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数学模建的思维

 长沙7喜 2018-01-23

 

应几个朋友的要求,这期来谈谈小学生的数学建模思维。

 

这貌似高大上的数学建模思维到底是个什么鬼?

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数学建模思维?

 

关于数学建模的作用,最有名的莫过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了。

广义相对论的理论早就在爱因斯坦自己的大脑中非常清晰了。

但是,如何将之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既理解,又信服呢?

他一直没招。

直到他遇到了黎曼几何

—— 一种突破了欧几里德几何的数学模式。




01

数学模式



关于什么是数学,一直以来有很多争论。

我们以马列思想为导向,所以一直以恩格斯对数学的定义为准:“数学是研究数量与空间关系的科学。”

很明显,随着数学学科的发展,这已经很不合时宜了。

现在普遍认为数学是一门关于“模式”的学科——发现和使用数学模式的学科。

  • 黎曼发现数学模式

  • 爱因斯坦使用黎曼发现的数学模式

 

那到底什么是“数学模式”呢?

 

数学模式,并不是只在黎曼几何那种高深莫测的领域中才能看到。

其实,只要是数学,就离不开数学模式,即使是小学一年级的数学。

我们都知道“3+2=5”。

“3+2=5” 就是一个数学模式。

它既可以代表“3个苹果和2个苹果合起来是5个苹果。”

也可以代表“3个梨和2个梨合起来是5个梨。”

当然还可以是“教室中,小明在第3排,我在他后面2排,我在第5排。”

……

 

将“3+2=5”往更高一层上去抽象,就会得到一般的加法模式。

并总结出做加法的两种模式:

  • 合起来重新数

  • 在原来基础上继续数


这些,都是数学模式。

数学模式是对某种规律性事物在数学上的抽象表达。



02


学建模


 

有些数学模式是真实存在的,但更多的数学模式,则只存在于数学的想象中。

就比如“圆”,这是个最完美的数学模式。

虽然现实世界中并不存真正的圆,它只存在于数学的想象中。

但我们了解了圆这个数学模式的特征,利用它来设计出:

  • 车轮

  • 矿泉水瓶

  • 桥墩

  • ……

并知道要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时,就是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

 

但有的时候,数学建模过程,同时伴随着创造出一些新的数学模式。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七桥问题,就是个典型例子。


哥尼斯堡是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有一条河流横惯全城,河心有两个小岛,将全城分成了4块。

人们建造了7座各具特色的桥,把哥尼斯堡连成了一个整体,每天都有无数游客流连于7座桥上。

但人们发现他们没法不重复地一次性走完这7座桥。

 

最后哥尼斯堡的一个数学爱好者写信向大数学家欧拉请求帮助,希望他能找出这样一条路线出来。

用枚举法,把所有可能的路线都试一遍?

那得试5040次。

你知道,数学家一般都不是蛮干的人。

欧拉将两座岛,以及两岸,化做了4个点,7座桥变成了连接这4个点的7条线。

将这“七桥问题”巧妙地转成了“一笔画问题”。

同时,欧拉定义了“奇点”和“偶点”的概念,发现了“一笔画问题”中的一般模式。

一举解决了类似的相关问题。


这也是一个典型的数学建模过程。

在建模过程中同时也创造了新的数学模式。




 

所以,关于数学:

  • 对纯数学家来说,是去了发现、证明或创造一些美的、有用的“数学模式”。

  • 对其他人而言,是要能很好地理解和使用一些常见的“数学模式”,来解释或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象欧拉那样发现和创造“数学模式”的人,需要极高天赋,极其稀少。

所以培养数学建模的能力比培养发现数学模式的能力,对大部分人来说要更实际、更有意义。

 


03


学建模思维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有好的数学建模思维,其实就是指——

能很好地理解和使用一些常见的“数学模式”,并在遇到新问题时,能使用数学模式对当前问题进行建模(即将新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式匹配的问题)。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儿,会说:啊,这不就是解应用题吗?

没错,解应用题其实就是一种数学建模的过程。

但,孩子们从小学到中学,做了无数的应用题,为什么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还是弱呢?

 

解应用题的过程虽然是个使用数学模式进行建模的好机会。

但,对大部分孩子来说,其实训练的只是题型和套路。

并没有在数学建模的层次上进行思考 。


例如,有个特别简单的题:一只笔3块钱,现在24块钱,能买几只笔?

大家都知道是:24÷3 =8 (只)

我问了好多三年级的同学,为什么这里可以用除法。

他们有的回答:总价除以单价就是数量。(有的干脆乱回答。)

我再问:为什么可以用总价除以单价求数量。

能回答上来就很少。

 

到四年级,来了新的问题类型: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大部分同学一开始接触这类问题时,就是:

100÷5=20(棵)

对他们来说,有“全长”,有“每”,求“需要多少”那就是用除法。

这反映了我们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普遍采用'关键字法',孩子们经常望“字”生意。

在数学模式的理解上下的功夫甚少。

 

除法模式,解决的平均分下的两类问题:

  1. 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的数量;

  2. 已知总数和每份的数量,求份数。

 

100÷5 的意思是每米一段,路总共被分成了几段。

这路的段数怎么和树的棵树联系上了呢?

 

数学思维建立得比较好的孩子就会从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

但很遗憾的是,大部分孩子只是在喊:这就是用除法来做的。

 

这两个例子中反映了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

  •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数学模式之间的联系太少。

  • 老师总是更倾向于对每类问题总结出解题方法,然后让孩子们直接应用。

 

这造成很多孩子对所学数学模式的认识非常表面化。

由于缺少真正数学模式来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是将大量时间花费在练习和记忆老师总结的分类型题上。所以,欠缺在新场景中使用数学模式进行建模的能力也就不难想象了。

表现在学习上就是遇到新题型就不知从何处着手。 

 

04


培养数学建模思维的方法

 

  1. 深刻理解数学模式

    数学学的好的同学普遍有个共同点,都不会记太多东西。

    他们都是将最根本的部分有很透彻的理解。

    这根本的部分就是数学模式。

    要想有数学建模的思维。首先,必需对数学模式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是基础中的基础。

  2. 提高理解力

    理解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核心部分。

    同时屏蔽一些干扰信息。

    理解力的提高,包括多观察和接触生活,多读书,多思考,多和别人流通讨论。

  3.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掌握一些常用的分析方法,非常有助于我们理解和简化原有的问题。

    小学阶段常用的分析法有:

    使用图形直观化问题

    数轴和线段图的使用

    分类

    等量替换

    使用字母代替数

    ……

  4. 提高对数学模式的敏感度

    提高对数学模式敏感度的方法,就是多使用数学模式。

    多从数学模式角度来考虑问题。

    在平常的教学和练习过程中,多将当前问题和数学模式进行联系。

    而不是简单地套用题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