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评价

 袁占舵 2018-01-24


  对课堂提问的评价,不仅体现在对教师的提问本身的评价,而且更要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实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状况。

  通常情况下,评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可以从教师的提问技能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两个纬度进行。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从参与程度、交往环境、思维状态、情绪反应与生成状态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参与程度包括学生是否全员参与问题的思考、学生是否参与问题的提出、是否把问与答的角色集中于一身。交往环境包括课堂上是否有多变、丰富,课堂上的多样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思维碰撞是否激烈。思维状态包括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情绪反应包括学生是否有适度,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生成状态包括学生是否都各自得到相应的发展,是否对后继问题的思考更有信心。对教师的紧张感与愉悦感,可以从问题的质量、反馈能力以及组织提问技能的使用水平的评价能力等方面加以进行。

  当然,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评价不能是终结性的,而应该是发展性的。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有效的课堂提问亦可以把问题看作是一种潜在的奖励方式。对于学生来讲,通过回答问题,能够有机会在老师面前展示自己习得的知识、获得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已经成为教学即时性评价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式。

  评价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应该注重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是否能够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学生的思维状况,动态地生成新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使用在备课中业已预设好的现成问题。当然,这对教师随机应变的本领、教学机智的要求更高。

  实施有效提问,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效果,既是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也是推进新课程向纵深发展的要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