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有话说 今天继续整理唐人绝句。 明杨载《诗法家数》有言曰: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 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 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近日和尚读清叶燮《原诗》一章,其论及读书及用字极为透彻,兹录与下,盼有识者思之。 学诗者,不可忽略古人,亦不可附会古人。 忽略古人,粗心浮气,仅猎古人皮毛。 要知古人之意,有不在言者,古人之言,有藏于不见者;古人之字句,有侧见者,有反见者。 此可以忽略涉之者乎? 不可附会古人:如古人用字句,亦有不可学者,亦有不妨自我为之者。 不可学者,即三百篇中极奥僻字,与尚书殷盘、周诰中字义,岂必尽可入后人之诗?古人或偶用一字,未必尽有精义,而吠声之徒,遂有无穷训诂以附会之,反非古人之心矣。 不妨自我为之者:如汉魏诗之字句,未必一一尽出于三百篇 ,六朝诗之字句,未必尽出于汉魏,而唐及宋元,等而下之,又可知矣。 今人偶用 一字,必曰本之昔人,昔人又推而上之,必有作始之人。彼作始之人,复何所本乎? 不过揆之理、事、情,切而可,通而无碍,斯用之矣。 昔人可创之于前,我独不可创 于后乎?古之人有行之者,文则司马迁,诗则韩愈是也。苟乖于理、事、情,是谓不通。不通则杜撰。杜撰,则断然不可。苟不然者,自我作古,何不可之有! 若腐儒区区之见,句束而字缚之,援引以附会古人,反失古人之真矣。(六不和尚:midouwei) 春雪(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古人评注 《批韩诗》:朱彝尊曰:常套语,然调却流快。 《诗式》:《文选》以谢惠连《雪赋》入物色类。雪于诸物色中最难赋,而赋春雪则须切“春”字,尤难于赋雪。此诗首句、二句从“春”字咀嚼而出,看似与雪无涉,而全为三句、四句作势,几于无处不切“雪”字。三句、四句兜转,备具雪意、雪景,不呆写雪,时雪字自见,不死做春,而春字白在。四句一气相生,以视寻常斧凿者,徒见雕斫之痕,其相去远矣。按昌黎赋春雪又有五言十韵。方氏虚谷谓“行天马度桥”一句为绝唱,刻划至此,洵臻绝妙,而视“故穿庭树作飞花”句,不拘拘于妆点,而有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之妙,似不及此也。[品]超诣。 晚春(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古人评注 《批韩诗》:朱彝尊曰: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 《韩柳诗选》:意带比兴,出口自活。 《养一斋诗话》:(王昌龄《青楼曲》)第二首起句云“驰道杨花满御沟”,此即“南山荟蔚”景象,写来恰极天然无迹。昌黎诗云:“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便嚼破无全味矣。 《诗式》:春日晚春,则处处应切晚字。首句从“春”字盘转到“晚”字,可谓善取逆势。二句写晚春之景。三句又转出一景,盖于红紫芳菲之中,方现十分绚烂之色,而无如扬花、榆荚不解点染,惟见漫天似雪之飞耳。四句分二层写,而“晚春”二字,跃然纸上。正无俟描头画角,徒费琢斫,只落小家数也。此首合上《春雪》一首,纯从涵泳而出,故诗笔盘旋回绕,一如其文,古之大家,有如是者。[品]沈着。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唐·韩愈)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古人评注 《竹庄诗话》:《苍梧杂志》云:退之尽是直道,更无斧凿痕。人多嫌退之律诗不工,使鲁直为之,未必能得如是气象。唐人谓此四句可敌一部《长庆集》,诚然。 《升庵诗话》:“城中车马应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按:此二句出张籍《与贾岛闲游》诗)亦是此意。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以落句转合,有抑扬,有开阖,此格唐诗中亦不多得。郑云叟《招友人游春》一首,实得此诗落句之髓而广之者。敖英发云:前三句序曲江胜游之景,落句恨舍人不得同之也。 《唐诗笺注》:语入诗便趣(末句下)。 《评注韩昌黎诗集》:酝酿有风致。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以末一句作转合,格高亦韵甚。 《诗式》:首句、二句写春游。三句言曲江水既满,花放且至千树,极写春游之乐,实已转变,注在白舍人身上。故四句发之,如顺流之舟,诘白舍人云:“有何事忙至是而不来游也?”此首分二层写,前半同张员外春游,后半寄白舍人。凡题之类是者可以为法。[品]流动。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古人评注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天街小雨润如酥……”此退之《早春》诗也。“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此子瞻《初冬》诗也。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 《隐居通义》:“天街小雨润如酥……”此韩诗也。荆公早年悟其机轴,平生绝句实得于此。虽殊欠骨力,而流丽闲婉,自成一家,宜乎足以名世。其后学荆公而不至者为“四灵”,又其后卑浅者落“江湖”,风斯下矣。 ![]() 《批韩诗》:朱彝尊曰:景绝妙,写得也绝妙。 《唐诗笺注》:“草色遥看近却无”,写照工甚。正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最是”二句,言春之好处,正在此时,绝胜于烟柳全盛时也。 《增评韩苏诗钞》:三溪曰:'草色”七字,舂草传神。 ![]() 春闺思(唐·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 古人评注 《唐诗分类绳尺》:真情实意,词语悲婉。 《唐诗解》:见柳而感别;因桑而怀人,宜其不能采也。 《唐诗笺注》:“袅袅”句是宾,“陌上桑”是主,然“边城柳”亦是伤别之景,相引入妙。 《诗法易简录》:前二句皆说眼前景物,而末句忽掉转说到昨夜之梦,便令当日无限深情,不着一字而已跃跃言下。笔法之妙,最耐寻味。 ![]() 《唐诗笺要》:画出形神失据,行经绝无佻巧之气,唐音所以足贵。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起对偶,柳与桑切春也。后二句但写“思”字。 《诗境浅说续编》:五言绝句中忆远之诗,此作最为入神。从《诗经》“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点化而来,遂成妙语,令人揽挹不尽。 ![]() 秋夜曲(唐·张仲素) ![]()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寒衣未寄莫飞霜。 ![]() 秋闺字思二首 其一(唐·张仲素) 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古人评注 《唐诗广选》:胡元瑞曰:此诗与下首结语,皆去龙标不远。 《唐诗笺注》:言有梦尚不得到,用意更深一层。 《网师园唐诗笺》:翻用“梦中不识路”句,愈形金微之远(末二句下)。 《唐诗笺要》:晚唐绝句,愈工愈浅近,此诗独空澹有远神。 ![]() 秋闺字思二首 其二(唐·张仲素) ![]()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 古人评注 《删订唐诗解》:唐汝询曰:秋色感人而音息终不能达者,以屯戍之无定也。 《唐诗笺注》:戍无定所,消息难凭,感北雁之南征,悲寒衣之莫寄,秋天夜水,闺思情长。有风人之旨,亦太白、少伯之遗。 《唐诗笺要》:盛唐风骨。“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异曲同情。委曲苦衷,读之如见王少伯,后惟绘之得其遗响。 ![]() 《养一斋诗话》:诗有一字诀,曰厚。偶咏唐人“梦里分明向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欲寄征鸿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便觉深曲存味。今人只说到梦见关塞,托征鸿问消息便了,所以为公共之言,而寡薄不成文也。 上二诗总评 ![]() 《诗薮》:张仲素《秋闺思》“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皆方龙标不甚远。 《唐诗直解》:道破深意,温柔敦厚,不怨不怒,深得风人之体。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敖英曰:王少伯《闺怨》、张潮《江南行》、王驾《古意》、张仲素《秋闺思》,皆温柔敦厚,不怨不怒,深得风人之体。 ![]() 《唐风定》:晚唐绝句愈工愈浅。近此独空,淡有远神。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二诗缱绻有情,含思婉至。 《诗境浅说续编》:二诗咏秋闺忆远,皆以曲折之笔写之。第一首静夜怀人,形诸梦寐,常语也。诗乃言关塞历历,已见梦中,迨欲身赴郎边,出门茫茫,何处是金微之路,则入梦徒然耳。第二首言欲寄相思。但凭尺素,亦常语也。诗乃言秋夜闻雁声,感雁足寄书之事,方欲裁笺,而消息传来,本住居延,又移军他去,寄书不达,情益难堪矣。唐人集中多咏征夫思妇,宋以后颇稀,殆意境为前人说尽也。 ![]() 《唐人绝句精华》:两诗首二句皆写秋,三四句皆写闺情。 燕子楼三首 其一(唐·关盼盼)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 秋思赠远二首 其一(唐·王涯) 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 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 ![]() 扫描下图二维码,听和尚语音评诗 ![]() |
|
来自: 一片落叶84eoq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