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指导(三)

 老刘tdrhg 2018-01-21



我说:看这个公众号文章的可能是这样几类人。一类是他的学习、工作都与公众号文章内容无关,他们即使偶然看到了也不会关注的;一类是他的学习、工作与文章内容有关,但是觉得这些文章价值不大,不值得关注,那说明我还得努力,得写出有价值的东西,大家才会关注;还有一类是根本不知道如何关注公众号的——那他能读明白我写的东西吗?


声明:本人不仅不反对“应试”,而且认为培养应试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

高考考不出高分,谈什么素养!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内容、题型及分数结构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内容、题型及分数结构


下面我就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复习谈谈自己的看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纲要求

结合2017年高考试题,重新阅读高考大纲,会加深我们对高考试题的认识和理解。


考纲解读

一、2017年考纲对高考阅读试题的文本做了重新分类。

将2016年考纲中的“现代文阅读”改为“论述类文本阅读”,把“现代文阅读”做为“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三类文本阅读的统称,与“古代诗文阅读”一起,构成了整套试卷的阅读部分试题。试题的分类更为规范、科学

这一变化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能力的要求没有影响。


二、2017年考纲指明了论述类文本的类型和阅读重点。

1.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无论大纲卷还是课标卷,近十年高考试题选用的都是中国的学术论文(有一些属于学术随笔)。从国别看,将来可能会选择国外的学术论文;从论述类文本的类型看,将来选用书评的可能性更大,选用时评、政论文的可能性极小,甚至没有

如果选用国外的作品或者非学术论文,对考生的作答心理多少会有影响。


“了解……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主要表达方式”自然是指议论;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做简单的了解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单元是文艺评论和随笔、第四单元是自然科学小论文(把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归为自然科学合适吗?)

第三单元的单元提示强调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比考纲要求的能力更高;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与考纲要求相近,但也没有说明论述类文本本特征是什么——估计这是一件很难讲清楚的事。

语文教学始终欠缺具体而明确的知识、准确而权威的定论。语文教育专家忙于建构“玄之又玄”的理论,在他们的指导下,语文教学“去知识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至于前面提到的“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很难直接命题考查。


2.“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我是建议删去这一句的。考纲是明确高考考查内容的,不是指导阅读教学的,而且这句与下面第2点的(3)重复。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取代了2016年考纲中“把握文章思路”,也可以理解为这是对“文章思路”的细化。

作为考纲新增内容,2017年三套高考试卷的第2题对此做了考查。预计明年一定会继续考查,所以必须认真对待,复习时要高度重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6年9月版)(下载链接见文末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指导(一))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2017年高考试题新增的题型——第2题和第21题,都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前文中曾提到“将来会取消高考考试大纲,改为以课程标准为纲命题”,可见,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将成为语文课程及高考的重心


试题分析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分析

上表对论述类文本做了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还可以统计每篇文本的段落数、句子数等。

Ⅰ卷Ⅱ卷选用的是学术论文,Ⅲ卷应该是学术随笔。个人看法,学术随笔一类文章的观点和例子未必称得上论点、论据;文章的思路也未必是逻辑严密的论证。所以,试卷中第2题中关于“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的表述还需推敲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2017年高考三套试卷,无论是论述类文本,还是各题的选项,文字数量都十分相近。


2016年与2017年试题对比分析

2016年高考现代文阅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第1题的考查思路发生了变化。不仅改为选择正确的项,而且四个选项陈述的信息分布在全文,在往年是分布在文章一二自然段的。

对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难度在增加


第2题是对2017年考纲新增内容的考查,注重对文章思路的分析。

要调整旧有的阅读方式,改变阅读习惯


第3题与2016年高考试题的要求一致,考查思路与以往的高考试题没有质的变化,注重对分析、推断能力的考查。


2018年高考复习资料的选择

如果说好的复习资料就是“干货”的话,那么市面上所有的语文复习资料都很难称之为“干货”。


论述类文本阅读“干货”判断标准:

一、试题至少要具有“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分析”中的数据特征。

一套模拟试题,与高考试题相比,如果连形似都做不到,那么它是不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的,所以,论述类文本超过千字、选项长短不一的模拟题可以直接丢弃。


二、试题的考查思路要与高考试题相近。

对学生来说,这一点很难判断,甚至很多教师也判断不清。有的教师说,论述类文本就是在考查“死扣字眼”,有这样观点的教师是无法判断试题质量高低的。


三、试题的分析要切中肯綮,对错误选项的解析要符合阅读规律。

复习资料如果试图将错误归纳为“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无中生有……”等各种类型,就算不是好资料。这种归类是在误导学生,让他们以为熟知错误类型就会增强阅读能力。依此推理,熟知“还施水阁”秘籍的王语嫣还应该武功天下第一呢!


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为讲题而讲题,为训练而训练。

学生:为做题而做题,为练习而练习。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建议

一、目前真正的“干货”就是2017年的三道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一定要做熟做透。

很多老师、同学都会说,这三套题的论述类文本阅读谈笑之间就可以做完,甚至答案都背下来了。但这不等于你对试题有了透彻的理解,更不等于发现了试题的全部价值。


我们来读一则故事。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 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史记·孔子世家》


试译如下:

孔子向师襄子学弹琴,学了十天还没有学习新曲。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这首乐曲了,但还没有掌握弹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悉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悟到曲中的思想情感。”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悟了曲中的思想情感,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感悟到作曲之人是怎样的人。”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时而神情庄重严肃,若有所思;时而欣然远望,志向高远。孔子说:“我知道作曲的是谁了,那人肤色深黑,身材颀长,目光远大,如同称王天下之人,如果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写出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席拜了两拜,说:“老琴师就说这是《文王操》啊!”

很久以前读这个故事,觉得它真的只是一个故事;现在再读,才读出孔子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时的感受。复习论述类文本时,要有孔子一样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样对试题的体会才能细致入微。

做论述类文本阅读,我不敢说感悟到了命题者是怎样的人,却真实地感受了自己与命题者之间的差距——望尘莫及。

当你能够欣赏高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之美时,才算登堂入室。



相信多数同学已经做过2017年高考三套试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了,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看看自己是否能够做出合理的解释。

小测试:

1.Ⅰ卷第1题C选项错在“要为后代设定义务”,判断的依据是文章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而非为其设定义务”。但第二自然段第二句话中说“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这该如何解释?

2.Ⅱ卷第1题C选项“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一定是错在“明代”还是“明初”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3.Ⅰ卷1题A选项是错在“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还是错在“非政府组织……提出了气候正义”呢?哪一个更合理,为什么?

4.Ⅰ卷论述类文本第二自然段“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这两句话是否存在逻辑问题?如果查证作者原文,你就会了解命题者对文本的处理了。


无疑处生疑,有疑处追问,方可提升阅读能力。


二、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形式发生了一定变化,但往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仍然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另外,教师可以根据2017年论述类文本试题的形式,改编往年高考试题,增加“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类型的试题。

如,删去2007年海南、宁夏卷现代文阅读的第1题,加入自编的一道新试题。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内外两个方面阐述了当代缺少伟大作家的原因,并着重指出市场需求是主要原因。

    B.文章以民族精神资源丰富为前提,对作家在利用这些资源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类阐述。

    C.文章明确了正面精神价值的内涵,列举了作家作品缺少正面精神价值而出现的各种现象。

    D.针对作家主体弱化的问题,文章不仅进行了深入地剖析,而且还指出作家应该如何去做。


三、鉴于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出现了变化,也可以选做一些模拟题。

教师要试做,对模拟试题的质量做出判断后再提供给学生,不然流毒无穷。

能够先于学生试做的老师已经算是合格的教师了,能够精选试题不浪费学生时间和精力的教师就是良心教师了,能够每道题都谈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的教师真的是优秀教师了。


四、就论述类文本而言,未必存在“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的现象。要根据学生对阅读规律的掌握程度,安排合理的训练。

听某老师关于高中物理学习的讲座,他认为高中三年至少要做10000道试题,达到20000道更佳。高中三年1000多天,去掉偶尔的休息、娱乐,学生一天要做10道以上的物理题。如果按高考分值比例计算,一天还要做15道以上的数学题。不算其他学科,仅此两科的作业量就重于五指山了,哪里还容得下孙悟空翻身?哪里还有时间学语文?这是现实,作为语文教师,没什么好抱怨的,所以,一定要精选试题,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做到有效训练。


五、每做一篇论述类文本,教师都要注意让学生调整自己的阅读策略、阅读习惯;学生注重提高自己的阅读技巧,加深自己对阅读的理解。

如果做一篇论述类文本阅读,却没有新的认识和体会,那么做与不做这些题是没有本质区别的。缺少阅读者的主动参与,阅读没有意义。

学生无改变,教学无价值。


能坚持读到这里,你赢了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