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式形意拳的特点(下)

 逸心茶舍 2018-01-23

北京雷师太

(接上期)

四、鸡腿力

如果把鸡腿力理解为仅仅是指一条腿支撑,这就未免太简单化了,与前面说的单重又有什么区别?不错,鸡总是单腿着地,但更重要的是,鸡在行进时,前腿落下时不仅仅是在支撑,而且有向后刨的劲。也就是说,鸡行进时是后腿向前蹬而前腿向后扒,这其实也是许多四脚动物奔跑时的共同特点,在拳中采用这样的运动方式的好处是发力平稳而没有间断点。从形式上看,形意拳里大多数的动作都是靠后腿蹬劲发力的,所谓“消息全凭后脚蹬”,前脚似乎没有起多大作用,那么鸡腿力之说也就没有了根据。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形意拳中的前腿绝对不是无足轻重的。其作用有三:一、导向。向何处去,进多少,所谓“脚打踩意”、“脚踏中门”,都靠前脚的一迈。二、制动。掌握分寸,放中有收,阳中有阴,以控制自身而不跌出。三、转换。就像跳高时起跳的那一步,把原本横向的力转换成向上的力,在拳中则是把直线的单向冲击力转换成整体的震颤力。

五、翻浪劲

一轴到底的好处是信息与力的传递快,不拐弯,中间没有打折扣处,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发出翻浪劲,就是身轴像海浪翻卷一样做波浪式抖动,把由腰胯放松,脚蹬地而发出的力量甩出去达到手的梢节,甩鞭子,甩钓鱼竿都是这样。这样发力的好处是,所发的力是波浪式的,手的运动方向和发力的方向并不完全一致,而不是我们通常所习惯的单向冲击力。凡是体验过海浪冲击的人都知道,海浪的作用是把人抛起来再送出去,而不是像河水那样往前冲着你走。波浪的运动方式是,水分子是在做圆周运动,分子本身并没有流出去,只是能量放出去了。内家拳所发的就是这种翻浪劲,不是把自己的身体或拳头冲出去撞击别人,而只是把打人的能量放到他身上了。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体会到这种翻浪劲,诸如家里在洗床单或被单后,常常要两个人拽着抖一抖,把褶皱去掉,一边的人用手上下抖动时,另一端的人却感觉到是横向的推力,这就是波动的奇妙。再比如一条湿毛巾,我团成一团扔到人身上,基本上不会感觉到痛,而我若是抓住一头把它抽向人身上,则一定很痛。

六、临界态训练方法

人在练拳和技击时,整个人体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体系,即开放的,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因其开放,故需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或能量的交换;因其远离平衡,故外界的哪怕是微小的刺激通过系统内部的涨落,通过各个子系统间的组织作用,可以达到系统能量(功能)的超级爆发,或者相反,导致系统崩溃。拳术的借力打人,运用的就是这个原理。从系统的角度看,如果整合得好,系统的整体能力应该大于各个分系统能力的代数和。各个子系统问的配合、支持、互动,协调得好,整个系统就可以产生效益放大的结果。在这里,远离平衡是必要条件。孙式拳的平地立杆,就是让人体处于非稳定,非平衡,非静止的非线性状态,从而激发内力的产生与凝聚,达到体能效益的最大化。低姿态、低桩、大马步、大弓步的状态,是在求自身的稳定与平衡的前提下达到“以静制动”。而对于“以动制动”甚或“以动制静”,则全无可能。而孙式拳的建构就是建立在“动态平衡,随机平衡,以自己的不平衡来破坏对方的平衡,从而达到自己新的平衡”这样一种动态的,辩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临界态就是恰好处于平衡与不平衡之间,在此状态下,人的潜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俗语说:“狗急了跳墙”。以前解释为肾上腺素的作用,看来没有那么简单。平时练功,就有意识地把自己逼迫到临界状态,诸如站三体式,一定要站到“浑身栗抖,体似筛糠”,想站都站不起来的地步,此时的一秒钟或可顶四平八稳,舒舒服服时的一个钟头。孙老先生在自己的书里多次强调,明确要求“到极处”,动作要到家,诸如伸手,就是伸到再也伸不出去为止。为什么呢?取“物极必反”之理。“阴极而阳,阳极而阴”,达到了临界状态,体内本能地就是产生相反的力来对抗与平衡。例如,手极力前伸到再不能伸时,你会觉得体内有一股向回拉的力油然而生。打崩拳时,重心本已经坐满在后脚跟上了,若再向下松胯,向下压缩自己的身体,也会产生巨大的反弹力,比主动向前蹬出的力既整又大。兵法之“置之死地而后生”,也是临界效应。中国式摔跤,也是典型的以动制静,打破平衡,先打破自己的平衡,然后带动对方失衡。自己只求稳,固然可求不败,但也无法求可胜也。“舍己从人”,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临界态的实质,是增强筋的拉抻能力。人体由骨、筋、肉等组成,通过后天努力来改变骨骼似乎是不太可能的,“易骨”之说,实际是提升骨骼的质量,诸如密度、弹性等等,并不能改变骨骼的粗细及长度。人能通过后天努力而改变的是筋和肉。西方重肌肉,一切的训练方法都是增强肌肉的力量。外家功夫也基本上是在肌肉上打主意,踢木桩、打沙袋、举石锁,莫不着眼于肌肉的力量。而内家功夫首重筋,谓之“筋长力大”。孙式三拳都取立掌,即取筋长之利。人的各个关节之所以能够活动,主要是筋的拉抻使然。三体式不是某一处肌肉的力量所能完成的,而是全身各个部位的综合效应。靠什么来综合?就是靠筋把全身的骨骼固定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肌肉当然要参与作用,但条件是尽可能少地参与。放松是所有内家拳的共识,但放松什么?就是肌肉。那么临界态是什么?就是放松到不能再放松,还要把筋再“压榨”一下,使之再放长些。人体的每一根筋就像一根弹簧。弹簧的特点是拉得越长,弹性越大(在弹性限度内)。要达到这种效果,肌肉就要尽量少用力。拳经有“为拘魔所捆”的说法。“拘魔”,就是你的肌肉所发出的拙力。练拳不在于你多用了多少力,而在于少用了多少力。打拳要“顺其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天地人都要效法的终极之道。如何判断是自然呢?那就是“恰到好处”,不多用一分力,也不少用一分力,刚刚好够把动作完成。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诸如桌上有一个装满水的茶杯,我们要把它端起来,绝不会用力过猛把水泼洒出来,也绝不会少用力而端不起来。而这样简单的事,一个小孩子来做则难免摇摇晃晃弄洒,成人做为什么会有准头,就是因为日常做得太多太多了,手一接触(之前眼一看)就能判断自己应该使用多大的力量。再有上楼梯,我们不会把自己的脚抬得过高,以至远远超过一级台阶的高度而重重踏上去,也不会抬得太低而磕绊,总是会迈到恰恰够上去的高度。没有人会在上台阶时每一步都用眼睛测量,用脑子计算,然后再指挥腿抬多高。前面这两个例子都说明“无意之中是真意”,如果打拳或技击也都能够达到这样自然的地步,岂不就是“打人如走路”了?打拳就如雕塑,把所有没用的,多余的东西去掉了,作品就完成了,也就实现了“恰到好处”。去掉的是什么?对拳来讲,就是拙力浊气,而留下的就是必不可少的精华。所以,练内家的人永远要记住“绝不多用一分力”,这样才能达到自然状态,“止于至善处”。

那么,自然态和临界态的关系怎样?临界态是不稳定的,当然也就很难说是自然的,至少是不舒服的状态,那么我们现在同时提倡这两者,岂不是自相矛盾?首先,自然态是有层次的,随着你的潜能不断被开发释放出来,你所能“自然”做出的动作就越多,你的自然态的水平就越来越高。而自然态的提高就是靠一系列临界态的训练得来的。人在没有这种训练时,不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多少,还能够得到多少,什么是该留下的,什么是该去掉的,常常会处于一种自我满足的状态。而在临界态下,你一下子就会明白。诸如在奔跑中,脚下突然被绊住,身体腾空而前跌,这时你的身体会本能地做出许多反应以维持平衡,而这些反应是超出你支配能力的,这种状态就是临界态。又比如站无极式,把重心收拢在两脚跟上,随着重心不断后移,会在某一临界点上感到重心超出了平衡面,要向后倒,站不住了,这时你会觉得,自己身上的许多地方在自然地收紧以拉住后倒的身体,而这些又不受你意志的支配,许多是平时连想也想不到的。所以,在临界态我们可以体验到许多在常态下体验不到的东西,对于提高自己常态时的水平极为有益。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日本一位著名企业家也说过,人生要想成大器,最好经历过三种体验,长期生病,长期失业,长期坐牢。这些不都是人生之临界态么?讲的虽不是拳,其理则一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