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法官到律师的心路历程 | iCourt

 法律止难争 2018-01-21



作者:惠翔

单位:瀛东律师事务所

专业:民商事纠纷解决及风险防控

微信:feixiangzaigaoshan


编者按:今天推荐的是iCourt上海校友惠翔律师,他分享了从资深法官转型做普通律师,再成为高级合伙人的心路历程,也深刻地剖析了法官和律师这两种职业角色不同的状态和心态。


数年前,当我决定脱下法袍时,很多人都为之不解乃至惋惜。当时我已步入资深审判长的行列,并凭借在民事审判领域中取得的一些成绩而小有名气。原来法院的同事就曾做溢美之词——“法院系统评优秀审判案例,随手从我审结的材料中抽出来就是精品。”


年至不惑才离开,意味我过往的成绩全部清零,还意味着我必须从头开始奋斗。更何况,在中国,法律人之间并不存在畅通的转换通道,甚至存在着某种鸿沟,离开,也许意味着再不能回到曾带给我光荣和梦想的审判台。


但是,为了给自己的法律生涯添上另外一笔浓重的色彩,我还是决定转换视角,尝试律师职业。


执业初始,由于准备仓促,并没有大所向我抛来橄榄枝,于是我就去了一家小型的律所。没有客户,就从为亲朋好友服务开始;没有律师从业经验,就从收集各类合同文本、勘察每家法院的路线地址开始;没有固定收入,就从向年轻律师提供咨询合作开始,直至日前为瀛东律师事务所的理念所吸引,成为这家全国性律师机构的高级合伙人,我这才完成了从普通律师到律所高级合伙人的回归。


一、角色转换——从台上到台下


每次午夜梦回,曾经的法官经历总是执拗地回来。习惯性地出门,却屡屡走错方向,有时甚至已经接近曾经任职的法院。


曾经熟悉的法庭,从律师的角度看来也变得陌生。我至今记得第一次重回法庭时的情景,尽管已经取得了律师执业资格,但作为禁业期中的转型律师,甚至都没有资格坐到律师席上,而只能和普通人一样进行旁听。看着台上一脸威严的法官,我禁不住有些疑惑:为着一个看似虚幻的目标,放弃自己的法官身份与事业是否值得?


这个问题慢慢发酵,有时变成不能承受之痛。


但是,慢慢地,我找到了律师价值与乐趣所在。


首先,眼界极大地开拓了,国企改制、影视传媒、互联网金融、企业融资……一个个新鲜的领域被开发和学习;其次,接触人的范围大大增加了,无论是上市公司的老总,还是初次创业的年轻小伙,你总能从他们身上学到独特的见识与感悟;再次,通过指导团队成员办理一个个成功案例,我又在另一个领域重新找到了自信和定位。


我深信,自己可以作为一个窗口、一座桥梁,让律师同行、客户近距离感知法律之力、法官之美,从而树立起对法律的敬仰之心、敬畏之心。


当然,法官转型为律师之路并不是一次浪漫的旅行,而是布满荆棘。


如果将法官比作专科医生,那律师就是全科医生。


我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当满脸期待的客户找到自己,自己挑灯夜战、查找相关规定及案例的情景,这些客户有些是涉嫌酒驾的犯罪嫌疑人,有些是医疗事故的受害方,有些是意图登陆“新三板”的企业主,有些是房产纠纷的当事人。他们每个人的诉求不一,但都希望找到一个好律师帮他们解决棘手问题。与法官不同的是,每接手一个案子,律师就要习惯把客户的烦恼当作自己的烦恼,除了要给他们以解决之道,还要充当心灵的抚慰师。


执业之痛远不止如此,每当自己低估了案件工作量、立案保全受到重重阻碍、调查时遭到推诿和谩骂、数件紧急的事情同时涌来而分身乏术时,作为律师只能咬牙坚持,并苦苦寻找解决之道,为的是完成对客户的承诺。


还好,苦和乐总是相伴而生。


我带领我的诉讼团队完成了一个个充满挑战的任务:我们抽丝剥茧、披荆斩棘,历时一年多,为企业追回了因历史原因错误登记在其他企业名下的房产;我们钻研医疗病历、大胆推理,为客户一审即打赢了医疗纠纷诉讼;我们以情动人、法理交融,促使家庭共有房产纠纷协商解决;我们东奔西跑、不厌其烦,调取十余家银行、保险公司的存款、保单资料,成为法官高效办案的助手;我们辨法析理、高屋建瓴,为P2P网贷平台公司免除了承担共同还款责任的风险。我们以求真、务实、睿智的执业风格,赢得了客户普遍的好评。


每当此时,就是人间四月天。泡上一壶香茗,我觉得一切苦累付出都是值得。


二、律师的苦累与取舍


法官和律师都会问我同一个问题:“你觉得做法官累还是做律师累?”


开始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做法官累啦,你试试每天给一百个感冒病人看病的感觉,光写处方就累死你。”


但是,慢慢地,我对这个答案不那么确信了。“法官累还是律师累”更像是个伪命题,因为任何行业都有翘楚存在,他们就像金字塔的塔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举重若轻好似“挥一挥手”。


1.律师常态——永远没有安全感


刚刚做律师的时候,我常常听到律师助理抱怨自己所跟的合伙人,“做事时要求很高,付钱时要求很低”,开始我总是义愤填膺,后来逐渐体会到,律师的“抠门”实际源于巨大的职业压力。


(1)自己的身体自己负责


我是从做律师开始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的,以前总是觉得身体属于国家。曾经不只一次,我幻想某一天因为过度劳累而昏倒在审判台上,最后受到领导们的亲切慰问。但是,当每一分钱、每一分保障都需要自己去挣的时候,我开始不那么淡定了。


因此,我投身运动、不喝冷水并尽可能远离烟酒,近年来又开始陆续购买保险。但是,风险是永远存在的,就这两年,已经陆续听到律师因为过度劳累而辞世的消息。在没有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律师看起来很光鲜靓丽,但实际可支配收入并没有账面上显示的那么多,更毋庸说律师投在业务开发、人情往来上的费用了。


(2)钱在别人的口袋里


律师面对的第一大问题就是生存问题。当不再有一个机构按时往你的银行账户里存钱的时候,你就会明白钱不会自动从天上掉落,从这个意义上说,客户就是每个律师的衣食父母。但这个“父母”往往会捂紧钱袋。


作为行业生态之一,律师虽然号称可以按时计费,但都“默契”地把免费咨询作为吸引客户的手段。因此,短短的几十分钟,不啻于是对律师综合素质的考验,你不仅得迅速明确客户的真实诉求、归纳法律争点、找到初步的解决路径,还得准确预估工作时间和工作量、给出合理报价。最重要的是,你得短时间内让客户产生足够的信任感。顺利的时候,你会以为自己是“风口上的猪”,不顺利的时候,往往客户说“回去考虑考虑”便杳无音讯。而后者,其实是律师工作的常态。


时间长了,也摸索出一些规律。一是主动来律所咨询的,往往请律师的意愿比较强烈,反之要求上门服务的,往往是“陪太子读书”的情形居多;二是聪明的客户很多,他们往往会咨询数个律师,而且非常善于发问,从而总结出解决之道。


慢慢地,我倾向于只接有技术含量的活,对于没有难度的案件,索性大方地指点他们解决途径,免得大家相互揣测。我认为律师必须大气,才能吸引到真正高质量的案源和客户。


(3)心里会长草


有资深律师曾对我说过:律师一个月没有案子会觉得很轻松,两个月没案子心里会长草,三个月没案子就会接近抓狂。当时我不以为然,彼时的我正沉浸在法官辞职后 “零存案”的喜悦中,全然不知“蜜糖—毒药”之说。刚开始执业没有案源时,我曾经逐个给同学朋友等打电话,通报他们我“下海”的消息,他们大多数只是表示了“礼貌的欢迎”,没有我预想中的鲜花满地的感觉。


现在才知道,律师市场早已是充分竞争的领域,一个法律顾问的名份、甚至一个案件,都有无数律师围绕、其中不乏优秀律师或大所、名所的身影。因此,我所做的,只能是“退而结网”,从小案做起,逐步累积人气和口碑。慢慢地,我也渐渐地为身边人所知晓,案件的成功率让我摆脱了以往做“甲方”给别人带来的刻板印象, 而我“乙方”的服务形象也渐渐深入人心。


2.律师状态——永远在加班或加班的路上


(1)不加班的律师不是律师


起初我的加班是被迫的,因为没有选择案由的自由。


我还记得接触的第一起案件是环境污染的刑事案件,主办律师让我专门负责会见当事人。我每次都要驱车一个多小时到郊区看守所会见犯罪嫌疑人,他原来是企业的管理人员,估计是习惯于一帆风顺的生活了,因此在看守所里感觉度日如年。每次见到我都问东问西的,让我回答各种刑事程序中的期间问题,我虽然每次都做了功课,奈何实在是没有实战经验,记性也不太好,因此总是捉襟见肘。更可气的是,他总是等我回答了,一本正经地说,已经问过管教了,应该怎样怎样,气得我想抽他。后来,不知道是我苦背刑诉法起了作用,还是他已经适应了铁窗生活,后来的交流就越来越顺畅了。


之后,遇见各种类型的案件,我就习惯加班研究(白天接待客户静不下心)。我曾经像看小说一样反复翻看数十页的病史资料,找寻蛛丝马迹,也曾经像看天书一样地解读财务会计报表,试图找出与案件的突破口。渐渐地,加班成了内心自觉的动力。因为不知道下一个客户是什么行业,下一个案件是什么领域,律师只能充分地涉猎,让自己尽可能地具备跨界的知识和思维。


(2)律师的强迫症


有律师非常喜欢在“朋友圈”里晒各种旅行的照片,仿佛律师有大把的空闲时间,其实他只不过是出差中途。我是不喜欢晒的,一是容易引起别人的误解,二是容易遭前同事的恨。其实不为人知的是律师的旅行强迫症。就拿我来说,出去必定是要背着电脑的,空下来也要不断查收、回复邮件。而且,出去不久,就忘记了风景,满脑子想的都是案件的破解之道。


另外,我比之前做法官时更谨慎,每个文件格式、每个用语、每个标点符号都要反复设计和校对,甚至邮件发出去了也常常复检。因为看似微小的失误就会让你陷入被动,甚至是失去客户,比如把客户的名字写错、甚至性别写错,这些低级错误都是失去客户信任的根源,既然律师不能保证让每个客户在最终结果上满意,律师就得时刻让客户感觉你的专注,从而避免客户在你是否尽力这个问题上产生疑虑。


(3)律师的尊荣感


不用说,好律师都是些完美主义者。既然律师在客户心中的地位不会自动产生,律师就得时刻以细节打动客户。比如在会见客户时,“台上五分钟,台下十年功”,我曾经根据法务的要求向某企业老总汇报案件思路,为了让汇报更加生动,我晚上加班做PPT,反复琢磨细节,把复杂的股权关系和房屋权属的历史演变过程用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结果第二天老总非常满意,我也得到了我想要的案件委托。


律师的尊荣感还体现在与法官的交往中。要让法官尊重,首先自身素质要过硬。对于诉讼律师而言,民事起诉状或民事答辩状一定要言简意赅、条理清楚,最好附有证据目录和相关法条。在法庭辩论中,尽可能使用法律专用词,比如指出对方陈述前后不一,要提到“禁反言”原则,指出非典型担保无效,就要提到“物权法定”原则或是“流质无效”,这样法官马上会心领神会,觉得你是有一定理论功底的。在代理词中,也不要洋洋洒洒、不分主次,而是永远要把最重要的观点放在最前面,使法官一目了然。


另外,律师还要善于以自己的正义感去激发法官的正义感,没有比正当的理由更能打动法官的了,辩论的技巧只能赢得一时的主动,而人文情怀才能真正赢得法官内心的尊重。


3.律师心态——永远在取和舍之间


再牛掰的律师,精力也是有限的,更何况,律师不能穿越时空,预见未来,所以“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只能有所取舍。


(1)诉讼还是非诉


很多律师都想跨界经营,包括我在内。但尝试了以后,还是发现这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非诉业务主要面对的是企业,对接的是企业主管或法务,许是我气场不够或运气不好,总是碰到些精力过于旺盛的。曾经有个女法务总监,在我上厕所的一小会就给我打了20几个电话,堪比“追命夺魂call”,而且她习惯于晚上工作,总是晚上打来电话或发来邮件,要求马上答复,弄得我苦不堪言。


诉讼业务则不同,面对的是各级法院,对接的是法官,没有法官会半夜上班,所以我一般可以睡个安稳觉。但凡事皆有例外,我曾经参与过一个群体性诉讼案件,本来客户心就不是很齐,再加上第一次开庭场面上有所被动,客户在微信工作群里对出庭律师能力提出了严重质疑,并相互攻击,我连夜起草了《对第一次开庭后双方诉讼态势的分析报告》发给每位客户,这才稳定了军心。


由此,我得出结论,转型律师还是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诉讼业务上,这样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另外,我还觉得,无论做诉讼还是非诉,都必须从一开始就与客户建立必要的信任度,否则忙于救火的话,那只能是非常痛苦的过程。


(2)交际还是钻研业务


我辞职前最大的忧虑,就是怕做律师后要面临无穷无尽的应酬。但做了段时间后发现还好,客户普遍看重的是你的专业能力,不是你喝酒的能力,所以你只要专心做事就行;法官普遍要和你建立隔离墙,所以你一般也没机会喝。


但是,不喝酒不意味着你不需要推销自己。做了一段时间后,我的忧虑从如何少喝酒变成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所以,我参加同学聚会的次数增多了,拜访的各行各业的人增多了,与同行间的交流往来也愈来愈多。最直观的感受是,我变得忙碌了,以致于晚上拿起书经常是没看几行就睡着了。


这个问题我至今没有很好地解决,因为专业能力和交际能力确实同等重要。但是,我已经尝试借助团队的力量去开展业务推广,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专业能力上。毕竟服务能力是相对更重要的,有专业才能走遍天下。


(3)接还是不接


关于接案标准也是律师经常纠结的问题,特别是输面很大的案子。


很多人认为,没有必要和钱过不去,先接下来再说,如果输了再想办法和客户解释。而我认为,不要让客户痛苦两次。因为大多数客户都是聪明人,他(她)其实对结果有一定的认识,只是心怀侥幸,希望奇迹出现。如果律师利用客户侥幸心理接了案子,最终输了案子,那就是让客户既输了钱,又输了心情,结果是双方都不舒服。当然例外情形是,客户在理上,但是缺少证据,这种情况律师在分析利弊的前提下可以接,毕竟为客户赢得输面很大的案件是非常有“面”的事,也是风险代理的价值所在。


律师最忌讳的是,接那种客户不怎么在理上,证据又缺乏的案子,为了赢案子而与法官“死磕”,最终是让法官过了一把主持公平正义的瘾。


总之,律师职业的甜酸苦辣,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甚至我只是揭示了冰山一角。但我认为,天下并无轻松之工作,只要怀着坚定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以跑马拉松的精神去从事律师职业,必然有一天会突破临界点,从而奔向自由王国。


三、法官感悟:倒带人生回望生涯


当我在新的泥泞之路上探索行走时,突然发现身边许多优秀的青年律师也有着法官之梦,他们窥探着,揣测着,想象着,渴望有一天能够到审判台上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正应了那句话,“人生如围城”。


真实的法官世界是如何的呢?将我的人生倒带,于是,得到了如下的画面与感悟:


1.时间飞逝的星球


如果将视角转换成诺兰《星际穿越》所描绘的世界,法官都是居住在一颗奇怪的星球上,那里时间飞逝,案卷等身。


虽然许多律师对法院的立案工作多有诟病,并且戏称立案艰辛度堪比“美领馆的面签”,但我其实是深深理解法官们的无奈,当你觉得三个月、六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都只是一晃而过,承办的案卷堆在桌上已经使你看不到对面的人时,你对立案的同事无疑会寄予一种厚望,希望他们送新案子的脚步再慢一些,每次送案子的数量再少一些,案卷里的事实证据再丰富一些。虽然知道这是一种奢望,但当审限窘迫,而新案件还是源源而来的时候,你还是会忍不住责怪自己的同事:“他们(立案庭)的手怎么这么松?”


这还不是最令人崩溃的。当你从某个海岛度假归来,还没有来得及调整时差,书记员就严肃地通知你,在你度假期间新收了N个案子,我已经帮你全部排期开庭了,你立马就会进入忧虑模式。我就曾经遇到过这种情形,为追回案件审限而连续一周每天开四个庭,累得大脑几近断片。


2.法官的气场


做法官气场是少不了的,也就是俗称的“压得住台”,否则在法庭上,你非但成不了所谓的“国王”,反而有种架在火上烤的感觉。


我还记得第一次走上审判台的时候,脸在发烧、背脊在出汗,双方说的话像从遥远的世界里传来,以至需要律师不断重复其观点。后来案子审得多了,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气场。多年以后,我才体会到,所谓气场其实就是一种自信,相信自己无论在何种情形下,都能做到“不偏不倚、明断是非、掌控全局”的自信。“说易行难”,这需要法官不断地在实战中磨练自己,最后就演变成对诸多细节的把控。


比如说庭审中法官的表情,法官既不能毫无表情,也不能表情太丰富,给当事人错误的信息。曾经有个案子,当事人开完庭就投诉主审法官,理由是“对方一陈述,法官就频频点头。”还有一个案子,当事人投诉法官的理由是:“走廊里看到法官和对方律师微笑了。”虽说都是些小事,但对于法官来说却是难以扯清的。又比如明断是非,在庭审当场,如果当事人临时提出变更诉讼请求,法官短时间内就要作出决断——一是,是否要同意原告的变更申请,原告是否属于“诉讼突袭”?;二是,变更后诉请是否实质性地改变了法律争点,需要给被告新的答辩期?任何一次临场应对都没有固定答案,需要法官审时度势地予以处理;关于掌控全局的能力,法官也是需要不断地积累。


例如民事案件,每个法官或多或少都会碰到当事人情绪失控情形,如果处理不好,轻则当事人互相谩骂,重则肢体接触,甚至产生人身损害的“案中案”。


我的经验是,从出现第一次苗头开始,就要严厉制止,让他们学会在法庭上正确陈述的方式。另外,适时引导,将矛盾化为无形。我就曾经尝试过庭审结束后,将强势一方当事人留下谈话、同时告诫弱势一方迅速离开法院的方式,目的是减少当事人接触的机会,效果还是不错的。聪明的当事人甚至会立即体会到你的苦心,感受到法官的人文关怀。


3.直面黑暗的勇气


法官与律师办案的最大区别,是对案件的选择权。现在很多法院都实现了立案阶段电脑分案,可以说,法官直到开庭,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高富帅”,还是“矮矬穷”。虽然法官不会因当事人的不同而对案件另眼相看,但摊上个“颜值很低”或是很“搞”的当事人,总不是心里所愿。


而律师接案前,总有一次类似相亲的咨询,如果不是“情投意合”的客户,律师可以报出个“天价”让其知难而退(当然这是个浪漫的说法)。更何况,律师与法官在办案数量上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相对来说,法官在职业生涯中接受负面能量的机率和强度还是要高于律师。


我曾经办过个案子,原告购买了一套二手房,产权过户和收房都很顺利。但在准备装修期间,突然发现门锁被调换,有个女人住了进来。该女还声称原先就居住此地,之前系被一些人以供给毒品为由骗至宾馆居住。原告无奈,遂以侵权为由起诉要求居住人迁出,同时另案起诉出售人违约未履行交房义务。关于前案,我去当地居委会进行了了解,证实该女(单身、离异、有吸毒史)确实长期居住该址房屋,且据称是花钱买了该房屋,因为未付清房款而被上家拒绝过户。为了查明被告是否具有诉讼行为能力,我在其家人拒绝配合的情况下,自行开车将此女送至司法鉴定部门进行鉴定,但鉴定部门意见是“不能排除吸毒引起的精神异常”。因尿检需要先行垫付费用,我只能建议原告撤回前案,而先处理后案。当时身为此案的主审法官,我感到的是人性的悲凉和法律面对极端问题时的无奈。


法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如急诊间里的医生,看惯生老病死、人间百态。


4.职业与事业


做法官,不能只将其视为一份职业,而应视为一种事业。事业的含义是,你不能要求你的付出和回报等值。你也许花费数月,为当事人还原了事实真相,换来的只是当事人对律师的认可;你也许穷经皓首,写出了一篇有价值的学术文章,换来的只是一纸表扬;你也许为当事人着想,换来的只是当事人的不解与疑虑。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解决了一件疑难案件时,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曾经有一个案件放在我的面前,诉由是债权人撤销权纠纷。某贸易商行在诉某公司货款纠纷中,申请对连带还款人王国某(某公司实际经营人)名下彭浦新村某房屋进行保全,但却发现在一审诉讼中(2010年),王国某已经以买卖的形式将50%的产权过户至其父王桂某名下。当货款纠纷胜诉且无法执行的时候,某贸易商行遂提起诉讼,以王国某、王桂某恶意串通、损害债权人利益为由,请求撤销双方间的“买卖合同”,产权恢复至王国某一人名下。


这个案件从直觉来看应该是王国某意图规避执行,但由于两被告拒不到庭,原告举证就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即双方是“真买卖”,还是“假买卖”?如何查明“购房款”是否实际给付?如果以举证不能判原告方败诉显然是不妥的,但如果以被告方“妨害举证”推定原告的主张成立,又担心被告在二审把“假买卖”做成“真买卖”,案件审理一时陷入僵局。在仔细分析案情后,我觉得只能通过上门调查的形式才能固定本案的事实。


于是我带着书记员亲自上门寻找王桂某,第一次吃了“闭门羹”,第二次才找到王桂某本人,谈了一下午才使王桂某解除了戒心,最终承认双方并无钱款往来,是王国某拉着他到交易中心签字,说是归还之前侵占的产权份额。为了查明房屋的来源,我又到物业公司调取了房屋的资料,显示房屋原是王桂某承租的公有住房,2000年时由王国某一人购买产权。我心里有了底,最终以两被告间无偿转让(即事实上的赠与)房屋份额,损害原告债权为由,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在判决理由中,我还特别提到,王桂某逾10年未对产权登记状况提出异议,应视为对产权归属王国某的默认,该认定也算结合案情而行使自由裁量权的一次尝试。嗣后,该案被评为2012年上海法院精品案例,并被收录于《2013年上海法院案例精选》中。


虽然就经济效益而言我只收获了1640元(1500元奖金 140元稿费),但该案带给我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无疑是巨大的。


如果说衡量律师价值的标准主要在于经济收益,对于法官来说则是其创造的社会价值。好的法官应当将每件经手的疑难案件视作为传世作品,精心打磨,并打上自己的烙印。因为,这些案件最终都会成为人类历史的一部分。若干年后,如果有后人在档案馆或是互联网上查阅案卷时,由衷地赞一声:“这个法官判得真好”,我想,这将是对一个法官最大的褒奖。


四、法律职业共同体之路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是米兰·昆德拉的一句名言,但是,身为人类,还是忍不住常常思考。


思考一:舍得之道


“舍与得”是一对深刻的哲学概念。没有蜕皮的痛苦,就没有蛇的成长;没有沙砾的摩擦,就没有金子的显现;舍弃不了夏天的火热,就不能迎来秋天的果实;舍弃不了清风的吹拂,就享受不了艳阳的高照。


人生也是如此。人们往往只是看到成功者的风光,而看不到他创业初期的舍弃和艰难。唐玄奘如果舍弃不了长安的繁华,就取不来西方的真经;马云如果舍弃不了教师的身份,今天也不会成为中国的互联网首富。


但是,“知易行难”。对现实生活的依赖,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往往使人们不愿去改变。因此,法律人需要树立一种信仰,就如同邹碧华法官一样,将法治理想视作自己的生命,并亲身去实行。


思考二:探索法律共同体之路


我至今还记得2007年,作为上海青年法官的一员,赴美国进行司法交流的情形。除了繁华的城市、庄严辉煌的法庭、律师的唇枪舌剑外,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天夜晚,美国法官开车带中国客人参观了他曾经执业的律师事务所,一座月光轻抚下的两层白色小楼,言语之间充满着对他执业经历的自豪之情。


正是此刻,我意识到,法官与律师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对手关系,他们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法律的共同体。回国后,在法官的生涯中,我越来越认识到,法官与律师间应该存在相互的理解以及转化的通道。我国现有法律人的成长路径中,法官与律师一般是“向左走,向右走”的关系,法官普遍是从校门到审判台,他们有系统的训练、有专业深度,但缺乏知识的广度和人生阅历,律师则普遍是从校门到社会,他们容易积累起人生阅历和知识广度,但是缺乏专业的深度和整体的办案思维。上述缺陷,在简单案件中还体现不出,但在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处理中,年轻法官和年轻律师的短板就会显现,最终体现的是司法效能的低下、司法权威的破坏。


另外,“流水不腐”,法官和律师行业都需要新鲜血液的补充,以克服彼此职业的瓶颈期和倦怠期。法官与律师间的合理流动,从长远看,对法治中国的建设,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现在,市场已经自动完成了“法官—律师”通道的配置,而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改革的目标中,也提出“从优秀律师中选拔法官”的设想,随着司法体制的理顺,法官地位和待遇的提高,相信“律师—法官”的通道也将越走越宽。


倘若如此,将是所有法律人的幸事。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