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色浮端砚——河北博物院藏清代砚台珍品

 来来永胜 2018-01-23

砚亦称为研,与笔、墨、纸合称文房四宝。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其中以端砚最为称著清代成为中国制砚史上的又一个高潮。河北博物院藏有多方清代砚台,现择其佳者与大家共赏。

1.清魏环溪铭云凤纹随形端砚

清魏环溪铭云凤纹随形端砚

  

长14.1、宽15、厚2.9厘米。该砚作于清初,老坑端石质,具火捺石品。雕工自然流畅,回味无穷。砚面下部为砚堂,平坦微凹。砚背平整,阴刻有“环溪”款隶书铭文:“圆而不方吾甚怪,摩而不粼吾甚快,舍短取长名端介。环溪。”整个砚台磨损较重,棱角圆滑,说明此砚为其主人常用之物。

清魏环溪铭云凤纹随形端砚

火捺又称“火烙”,是端砚中常见的石品,似火灼烙过之后的斑纹,又如被熨斗烫焦,呈紫红微带黑色者。火捺有老嫩之分,依其形状和颜色,分为胭脂火捺、金钱火捺、猪肝冻火捺、马尾纹火捺、铁捺、火焰青等。

清魏环溪铭云凤纹随形端砚

铭文引经据典,寓意深刻。“圆而不方”描述了该砚的外形,实质是在借用古语“智圆行方”,作者以对该砚外形与石质的描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方圆之道,借之表白了自己的思想内涵和修为秉性,甚为巧妙。

魏环溪,即魏象枢(1617-1687年),字环极,一字环溪。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其所著《寒松堂集》被嘉庆帝誉为“居谏垣者,当以为法”。

2.清孙致弥铭神鱼出水长方形端砚

清孙致弥铭神鱼出水长方形端砚

长15.9、宽9.8、厚2.6厘米。该砚作于清康熙丙戌四月(1706年),呈长方形,坑仔岩黄龙端石质。石质间有一道10—14厘米宽的橙黄色带状斑纹。砚堂平坦,受墨处微凹。砚背四周为七毫米宽的素边框,内部略凹,中部偏右侧阴刻有孙致弥款隶书铭文及楷书落款。铭文的内容是:“黄龙见神鱼出,天贶嘉祥昭圣德。臣治此研备载笔。康熙丙戌四月,翰林院侍读学士入直武英殿臣孙致弥拜手制铭。”铭文用隶书,落款则用楷书,宫廷语气极浓。

清孙致弥铭神鱼出水长方形端砚

黄龙,端砚石品名,即端石中的黄龙纹,作者将该砚的石材与纹饰巧妙的联系在一起,寓意富贵吉祥,集雕刻、绘画、书法于一体,可谓“天工人工,两臻其美”,匠心独运。

清孙致弥铭神鱼出水长方形端砚

孙致弥,工诗及书,有名于时。充朝鲜采诗使,撰《朝鲜采风录》。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进士。寻充《佩文韵府》总裁。与陆元辅、赵俞、张云章、张大受、张鹏翀合称“嘉定六君子”。

3.清琴式端砚

清琴式端砚

长18、宽9.5、厚2.5厘米。该砚呈古琴式,上窄下宽,四角为圆形,端石质,具蕉叶白、火捺石品。砚台正面是琴面。琴身是砚堂和砚池,二者相通,池内阴刻“习玩”二字,池顶部阴刻“筑”字椭圆形印章款,池下部阴刻“米氏”方形印章款。该砚石质坚滑细腻,造型小巧精致,实用与鉴赏相结合,符合清代端砚特点。

清琴式端砚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汉族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琴为“文人四艺”之一,砚为“文房四宝”之一,二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凸显了浓重的文化色彩。琴式砚以其独特形制,向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

4.清菊花石砚

清菊花石砚

长21、宽15、厚3.7厘米。该砚为菊花石质,上窄下宽,随形雕制。右上角为砚池,下部为砚堂,平整略内凹。砚背为素面,光滑圆润。该砚因材施艺,造型自然,雕工简练,意趣天成。

菊花石属一种矿石,质地坚硬,外表呈深灰、蟹青、蟹黄等色,石上天然生有洁白晶莹形如菊花的花纹,故名。菊花石以湖南浏阳出产最为著名,约清中期以后始开采,之后成为贡品,为人珍视。

清菊花石砚

菊花石砚是我国古砚中的别品,以其独特的观赏性、因材施艺的雕刻手法,历来为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所喜爱。清以前未见著录。菊花石砚虽比端砚、歙砚美观,但其石质过于坚滑,易拒墨,久用则凹陷。

5.清雍正青花云蝠纹瓷砚

砚为圆形,直径24、高4厘米。瓷砚面部中心微下凹,未上釉,仅在一角处下挖磨平为砚堂,供研墨之用。砚面周围有一圈凹槽式砚池。图案纹饰轻描淡画,寓意吉祥。画面布局舒朗,十分典雅。砚底有未施釉宽圈足,足内底施满釉。该砚线条柔和含蓄。方寸之间,体现了时代的特色。

清雍正青花云蝠纹瓷砚

  瓷砚用细密瓷土烧制,砚心处不施釉,以便研墨。外有纹饰。多圆形,方形较少。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较为流行,之后渐少。

  雍正青花瓷的造型和纹饰均以“秀”名闻天下,与康熙青花挺拔、遒劲的风格迥然不同,尤以精细著称。


原文作者:夏文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