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是学习之母

 三驾马车1966 2018-01-25

有人认为记忆力是天生的,只有天才才有超常的记忆力。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记忆力是一种后天的智力因素。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潜能是巨大的。有的学者认为,如果一个人始终好学不倦,那么他头脑中一生储存的知识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的50倍———五亿本书籍的知识总量。而自古至今从来就没有人能记住这么多的东西。为什么?因为从来就没有将他的记忆潜能完全开发出来。所以,这要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有意识地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你的记忆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以精通30多种外语,超常记忆力而闻名于世。他晚年双目失明,但他以耳带目,以口带笔,卧床写出85万字的学术著作《柳如是别传》。只要努力,你也会达到陈先生的水平的。信息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分短时记忆和永久记忆。人的短时记忆通常只能维持0.5至几秒,几秒以上便转化为永久记忆。人的短时记忆通常只能记住5个或5个以下的组块所组成的信息。什么叫组块呢?比如说“比如说”这个短语就是三个组块。但是,组块划分的多少是因人而异的。比如说,brainstorming这个英语单词,在大家刚刚接触英语的时候,肯定很难记住这个单词,但是现在一下子就能记住。为什么?在大家刚刚学习英语的时候,大家讲它分成b、r、a、I、n、s、t、o、r、m、I、n、g十三个组块,但是,在大家以后了一定的英语知识后,大家会将它分成brain、storm和ing三个组块。再比如“玉栏杆外清江浦”这句词,我们一看就能记住,但是刚学汉语的老外可能就十分吃力,因为在他眼中,这句词要分为“玉、栏、杆、外、清、江、浦”七个板块来记忆。

有关记忆的科学规律,主要有如下几条规律:

第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是一个心理学家。他发现人们在记忆的时候,第一天记住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了一半,第七天差不多全忘了。规律不可以改变,但是可以利用。因此,在记忆的时候,应该及时复习,不要等到都忘了再去背,事倍功半,做的全是无用功。

第二、蔡戈尼记忆效应。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记忆体验:考试前突击记忆,效果良好。但是,考后脑袋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留下。这个就是蔡戈尼记忆效应。紧张状态下人的所有感觉器官都动用起来,潜能被发掘,所以记忆效果良好。但是,大紧张伴随的就是大放松,记住的东西就这样溜走了。所以,如果想巩固记忆的话,可以在考试后再适当复习一下。

第三、肯斯霉的碗。这条规律讲的是,在用来背东西的这段时间,记忆效果最好的是刚开始和最后的时间,中间的记忆效果最差。为什么会这样呢?在心理学上,有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说法。简单地讲,就是在花一段时间记忆知识时,某一时点的知识点会收到前面所记住的知识和后面所记的东西的干扰,因此,记忆效果会大打折扣。而最早所记知识和最后所记知识所受干扰最少,因此,记忆效果也最好。如果用曲线来表示不同时点的记忆效果,就像是一只碗,由此得名。那么,怎样让自己记忆效果好的时间多起来呢?办法实际上很简单,将大碗分成若干个小碗。也就是说,不要一连几个小时埋头学习,不休息,而应该学习一段时间,休息一会儿,然后再接着学。

第四、过度复习。实践表明,当一个人刚刚将某些知识记住之后,应该再花150%到200%的时间予以巩固,这样效果最好。也就说,如果你花10分钟备好了一首诗,那么,应该再花15至20分钟记忆。

第五、詹金斯的试验。詹金斯是一著名心理学家,他通过多次试验发现,在睡眠之前记得东西不容易遗忘。这个大家可能也有这样的体验,睡觉之前将今天所学知识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往往能将其牢牢记住。这种现象的原理和肯斯霉的碗的原理是一样的。因为睡觉之后大脑就再也不受什么东西干扰,刚记的东西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

第六、修利曼的体会。修利曼发现大声朗读对记忆很有好处。这其实也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在记忆的时候大声朗读,能够将人的视觉和听觉都调动起来,多种感官一起运作,效果自然不错。

第七、巴特莱法则。这个法则有的类似于黄金分割,巴特莱发现,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事物的80%价值集中于20%的组成部分里。在记忆中,可以用20%的时间来记住80%的东西。换句话来说,就是要发现自己记忆的最佳生理时间。一般认为,人的最佳记忆时间是上午9:00—11:00、下午15:00—16:00和晚上19:00—21:00。当然,人的最佳记忆生理时间可能还有所不同。大家可以尝试着找出自己最佳的记忆时间,在这个时段记忆历史,在逻辑思维活跃的时段做数学题。各得其所,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正确的东西就比较容易记住。

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

 

有人认为记忆力是天生的,只有天才才有超常的记忆力。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记忆力是一种后天的智力因素。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潜能是巨大的。有的学者认为,如果一个人始终好学不倦,那么他头脑中一生储存的知识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的50倍———五亿本书籍的知识总量。而自古至今从来就没有人能记住这么多的东西。为什么?因为从来就没有将他的记忆潜能完全开发出来。所以,这要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有意识地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你的记忆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以精通30多种外语,超常记忆力而闻名于世。他晚年双目失明,但他以耳带目,以口带笔,卧床写出85万字的学术著作《柳如是别传》。只要努力,你也会达到陈先生的水平的。信息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分短时记忆和永久记忆。人的短时记忆通常只能维持0.5至几秒,几秒以上便转化为永久记忆。人的短时记忆通常只能记住5个或5个以下的组块所组成的信息。什么叫组块呢?比如说“比如说”这个短语就是三个组块。但是,组块划分的多少是因人而异的。比如说,brainstorming这个英语单词,在大家刚刚接触英语的时候,肯定很难记住这个单词,但是现在一下子就能记住。为什么?在大家刚刚学习英语的时候,大家讲它分成b、r、a、I、n、s、t、o、r、m、I、n、g十三个组块,但是,在大家以后了一定的英语知识后,大家会将它分成brain、storm和ing三个组块。再比如“玉栏杆外清江浦”这句词,我们一看就能记住,但是刚学汉语的老外可能就十分吃力,因为在他眼中,这句词要分为“玉、栏、杆、外、清、江、浦”七个板块来记忆。

有关记忆的科学规律,主要有如下几条规律:

第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是一个心理学家。他发现人们在记忆的时候,第一天记住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了一半,第七天差不多全忘了。规律不可以改变,但是可以利用。因此,在记忆的时候,应该及时复习,不要等到都忘了再去背,事倍功半,做的全是无用功。

第二、蔡戈尼记忆效应。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记忆体验:考试前突击记忆,效果良好。但是,考后脑袋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留下。这个就是蔡戈尼记忆效应。紧张状态下人的所有感觉器官都动用起来,潜能被发掘,所以记忆效果良好。但是,大紧张伴随的就是大放松,记住的东西就这样溜走了。所以,如果想巩固记忆的话,可以在考试后再适当复习一下。

第三、肯斯霉的碗。这条规律讲的是,在用来背东西的这段时间,记忆效果最好的是刚开始和最后的时间,中间的记忆效果最差。为什么会这样呢?在心理学上,有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说法。简单地讲,就是在花一段时间记忆知识时,某一时点的知识点会收到前面所记住的知识和后面所记的东西的干扰,因此,记忆效果会大打折扣。而最早所记知识和最后所记知识所受干扰最少,因此,记忆效果也最好。如果用曲线来表示不同时点的记忆效果,就像是一只碗,由此得名。那么,怎样让自己记忆效果好的时间多起来呢?办法实际上很简单,将大碗分成若干个小碗。也就是说,不要一连几个小时埋头学习,不休息,而应该学习一段时间,休息一会儿,然后再接着学。

第四、过度复习。实践表明,当一个人刚刚将某些知识记住之后,应该再花150%到200%的时间予以巩固,这样效果最好。也就说,如果你花10分钟备好了一首诗,那么,应该再花15至20分钟记忆。

第五、詹金斯的试验。詹金斯是一著名心理学家,他通过多次试验发现,在睡眠之前记得东西不容易遗忘。这个大家可能也有这样的体验,睡觉之前将今天所学知识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往往能将其牢牢记住。这种现象的原理和肯斯霉的碗的原理是一样的。因为睡觉之后大脑就再也不受什么东西干扰,刚记的东西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

第六、修利曼的体会。修利曼发现大声朗读对记忆很有好处。这其实也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在记忆的时候大声朗读,能够将人的视觉和听觉都调动起来,多种感官一起运作,效果自然不错。

第七、巴特莱法则。这个法则有的类似于黄金分割,巴特莱发现,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事物的80%价值集中于20%的组成部分里。在记忆中,可以用20%的时间来记住80%的东西。换句话来说,就是要发现自己记忆的最佳生理时间。一般认为,人的最佳记忆时间是上午9:00—11:00、下午15:00—16:00和晚上19:00—21:00。当然,人的最佳记忆生理时间可能还有所不同。大家可以尝试着找出自己最佳的记忆时间,在这个时段记忆历史,在逻辑思维活跃的时段做数学题。各得其所,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正确的东西就比较容易记住。

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