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臊子面''探名

 MAY的学习簿 2018-01-24

    郝铭鉴语文学堂 2018-01-24

你一定吃过臊子面吧?这可是陕西的一道名点。直到今天,陕西人逢年过节,还是要吃上一碗臊子面。这是风俗,更是文化。

    我现在想问的是,“臊子面”的名字该怎么写?

    有人说应该写成“嫂子面”。当年参加编写《中国食经》,有专家说过“嫂子面”的来历。“嫂子面”源自陕西岐山县。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大媳妇做得一手好面,有诗为证:“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在碗里更好看……”一天,小叔子的几位朋友来访,嫂子做面待客,客人吃得赞不绝口,都问是什么面。小叔子想,这面一直是嫂子做的,便随口答道“嫂子面”。从此这名字不胫而走。这个故事很有趣,但恐怕当不得真。中国有很多菜肴和点心的名称,都有类似的故事流传,其实大多属于民间文学。

    有人说应该写成“哨子面”。这话似乎不无道理,你看全国各地都有“哨子面馆”,招牌上的“哨子面”三字十分醒目。“哨子面”名从何来?据说因为面条爽口,面汤鲜美,吃的人口里会情不自禁地吹出哨子的声音,所以索性称之为“哨子面”。但是深究一下便会发现,“哨子面”未见于饮食专书,更不用说古籍记载,民间虽有此种写法,饮食界并不承认,不过是一个别字而已。吃面吹哨的说法可谓曲为之辩。

    有人说应该写成“燥子面”。这是台湾同胞的用字习惯。不信,和台湾有点关系的商店,比如“永和豆浆”“一茶一座”,都可以看到“燥子”的身影。市面上卖的“香菇肉燥面”,用的就是“燥”字。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中,早有这种用法。《康熙字典》告诉我们,“燥”是个多音字,当读音为sào时,“燥子”就是“臊子”。但今天“燥”和“臊”的用法已有明确分工,台湾出的词典中,以“臊子”为正条;大陆出的《两岸词典》,也以“臊子”为规范。

    结论是什么呢?“嫂子面”是传说,“哨子面”是别字,“燥子面”是异形词,“臊子面”才是正确写法。“臊子面”就是用臊子做配料的面。所谓“臊子”,就是肉丁,《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提辖让郑屠户切的便是臊子。

    我国面食历史悠久,但古代不称面而称饼。饼者,并也。凡是面粉经水调和并在一起做成的食品皆称饼。馒头是蒸饼,后来为了避讳,改称炊饼,武大郎便是卖炊饼的。面条是汤饼,热汤里煮成的饼,民间的“汤饼会”其实是一场吃面条的聚会。烧饼是炉子里烘出来的,上面撒有胡麻即芝麻,故称炉饼或胡饼。古人在汤饼里配上臊子,吃起来更加鲜美可口,便是我们今天的臊子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