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廉是沧浪文化的灵魂

 zqbxi 2018-01-22

    董丰均

  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华夏大地从文化萌芽时期就有了清廉的内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汉字“廉”的结构和寓意中知道。

  “廉”字由“广”和“兼”组成,“广”是象形字,在古代指房屋;“兼”也是象形字,意思是手握两个麦穗。这两字构成的“廉”字,寓意为有屋有食即可,不贪求奢华、不过度索取,延伸意义为不追求不义之财。

  廉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内容

  随着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廉文化也逐渐形成和发展,内容越来越丰富。成书于春秋时期的《管子》开篇《牧民》中写到:“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这句话指出,“廉”是支撑国家的重要支柱,并且书中赋予了廉更丰富的内容和意义:“廉不蔽恶。”这句话的意思是廉不产生恶、不容忍恶、不隐藏恶,要去恶必须扬廉。

  孔子把 “廉”当做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和价值取向的重要标准,他说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出自 《论语·述而》),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出自《论语·里仁》)。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追求富贵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获得的是不义之财,即 “无廉”的富贵,那他获得的就不是真正的富贵,“无廉”的富贵不是我所追求的;厌恶贫贱是人之常情,但如果用背信弃义、不道德的手段消除贫贱,那我宁肯选择贫贱。这两句话反映出,在孔子眼中,廉是人的生命有价值、有尊严、有意义的重要保证。

  如今,廉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有道廉文化、禅廉文化、勤廉文化等。很多地方建立了廉政教育基地,不少高等院校把廉洁教育纳入教学范围,我们党的纪检监察机关也加强了倡廉工作。

  清廉是沧浪文化的灵魂

  沧浪文化的萌芽、形成有一个过程。最早关于沧浪文化的文献记载是 《尚书》,《尚书·禹贡》中说:“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清朝雍正时期的 《尚书》刻本中注疏有: “漾,水名,发源于嶓冢山,故自其发源之处而疏导之。东流至武都则为汉水,又东,至武当则为沧浪之水。盖水之经历随地得名谓之,明非他水也。”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夏禹时期,就有了 “沧浪”这个地名,就有了 “沧浪之水”的河流名。而且河流是因为流经 “沧浪”这个地方而得以被命名为“沧浪”。沧浪地和沧浪水的出现为沧浪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孟子·离娄》记载: “孟子曰: '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 '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太甲》曰: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出自 《孟子·离娄上·第八章》)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有关 《沧浪歌》的记载,这就说明在该书成书时期,沧浪文化由河流名称上升为歌曲内容,完成了由自然存在向文化的升华。从唱 《沧浪歌》的是一个孩子可以推断,他一定是从大人那里学会了唱这首歌,这说明这首歌当时已传播很广,表明在春秋时期沧浪文化已经萌芽。而这首只有22个字组成歌词的民歌,打动了孔子,孔子把它作为教学内容,而孟子把它作为论证自己观点的论据。

  《沧浪歌》蕴含的文化营养极其丰富,孔子、孟子从中挖掘出了人侮、家败、国亡的道理,揭示出“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的哲学观点。笔者认为,沧浪文化的灵魂是“清”,核心是“清”,从自然的角度看,这个“清”指的是清澈、清新、清洁;从做人的角度看,指的是清廉、清醒、清楚、清白。

  践行《沧浪歌》中蕴含的“清”的道理最彻底的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楚辞·渔父》记载:“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是清醒的,他十分清楚当时楚国的命运、未来。明白屈原的处境后,渔父建议屈原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而屈原宁肯舍弃生命也要保持自身清白。

  该文最后以《沧浪歌》结尾,它以点睛之笔告诉人们,只有清水才可以濯缨,浊水只可以濯足。从而揭示了屈原崇奉“清”的价值观。

  现在已知的八个沧浪文化地域承载处(丹江口市、郧阳区、竹山、武汉兴国洲、安陆沔阳洲、湖南龙阳县、江苏苏州、山东峄县),均自古就有清澈之水,这些地方的地域文化均主张清廉做人。

  这八个沧浪文化的地域承载处由于历史原因,目前以江苏苏州的沧浪古迹、文物最为丰富也最为著名。苏州沧浪亭是苏州四大园林之一,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州沧浪亭中的文化遗迹较多,其中很多蕴含了沧浪文化中“清”的内容,例如著名的沧浪亭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仰止亭楹联:“亭临流水地斯趣,室有幽兰人亦清。”御碑亭楹联:“膏雨足时农户善,县花明处长富清。”这些楹联借自然景物的清雅,对应指出做人应清正、社会要清明。这体现出沧浪文化中“清”的内容占了很大比重。

  廉洁是人生追求的高处

  追求思想端正、品德清白的人,必然会拒绝不义之财,必然崇奉清廉,这样的人,才算得上是“清醒”的人。

  汉语词汇里有“清廉”、“廉洁”两个词,这两个词的普及率较高,出现历史较长,我国最早把“廉”与表示干净的词联系在一起的人是屈原。

  “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伟大诗人屈原所作的《楚辞·招魂》中,其中记载: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末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其所著的 《楚辞章句》中说: “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就是说不接受他人的馈赠,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

  后来沧浪文化在中华大地传播开来,凡是推崇沧浪文化的人都十分崇奉清廉,并积极践行清廉的做人准则,清廉也成为沧浪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

  在崇尚、践行清廉的人中,有一个均州(今丹江口市)人,名叫陈年谷,字丰之,清顺治八年 (1651年)考取举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考取进士,经吏部考核选任清朝直隶饶阳知县,到任三年后,吏部考核其成绩最优,升任清朝吏部主政、郎中,后因政绩突出,清康熙年间,陈年谷升任户部侍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携妻秦香莲告老还乡。

  据说由于陈年谷为人清廉,得罪了同窗,导致同窗写出戏剧《秦香莲》、《铡美案》编排他,剧中被包拯铡了头的陈世美,影射的就是陈年谷。

  陈年谷为官清廉,也许是因为成长、读书都在均州 (今丹江口市),深受当地流传已久的沧浪文化影响。早在宋朝时,均州就建有沧浪亭,就有均州八景之一的沧浪绿水,就有孺子歌处、渔父歌处的遗址,而陈年谷就读的沧浪书院就建在一座沧浪亭下,可以说他天天耳濡目染沧浪绿水,日日汲取沧浪文化精髓,所以他决心做一个清廉的人。他留给我们的诗也证明了这一点。陈年谷在所作的题为 “沧浪”的诗中写道:“沧浪绿水曾濯缨,学馆青山读诗经。均州城廓枕春流,月夜更深濯吾心。” (录自 《沧浪地源考》第121页,王永国编著,武汉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

  以上论证足以说明,在沧浪文化中清廉文化不可或缺,清廉文化对我们来说,既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笔者认为,由于丹江口市有沧浪地 (现在汉江北岸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沧浪水 (汉江丹江口市老均县城遗址段)、沧浪亭、沧浪摩崖遗刻,及与之相关的文字记载、人物故事、历史典故,且很多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对沧浪文化形成有巨大作用的人,都是在丹江口市初识沧浪文化,如孔子、孟子、屈原、陈年谷等,所以,丹江口市拥有的沧浪文化资源最为本真、最为丰厚。后来由于修建丹江口大坝,沧浪文化遗迹被淹没在丹江口水库里,不过现在已有王永国等有识之士,把沧浪文化从故纸堆中挖掘出来,整理、重现、利用,赋予新的活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