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很喜欢读书,但阅读和作文为什么还是不好?怎么解决?

 北方的姑娘崔 2018-01-21

常有家长和网友问我,孩子也喜欢读书,读的书也多,但为什么考试阅读理解和作文还是不行?

读书虽多,但阅读理解和作文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没有选择地阅读。不管是什么书,拿到什么看什么,不是选择那些经典名著来读。结果,花在读书上的时间不少,思想和学习方面的收获却不大。


二、“走马观花”式阅读。读书时贪多求快,粗枝大叶,只追求故事情节,对人物和情节以及思想内涵没有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书读得很多,也不会有什么收获。


三、“不求甚解”式阅读。只有阅读,没有思考。所有的阅读都需要经过思考,没有思考的阅读,对你的影响不会太大。


四、不讲求读书方法,即使喜欢读书,读书的效果也不一定很好。

有的孩子一本书读完了,问他这部书哪些人物或情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有什么收获或感悟,一概不知,这样的阅读显然是没有效果的。


五、只看漫画或迷恋网络文学

漫画是没有文字或文字极少的图书,长期看这样的书,对孩子的语言积累没有多大帮助。网络文学好坏并存,经典极少。


怎样读书才有效果呢?


每读一本都要写心得体会

读好书、读懂书是读书的基本要求。每一本书都会教会孩子们很多道理,因此每读完一本书的时候都要让孩子写一写自己的读书体会。

心得体会可以是一片文章,也可以是几句话,这要根据孩子对书的理解而定。没有必要要求孩子一定要写多少字,怎么样写,那样容易造成孩子不喜欢读书。


精彩部分要精读

宋代学者朱熹总结了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提出“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清代学者顾炎武强调读书要联系实际,并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具体行动实行自己的主张。

每部著作之中都会极为精彩的部分,这些内容或者语言优美,或者寓意深刻,也或者对我们比较有用,对于这样的内容,我们要教会孩子精读,甚至反复读,加深理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要做标记、批注、摘抄和背诵

阅读过程中,要在书中划出经典的句子、段落。还可以在旁边写上批注(感悟或者疑问)。优美的句子、经典的话语、充满哲理的语言还要摘抄下来。精美的语句或段落还要背下来。长期积累,这些内容都将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你自己语言的一部分。


坚持每天读半小时

对于不爱读书的孩子而言,初读书时一定很难坚持下去。此时需要爸爸妈妈给孩子制定一个小小的读书计划,每天时间不用太长,半小时即可。当然这个过程也许很枯燥,需要我们坚持一段时间,等入门之后就会发现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读 — 精读 — 笔记

一本名著,还可以采用如下读书方法

第一遍通读,就是把书从头到尾读完即可。

第二遍精读—笔记。

第二遍的时候要细细品读。名著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句句精髓。所以必须边读边思考。

所以要学会写读书笔记,做勾画、圈点,写批注,做摘抄等等。读书笔记是一种有效的思想工具。


分享和讨论

把自己都的书和同学、小伙伴们分享,也可以就书中人物或故事情节等进行讨论,这样做不仅能产生思想的火花,加深了对书本的理解,使得读书更有效,也能在分享和讨论的过程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还增进了和小伙伴们的友谊。


读书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成长路径。只有花时间、花精力、花心思,语文素养才能提高。语文素养提高了,阅读理解和作文的水平也就提高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