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医案1:以不药为药

 鱼游月色 2018-01-18

 红楼梦是一本百科全书,其中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其中医学就多有涉及,而且还很靠谱。因为曹雪芹本人就很谙医术,相传给周边的父老乡亲看过病,而且医德和医术都很高明。古人中的很多大知识分子,都是懂些医药学知识的,从黄帝开始就如此,苏东坡、辛弃疾、陆游无不如此,还都会弄些中草药调理自己的身体。所以古人是很值得我们佩服的。红楼梦中所载医案,也都经得起专业的推敲。

其中四十二回中,写贾母欠安,王太医给贾母和凤姐女儿大姐儿看病,就很经典。记得曾国藩说过:身病以不药为药,心病以宽广为药。说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身体上有了病,有些不一定要吃药,不吃药就是药,病也会好,抗一抗就过去了。心理上有了病,把心胸放宽广了,情绪调理好了就是药。所以又有话云:心病还得自心医。所以王太医这次给贾母和巧姐儿看病的病例,我就姑且把它叫作“以不药为药”吧。这王太医是个好中医,能不滥用药,这对当下存在的一些过度医疗现象,过度用药现象,如滥用抗生素,我想也是有现实意义的。对贾母的结论是:“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一点风凉,究竟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暖着一点儿,就好了。” 巧姐的结论是“只是要清清净净的饿两顿就好了。不必吃煎药,我送丸药来,临睡时用姜汤研开,吃下去就是了。”而且此案例还涉及医患心理,这王太医不仅深谙医道,而且还深谙医患心理。这病人一般都想用药,所以这王太医还很会说话,说得很委婉,让病人能接受,给贾母也还是开了个方子,由她自便。所以他很会处理问题。这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另外你看那贾母,也很会做人,很能拉近与与医生的关系,弄得很亲近,很不外,而且对医生也很尊重,很客气。所以这红楼梦,的确写得很有知识性,很通人情世故。真真是写得妙不可言,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学到人情世故。

以上是我的评论,大家可以看看下面附录的一段原文,看看是不是这样。

    附有关段落原文:

因贾母欠安,众人都过来请安,出去传请大夫。一时婆子回大夫来了。老妈妈请贾母进幔子去坐。贾母道:“我也老了,那里养不出那阿物儿来,还怕他不成!不要放幔子,就这样瞧罢。”众婆子听了,便拿过一张小桌来,放下一个小枕头,便命人请。

  一时只见贾珍,贾琏,贾蓉三个人将王太医领来。王太医不敢走甬路,只走旁阶,跟着贾珍到了阶矶上。早有两个婆子在两边打起帘子,两个婆子在前导引进去,又见宝玉迎了出来。只见贾母穿着青皱绸一斗珠的羊皮褂子,端坐在榻上,两边四个未留头的小丫鬟都拿着蝇帚漱盂等物,又有五六个老嬷嬷雁翅摆在两旁,碧纱橱后隐隐约约有许多穿红着绿戴宝簪珠的人。王太医便不敢抬头,忙上来请了安。贾母见他穿着六品服色,便知御医了,也便含笑问:“供奉好?”因问贾珍:“这位供奉贵姓?”贾珍等忙回:“姓王”。贾母道:“当日太医院正堂王君效,好脉息。”王太医忙躬身低头,含笑回说:“那是晚晚生家叔祖。”贾母听了,笑道:“原来这样,也是世交了。”一面说,一面慢慢的伸手放在小枕上。老嬷嬷端着一张小杌:连忙放在小桌前,略偏些。王太医便屈一膝坐下,歪着头诊了半日,又诊了那只手,忙欠身低头退出。贾母笑说:“劳动了。珍儿让出去好生看茶。”

  贾珍贾琏等忙答了几个“是”,复领王太医出到外书房中。王太医说:“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一点风凉,究竟不用吃药,不过略清淡些,暖着一点儿,就好了。如今写个方子在这里,若老人家爱吃便按方煎一剂吃,若懒待吃,也就罢了。”说着吃过茶写了方子。刚要告辞,只见奶子抱了大姐儿出来,笑说:“王老爷也瞧瞧我们。”王太医听说忙起身,就奶子怀中,左手托着大姐儿的手,右手诊了一诊,又摸了一摸头,又叫伸出舌头来瞧瞧,笑道:“我说姐儿又骂我了,只是要清清净净的饿两顿就好了。不必吃煎药,我送丸药来,临睡时用姜汤研开,吃下去就是了。”说毕作辞而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