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学习] “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渤海小鱼0728 2018-01-20

内翻性乳头状瘤


【概念与概述】

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loma,IP)为一种来源于 Schneiderian 膜的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loma,IP),该肿瘤向上皮下间质内呈嵌入性生长

●本病在组织学上属于良性肿瘤,其实属于交界性肿瘤,有局部侵袭性

●本病可以恶变或与癌并存,最常见为鱗癌


【病理与病因】

●病因学

〇目前尚不清楚

〇炎症、肿瘤两种学说

●流行病学

〇鼻腔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〇占鼻腔肿瘤的0.5%~4.0%


【大体病理及手术所见】

●乳头状、坚硬的息肉样肿块

●表面有较深裂隙

●表面黏膜完整


【显微镜下特征】

●上皮组织高度增生并呈管状、指状或分支状伸入下方间质内

●基底膜完整


【临床表现】

临床特点

●最常见体征/症状

〇鼻塞、鼻涕、鼻出血、失嗅及头痛

〇恶变者常出现疼痛和面部麻木

〇侵犯眼眶者可出现突眼

疾病人群分布

●年龄

〇15岁~96岁,平均56岁

〇 50岁~70岁最多见,占3/4

●性别  男性>女性,比例约4 : 1


【自然病史与预后】

●生长缓慢,容易摘除,预后较好

●术后易复发,复发率甚至高达60%

●恶变发生率一般为5%~15%,恶变多为鳞状细胞癌,腺癌和小细胞癌则比较少见


【治疗】

●通常鼻内镜手术切除

●恶变者可行扩大切除

【影像学表现】

概述

●最佳诊断依据:MRI T2WI或增强T1WI上显示典型栅栏状或卷曲脑回状外观

●部位

〇常发生于鼻腔外壁近中鼻道处

〇鼻窦少见

●大小

〇大小不等,从数毫米到数厘米

●形态学

〇分叶状

CT表现

●平扫CT

〇边界清楚;密度多较均匀,少数伴钙化

〇邻近骨质受压变薄,局部可有侵蚀、破坏;肿瘤基底部骨质多有硬化,据此可帮助判断起源部位

〇常伴有阻塞性鼻窦炎

〇可蔓延到鼻咽部、眼眶、颅内等邻近区域

●增强CT  多呈均匀中度强化

MRI表现

●T1WI

〇多呈等信号,少数呈低信号

●T2WI

〇多呈等信号,少数呈高信号

〇信号不均匀,内部结构多呈较规整的“栅栏”状

●增强T1WI

〇多呈中度不均匀强化

〇内部结构多呈较规整的“栅栏”状,有些文献也称为卷曲脑回状(convoluted cerebriform pattern)、相间条状(septate striated appearance)或柱状(columnar pattern)

〇易区分肿瘤与伴发的阻塞性炎症

〇能准确显示肿瘤向鼻外蔓延的范围,尤其对伴发恶变的患者价值更大

〇有助于鉴别复发肿瘤与瘢痕

推荐影像学检查

●最佳检查方法:平扫+增强MRI

●备忘建议

〇参考CT所示骨质改变更有助于诊断;CT也是术后随访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


【鉴别诊断】

●鼻息肉

〇常两侧发病,单侧发病少见

〇绝大多数为水肿型,CT表现为低密度影,边缘黏膜强化

〇 MRI T2WI多为明显高信号,增强后周边黏膜明显强化

●真菌球

〇常发生于上颌窦

〇病变内多有点、条状钙化

〇 MRI T2WI上呈明显低信号,增强后内部无强化


诊断与鉴别诊断精要

●鼻腔外侧壁近中鼻道区分叶状肿块,MRI T2WI或增强T1WI上显示典型栅栏状或卷曲脑回状强化,要考虑IP

● MRI T2WI或增强T1WI上显示信号均匀的肿块,可以考虑排除IP


典型病例

图1内翻性乳头状瘤

A, B.横断面及冠状面CT骨窗,示左侧鼻腔内软组织肿块影,鼻筛区骨质增生、硬化,鼻中隔破坏;双侧上颌窦、筛窦炎,右侧鼻腔息肉

图2内翻性乳头状瘤

A~C. MRI横断面T1WI、T2WI及矢状面增强T1WI,示左侧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呈长T1略长T2信号影,侵入上颌窦;增强后病变呈典型“栅栏状”外观,额窦及上颌窦腔内为潴留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