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经典课堂】听阿镗叔讲巴赫小提琴作品《论巴赫小提琴作品单线条中的多声部》

 typlr2d 2018-01-19




论巴赫小提琴作品单线条中的多声部


黄辅棠


摘要


巴赫的小提琴作品,有不少是在单线条的外表之下,隐藏着丰富的多声部。由于它是隐藏着的,所以不容易被发现。有些大师级的演奏家,居然也无视或不知道这些多声部的存在。


本文以大量谱例来分析、揭示、论证这些多声部的存在。同时指出,明白和理解它的存在,对实际演奏的意义。


关键词单线条、多声部、隐藏主题型、隔空连接型、高低呼应型、持续低音型、持续高音型。


前言


众所周知,巴赫(J.S.Bach)是音乐史上集复调音乐大成的“乐林至尊”。他的赋格曲、创意曲、变奏曲、钢琴曲、管弦乐曲、合唱曲等,固然是公认的复调音乐典范,连他为独奏小提琴而写的奏鸣曲、组曲,也处处充满至巧至妙的对位(此词等同于“复调”和“多声部”)。


在巴赫为小提琴而写的赋格曲和慢板乐章、乐段中,由于谱上已见多声部记谱,所以没有人会不承认或不明白这是复调音乐。能否把这些对位线条交代清楚,让多声部有多层次,那要看个人对复调音乐理解的深浅和表现技巧的好坏。可是,在大多数快板乐章和赋格曲的某些插段(Episode)中,由于谱上是单一线条,它们究竟是主调音乐还是复调音乐,是单声部还是多声部,就大有争议和研究价值。


在公认的大师级小提琴家演奏录音中,有人把这些单线条乐章、乐段当成复音音乐来处理,非常强调,也让人明显感觉得到其中的多声部。这类演奏家,有兹盖蒂(Joseph Szigeti)、谢霖(Henryk Szeryng)、苏克(Josef Suk)等。也有一些演奏家,把这些单线条乐章、乐段当成单音音乐,不强调也让人感觉不出其中的多声部。这类演奏家,包括海菲茨(Jascha Heifetz)、帕尔曼(Itzhah Perlman)、萨姆斯基(Oscar Shumsky)等。


这两类演奏家,就诠释巴赫来说,究竟有无高低、较好较差之别?假设有,那谁高谁低?如果有高有低,那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高低?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必须先确定的前提是:巴赫这些单线条乐章乐段,究竟是纯粹的单声部,还是内中隐藏了丰富的多声部?


深藏之宝


巴赫被西方乐界尊为乐父,绝非偶然。巴赫音乐耐听耐研究,绝非无因。除了精神崇高,对位丰富精妙之外,另一大原因是巴赫音乐结构特别严谨精密,而且通常埋藏得很深,缺少了明师指点或慧眼,就看不出来,分析不出来,表达不出来,甚至理解不了。


例如,他的每一首创意曲和赋格曲,都是由一短小动机或主题发展扩张而成;他的旷世巨作《恰空舞曲》,是由DCBA四个顽固低音变化而来;他的《哥德堡变奏曲》,是根据主题的低音和声而非高音旋律变奏。他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是由GBA D C E六个调构成,如在钢琴上从低至高排列这六个调,它两边的距离竟然是完全对称的!


根据多年来细听各大家演奏的心得,根据恩师之一马科夫(Albert Markov)先生所教,根据亦师亦友杨宝智教授的研究成果,笔者非常确定,巴赫的单线条小提琴作品,绝非是纯粹的单线条,而是内中隐藏着极其丰富的多声部。这是伟大的巴赫留给我们的另一份秘密宝藏!由于它是隐藏着的,所以不易知。必须透过表面看里面,略过次要抓主要,加上有慧眼,有恒心,有毅力,有大量小提琴演奏以外的理论知识、修养,才能把这些宝藏挖出来。


以下不避粗浅,把个人收集到和挖掘到的部份宝藏,归纳为几种类型,与同行师友共分享,也籍此向同行师友求教。


隐藏主题型


这一类型的单线条音乐,又可细分为两类。一类如恰空舞曲,其单线条旋律暗藏着的是顽固低音。


谱例1: D小调第二号组曲中的恰空舞曲第3639小节


该谱例,上面一行是巴赫的原谱,下面一行是笔者的“诠释”(下同)。

另一类型是赋格曲中的插段。其单线条旋律中,暗藏着赋格主题。


谱例2: G小调第一号奏鸣曲赋格乐章第4244小节


这段音乐,本人从小拉得滚瓜烂熟,可是一直不知道它跟主题有什么关系。直到前几年拜读了杨宝智教授赠送的《巴赫三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赋格乐章及其演奏》一文,才恍然大悟。以下两例,虽然是我自已所发现,但如非杨文启示,恐怕我会面对珍宝,却以为那是稻草。


谱例3: C大调第三号奏鸣曲赋格乐章第171175小节


谱例4: C大调第三号奏鸣曲赋格乐章第179183小节



这种隐藏主题型的单线条,跟广东民间音乐中的“旋律加花”颇有几分相似。笔者小时候听过一位广东音乐高手演奏高胡。他能随时把任何风格的音乐,包括中国北方民歌和西方古典名曲,通过“加花”和加滑音,统统变成味道“纯正”的广东音乐。其技之神,甚今印象仍深。不过,广东音乐偏于俗、滑,小市民味较重;巴赫音乐则雅而严谨,完全是宗教、神圣之乐。那是分别属于不同世界的东西。


隔空连接型


此种型态的单线条多声部,出现得最多最普遍。在巴赫任何一首奏鸣曲或组曲的快板乐章,或任何一段单线条乐段,都可以找到大量这种类型的例子。


谱例5: A小调第二号奏鸣曲第四乐章第910小节


此例明显包含三个声部。上声部是两拍一音的EDCB,中声部是AGFDF五个音的下行模进,下声部是CBBAA#G的两音一组下行模进。


谱例6: G小调第一号奏鸣曲第四乐章第121126小节


此例在理论上可以是四个声部:每小节的第36两音是上声部,第1音是中上声部,第2音是中下声部,第45音是下声部。可是,在实际演奏中,由于速度太快,不可能在一小节之内变换四种音色音量,让这四个声部明显区分开来。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以较强的音量奏低声部,以较弱音量奏高、中三个声部,听起来就是二声部。


谱例7: D小调第二号组曲的吉格舞曲(Gigue)3637小节

从以上三个谱例中,我们发现,“隔空连接型”的多声部,通常会伴着模进同时出现。可以说,没有模进,就没有这种类型的多声部。


高低呼应型


这类型例子,常常是把一条级进的旋律线,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分别放在不同音区,以造成变化,让音乐增加灵动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表面上是多声部,实质上是单线条,跟其他类型的例子正好相反。

谱例8: B小调第一号组曲的柯伦舞曲(Corrente)6566小节



谱例9: G小调第一号奏鸣曲第四乐章第3235小节



谱例10: D小调第二号组曲的恰空舞曲(Chaconne)3234小节


在例10 中,“高低呼应”的同时,也包含了隔空相连与隐藏主题:把隔开的低音声部连接起来,它是个下行半音阶;四个小节的低音,正好是恰空舞曲的DCBA四个顽固低音。


持续低音型


谱例11: G小调第一号奏鸣曲赋格乐章第7173小节


谱例12: E大调第三号组曲的前奏曲(Preludio)4850小节


持续低音,本来是管风琴特有的音乐语言。巴赫是演奏管风琴和写作管风琴音乐的绝顶高手,很自然,就把管风琴的语言借用到小提琴上来了。


持续高音型


谱例13: E大调第三号组曲的前奏曲(Preludio)130132小节



谱例14: E大调第三号组曲的前奏曲(Preludio)1318小节


严格说来,谱例14并非持续高音,而是持续中音。因为持续音E并非在最高,而是在中间。为避免归类过于烦琐,姑且把它归入同一类。


黄氐编订谱


多年前,为了自已的研究需要,也为了让学生明白巴赫音乐中“单声部的表面之下,隐藏着丰富的多声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笔者曾编订、改记、重抄过巴赫第一号g小调奏鸣曲的第四乐章。

兹趁此机会,把这块大砖抛出来,希望能引出美玉。








编订说明:

1、不同声部尽可能用不同方向的符尾来表示。

2、使用两个而不是一个降记号,以显示它原本的调性。

3、尽可能使用巴赫原谱的弓法。但实在不适合演奏之处或为了突显多声部,仍大胆作了改动。例如第12至16小节,既没有采用巴赫原谱“连第345个音”的弓法,也没有采用Carl Flesch“一分五连”的简便弓法,而是用了“连第234个音”的弓法。

4、参考各家之长,尽可能选取最科学、最简便、又符合音乐要求的指法。

5、拿掉了曾标记得非常详尽的强弱记号,以容纳巴赫音乐诠释上的各种可能性。

自知学识才能均弱,错误和欠妥之处一定不少。恭请同行师友不吝指教。


结语


看了这么多具有充分说服力的例子之后,相信已经没有什么人会质疑巴赫的单线条小提琴作品之中,确确实实隐藏着多声部。


指出这些多声部,重视这些隐藏着的多声部,对我们的实际演奏,究竟有何意义呢?


我们都知道,越是大师级的演奏家,其音色与层次越丰富,越多变化。相反,程度越低的学生,其音色与层次越单调,越少变化。评断一位演奏家的高下,标准当然有多方面。但其中一项,肯定要看音色与层次变化。


演奏一段纯粹单线条的乐曲,用同样的音色音量,也许无可厚非。但演奏一段多声部的乐句或乐段,如果用完全一样的音色音量,肯定不理想,有可能令内行人觉得惨不忍听。


把巴赫单线条中隐藏着的多声部找出来,对演奏的最直接好处,是逼使演奏者寻求更丰富的音色音量去演奏不同的声部。


以上任何一个谱例,如果每个音符都用同样的音色音量来演奏,势必多声部变成单声部,立体变成平面,曲趣全都不见了。如果把不同声部用不同音色音量来演奏,那就丰富、有趣、立体得多。


总体说来,小提琴家对多声部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一般都比不上钢琴家。这大概是乐器特点和从小所受训练决定的。上文提到海菲茨等几位大师级演奏家,尽管浪漫派作品拉得顶尖棒,可是却“栽”在巴赫作品上,绝非偶然。


其实,也不是每位钢琴家都是演奏“多声部”的行家里手。以弹奏巴赫作品出大名的顾尔德(Glenn Gould),早期就把《哥德堡变奏曲》第一段Air第一小节左手分属三个声部的三个音,用大体上相同的音色音量来演奏,硬生生把一个本应是立体的、多层次的对位架构,弹成了平面的,单一层次的分解和弦(请参考SONY公司出版的CD,编号SMK52685)。


这方面,一位值得所有演奏家研究、效法的大师是杜丽克(Rosalyn Tureck)。听她弹奏任何一首巴赫音乐,都是层次分明,变化多端,不同声部交代得清清楚楚,绝不含糊。如果说巴赫是复调音乐的至尊,杜丽克很可能就是演奏巴赫音乐的至尊。


希望有更多同道朋友,进一步研究此题目,把尚未为人所知的巴赫音乐结构上的秘密,一一挖掘出来,供世人分享。


(本文发表于台南女子技术学院音乐系2002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西盖蒂演奏巴赫《g小调第一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作品BWV1001)



舒姆斯基演奏巴赫《b小调第一无伴奏小提琴帕蒂塔》(BWV1002)



亨利克·谢林演奏《d小调第二无伴奏小提琴帕蒂塔》(作品BWV1002,10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