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五乡出十五音,十五个潮汕人只有一个知道|潮汕物食

 风吟楼 2018-01-18

老马假北字专栏推出后,曾经有朋友问老马,你怎么“北”那么多生僻的潮汕字?老马这么回答他:

 

首先,没有“潮汕字”这一说法,潮汕话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很多现在还在我们方言中使用的字,都可以从古汉语中找到。不像粤语,虽然也保留了不少古汉语字词,但还是要造出大量加口字旁的字来表音表意。

 

第二,老马最初启蒙认字,得益于一本奶奶传给我的潮汕音字典,它叫《潮语十五音》(见下图),它的好处,就是只要你知道一个字的潮汕音,就可以从里面查到它怎么写(当然,要先学会怎么查)


潮语十五音


蒋儒林编著


汕头文明商务书局1911年版


这书老得揾醋可吞,但它可是老马的传家宝


第三,老马别的优点没有,就是好学。上学后,从一本有潮汕话注音的《常用字典》开始,到父亲传给我的《潮汕新字典》(香港廣泰書局1973年发行),到后来又得益于李新魁、林伦伦等潮汕语文专家的辞书及著述,以及王应钦瓠叟)、蔡英豪等老前辈的熏陶;网络时代,搜索工具的更迭,也让老马有了事半功倍效率,这才敢斗胆借潮汕物食一角,开这个抛砖引玉的专栏,目的只不过想让世人知道(特别是年轻一代)我们的潮汕话不但不土,还是中国最雅的语言,没有之一。


左:香港出的《潮汕新字典》 右:王应钦老师的《潮汕言字词溯源》


没想到,回答完这位朋友没几天,老马就受邀到澄海莲华镇参加了一场活动:张世珍《潮声十五音》展示馆开馆揭牌仪式。孤陋寡闻的老马这才知道,原来,奶奶传给我的《潮语十五音》,跟张世珍先生的《潮声十五音》几乎差不多同时面世,而两本各有千秋,后来都曾不断加印,启蒙了一代又一代的潮汕人。


有趣的是,张世珍先生的家乡澄海莲华镇原名十五乡(这名字始于清咸丰二年,该地共有十五个自然村结成汇乡,因得名)十五乡人编十五音,也算天作之合了。


潮声十五音


张世珍编撰


汕头图画报石印1913年初版


林伦伦教授捐赠

潮声十五音初版 1913年 汕头图画报石印


老马随机在微信上问了几位80后,以及更年轻的90后,恰好收到十五分回答,其中只有一个80后知道“十五音”是什么。对张世珍是何许人,就更加没人知道了。不急,老马物杯茶了慢慢呾来。



1月1日上午,国内第一个潮汕方言展示馆—“潮声十五音展示馆”在澄海莲华镇东光村张世珍先生旧居举行开馆揭牌仪式。当天前来参加仪式的有著名语言学家林伦伦教授、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蓝宗辉、林朝虹教授、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硕士生导师陈景熙博士、潮州图书馆潮汕文化研究学者陈贤武等。


林伦伦教授为展示馆揭牌


张世珍(1840—1915),字聘之,饶平隆城(今澄海莲华隆城,民初属饶平县管辖)人,家境贫寒,少年失学,为生计入商场,从事商船生意,奔波于全国及东南亚各地,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除母语外,会说山东话、粤语等,这为他研究字音打下了基础。

张世珍


1840-1915


字聘之,饶平隆城人(今澄海莲华镇)


编撰出影响甚大的《潮声十五音》,于1913年出版发行


后来,他根据黄谦《汇音妙语》和谢秀岚的《雅俗通十五音》,结合潮州方言实际,“潜心讲求,未越一月,颇能通晓”,最终在1907年编出了《潮声十五音》字典。又经过几年修订,最后才由汕头   于1913年正式付梓。


展示馆墙上的张世珍事迹介绍


此书一出,便在潮人中迅速流行,成了一本畅销工具书,在汕头、香港、上海及南洋各地都有翻印版本。


展示馆一角,复原当年私塾用《潮声十五音》教学生识字的场面


此次,由林伦伦教授牵头,张世珍后人捐献了旧居,在市、区支持下,莲华镇从今年3月着手筹建“潮声十五音展示馆”。在筹建过程中,林伦伦教授除提写馆名、撰写前言外,还亲力参与多媒体语音展示制作,并且捐献了三十多个版本的潮汕字典,包括张世珍先生1907年手稿及1913年初稿等几个珍贵孤本。


林伦伦教授为展示馆揭牌并发表讲话,重述了《潮声十五音》在潮汕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以及他捐献的几本孤本的由来和珍贵性。



老马有幸参加了此次“潮声十五音展示馆”开馆揭牌仪式,也算是一次文化寻根及朝圣之旅。


老马(右一)跟林伦伦教授(中)及潮汕文化研究者欧怀琳(左)合影


《潮声十五音》这本工具书,在潮汕文化史上的意义怎么说都不为过,具体可参考以下由林伦伦教授授权潮汕物食发布的文章(节录)

 

“十五音”字典的起源和发展

林伦伦

 

所谓十五音字典,其实就是一种把同音字排列在一起的字表。这些同音字表以韵母为部,按部编写;以声母为纬,以声调为经,然后拼切出字音。因为同一格子(页)里都是同音字,所以只要认得其中一个字的读音,其他字的读音便都可以自然习得。它简单易学,可以作为扫盲读本,因而深得老百姓的欢迎。

 

第一本这种字典叫做《潮声十五音》,所以此类字典便被统称为十五音字典。


展示馆内陈列的由林伦伦教授捐赠的《潮声十五音》手稿及初版


关于潮汕方言的十五音字典,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版本是澄海商人张世珍编写的《字学津梁:潮声十五音》(后人只称《潮声十五音》,下文同)

 

关于《潮声十五音》的编辑源流,李新魁先生曾做过比较研究。他在《潮州十五音源流考略》一文中说:“潮州话《十五音》的编撰,并不是当地的首创,而是有它长远的源流。潮州地区最早的《十五音》,是参照福建漳州的《十五音》编撰的,因为潮州话和漳州话都属于闽南方言区,语音比较接近,而且地域也相毗邻,所以漳州的十五音对潮州有一定的影响。”(载《韩山师专学报》1985年第1期)


潮声十五音手稿


张世珍撰


1907年


林伦伦捐赠


张世珍的《潮声十五音》在粤东闽语同音字典的编写方面筚路蓝缕、功不可墨。但由于编者不是语言学方面的专门人才,所以还存在种种有待改善的缺点。之后的字典,便对前者有所改进。一是对其析音不精、列字不当的错漏进行增益调整。例如漳州十五音是声母[b-]/[m-]、[l-]/[n-]、[g]/[ng]不分,而粤东闽语与福建闽南话分道扬镳以后,逐渐分离出来,于是变成了十八音

 

《潮声十五音》之后,有些读者可能懂得语言学的知识,所以便从声母方面做了增益,例如刘声绎的《潮州十七音》、姚弗如的《潮声十七音新字彚合璧大全》,刘绎如的《新编潮声十八音》等。刘绎如在其自序中开章明义地指出:“(我)发觉其中有不少之错误,举其大者厥为所采字母之不足用。十五音之字母,即今之所谓声母,十五音以‘柳边求去地’等十五字为声母,而潮音应有十八声母,方足运用。因此常有将两个不同音之字强合为一音之弊。例如以列为一音,列为一音,列为一音,实足使阅者迷乱,莫能辨别。又十五音将潮音分为四十部首(即四十韵),亦不敷用。”还有谢益显的《增三潮声十五音》。谢是黎锦熙先生的弟子,音韵之学自然精通,所以特别注明是“增三”,即“增加了三个声母”。


林伦伦教授珍藏的各版本十五音


1979年,中山大学李新魁先生配合他的《普通话潮汕方言常用字典》的出版,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韵表式的《新编潮汕方言十八音》,在审音归字问题上,以汕头市话为代表点,对上述旧韵书式字典存在的问题,做了比较彻底的改进。



好了,关于张世珍先生和他的《潮声十五音》,老马就介绍到这里。但是,老马还要卖个关子,我们的潮汕话,竟然跟世界上最难破译的密码有关,那密码,还是一位大家都熟知但绝对想不到的古代著名将领发明的……下期“老马假北字”为你解密。




·特别鸣谢·

林伦伦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