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线条姿态万千,“多样”离不开“统一”

 大好河山万里长 2018-01-25

孙过庭说:“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理纸上”(《书谱》)。

书法之美,就是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无规而不离矩,有规又恣情的挥运中创造出来的。

在书法形式美的总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规律却是“多样的统一”。书法艺术中的所谓“多样”,即指整体中所包含的各种线条在形式上的区别和差异性;“统一”则是指各种线条在形式上的某些共同特征及彼此间的某些关联、呼应、衬托关系。

藏与露

藏锋与露锋是表现书法线条力感美的重要技巧之一。

藏锋就是写字时把笔锋藏于笔画线条之中,使其避去圭角、去其锋芒。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是也。露锋就是写字时笔锋的运行方向与笔画的走向从始至终保持一致。在书法中,藏与露是并用的。不仅一字之中藏露并用,一笔之中也常兼施两种笔锋。

古人说:“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就是说,藏锋的目的是使笔画包含着一种气势,显得厚重沉着,刚劲有力;露锋的目的是使笔画的精神外露,显得锋利挺拔,妩媚多姿。两者兼用得法,字就既有力量又有节奏感。

姜夔《续书谱·用笔》云:“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充分说明了藏锋、锋在书法线条表现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中与侧

书法妙在笔法,而笔法又贵在用锋。用锋有中锋和侧锋之别。

中锋就是写字时使笔锋保持在点画的中心线上运行。用中锋写出的字线条沉实、厚重,立体感强。侧锋就是写字时主毫不是运行在线条中间,而是在其一侧,副毫落在另一侧。用侧锋写出的字,主毫所在的那一侧的线条表现出锋利、峭拔,墨色浓重;副毫一侧表现出清爽、飘浮,墨色轻薄。

朱和羹《临池心解》云:“正锋取劲,侧锋取研。”中锋与侧锋二者作用不同,审美取向也有别。中锋书写出的线条浓重厚实,立体感强,力量内含,有足够的筋与骨的阳刚之美;侧锋写出的线条飘逸灵动,妍美秀丽,有足够的血与肉的阴柔之美。一般来说,中锋与侧锋要兼用并施,具体可根据自身书法之风格特点灵活运用。

方与圆

“圆笔之绞,提也,抽也,掣也,战也。方笔之翻,顿也,拓也,斫也,蹲也。圆笔如春蚕吐丝,绵延不绝;方笔如快马破阵,所向无敌。故圆笔之极,则超妙绝伦;方笔之极,则雄强无匹。苟能寓方于圆,或参圆于方,驯至渣滓汰尽,炉火纯青,人书具老之际,书之筋骨血肉,自然融化,雄浑神奇之姿,独有千秋。”

圆笔主要指线条的起止处呈圆转的弧形,不露筋骨,笔画的转弯处有转无折。圆笔的书写要领是运用提笔、抽笔,以墨裹笔,使笔锋聚拢在一起。这样写出来的字笔势圆劲,泯去棱角,有圆转流畅的美。方笔主要指线条的起止处或者转折处方整、劲拔,棱角凸显,骨力外露。书写时多用顿笔,拓笔,使笔毫铺开,以毫裹墨,边行边按,墨汁随毫外拓,给人留下方整、坚挺、凝重、沉着的印象。

疾与涩

疾涩线条的节律性使中国书法被誉为“时间的艺术”,从而别具一格。疾涩与用笔的快慢有关系,但不等同于快慢。

疾,指毛笔通畅地运行; 涩,即艰涩,指毛笔运行迟滞,“且战且行”、“逆水撑船”是也。二者都表现了书法线条因运动而生出的力量美,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

“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徐,徐者不可使之疾,笔唯软则奇怪生焉”。

疾笔在于提纵,提起笔来使之快速运行,用笔迅捷、果断、流畅、锐利,甚至一掠而过;涩笔成于线条行进中似乎遇到阻碍而使之行笔艰涩,必须用力挣扎才能前行,用笔迟缓,下笔沉稳,凝重、苍劲、老辣。写字时,疾涩兼用,劲速之力与争持之力并举,才能尽书法之美。

曲与直

线条的曲直形态,已经被人们赋予了各具特色的品格表象。

平行的线条表现平静、安稳之感,垂直的线条表现庄严、高贵与向往之情,扭曲的线条表现冲突、激动之貌,弯曲的线条表现柔和、优美之态。这种品格表象在书法艺术中的运用,造就了不同品格的书法艺术之美。

古人云:“竖不宜直,直则无力。”在书法艺术中,严格意义上的直线是极其少见的。一般在各书体中,从来强调的都是运用曲线。

书法家在处理线条时孜孜以求的一个目标就是把单一刻板的直线幻化成具有丰富姿态又具弹性的曲线来装饰汉字的美,这一点在草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曲则为文,有了曲才称其为美,这是多种艺术的共同审美规律。

编辑:它山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