马户生的人带领全家由大城县郝庄迁此建村,以姓名命村名为马户生。

     ◆北司徒,该村为北宋吏部尚书陈国公张昭的故里,吏部尚书即古代的大司徒,故原名司徒村。明移民时期,该村因有人迁出建南司徒村,遂改名北司徒。

    十四、龙华店乡

     ◆南八里铺,明洪武六年由山西移民所建,因此村距河间县城八里,且为古代所设的铺(即负责保卫过往官员、公文传递等工作的驿站),故名八里铺。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与城北八里铺相区别,按方位改名为南八里铺。

     ◆南辛庄,明洪武二十一年,山西移民秦、梁、康三姓迁此建村。因此村位于河间府南面,故原名为府南新庄,后简为辛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与城北辛庄相区别,按方位改名为南辛庄。

    十五、时村乡

     ◆时村,明洪武六年,山西移民时氏由洪洞县迁来建村,取名时村,今时姓虽无后裔,而村名仍沿用未改。

     ◆永乐,该村建于明永乐二年,村西原建有永乐寺一座,规模宏伟,占地40亩(尚存遗址)。后解氏从南马滩迁此定居建村,因寺得村名永乐。

    十六、行别营乡

     ◆西庄,明永乐三年,山西洪洞移民李、张、王、朱四姓来此建村,为纪念祖居在山西,定村名为西庄。

     ◆双树,明初,韩姓由昌黎县韩家林迁来建村时,村边原有大树两棵,兼取佛经“双树听法”之意,遂定村名为双树。

 ◆杨官营,分前杨官营、后杨官营。经查,明永乐三年,山西移民杨、卢、李、唐四姓以杨姓为主建村于大同中屯卫保护屯田的军营附近,借此冠姓氏取村名杨官营。

    十七、沙河桥镇

     ◆旧馆,该村建于明嘉靖年间,因此地原是古代官吏巡察往来住宿的驿馆,故得村名旧馆。

     ◆里昌,明永乐移民年间,山西移民李昌迁此建村,以姓名取村名为李昌,后讹为里昌至今.。

     ◆陈巩留欢,元明之际,这里瘟疫流行,染疫死亡者连村带户,一村民以炸果子为业,每日油烟缭绕刺鼻,因之独留未死,感到欢欣,遂以留欢为村名。后有陈、巩二姓迁来,又改名为陈巩留欢。

    十八、卧佛堂镇

     ◆小章,明永乐二年,山西移民迁此建一小村,取村名小庄,后讹为小章。

    十九、黎民居乡

 ◆大孙庄,该村在北宋雍熙二年为孙、侯、任三姓土著居民所建,其中以孙姓人口较多,故取村名大孙庄。

     ◆冯留念村,明永三年,山西移民冯姓迁移时路过此村,准备继续东去,为当地土著胡姓执意挽留,因而定居建村于此,为纪念胡姓挽留之盛情,遂取村名为冯留念。

     ◆田留念,明永十四年,山西移民田姓建村于冯留念村东北侧,借此冠其姓,定村名为田留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