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安印话(第01期):初学印者优选的三类印风

 红旗飘飘军号响 2018-01-25




开栏的话


各位印友,大家好,我是石安!很高兴能在金石印坊的平台上开设自己的专栏——《石安印话》,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能够开心学习,快乐交流!


研印之道,在于精微。《石安印话》栏目的开设,意在经由个人视角,为读者增开一扇篆印研习之窗。本专栏涉及印作品赏、印人印艺述评、印著解读等内容,力求提供有营养的篆印品鉴知识。石安以为,精研探微,去芜存真,乃篆印探由之道。既见成功之美,又悟所致之由,论印、品印、识印既是对印本身探本究源的过程,也是发现和感受印章之美的过程。


最后,再次感谢金石印坊!


对于初学篆刻的人来说,都会面对一个问题:从哪入手开始学刻印?


据我了解,初学刻印者大抵主要从以下三类印风入手:一是从秦汉印尤其汉印入手,二是取法明清流派印风如浙派、皖派等,三是直接从学于近当代印家。


那么这三者各有什么特点和优劣呢?初学者又该如何选择?


一、汉印


众所周知,汉代是我国印章发展史的一个颠峰时期。西泠八家之一的奚冈曾说过:“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清人戴志伟认为“秦汉印章,传至于今,不啻钟王法帖。”这种观点在后世几成共识。


石安以为,汉印对于印章的基础研习,无论是篆法、章法还是刀法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和取之不尽的宝库。


△汉白文印“淮阳王玺”


首先篆法上。秦统一全国后我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文字——小篆,由于秦朝时间太短,很快被汉取代。虽说秦有统一文字之功,但统一文字后的第一个繁荣期却是从汉代开始的。


汉代“缪篆”直接源于小篆,并在其基础上结合印材匹配加以变化,使其结体更加方整、平正、匀称,被视是专为治印所用的文字结体。因此,我们看到的大量汉印都是相对平整匀称的统一风格,这构成了汉印的基石,但仔细研读汉印,又会发现其往往在平正中生出万千变化,展现出“大巧若拙”、“大道若简”的特质。这和后来的明清文人印在形式和风格方面呈现的多样化存在截然不同的风格。在石安的眼里,汉印更强调基本功,犹如马步之于武术。这对初学者尤其有益——既利于学习者理解,又便于初学者快速掌握基础要领。


△汉急就章“凌江将军章”


章法上,很多人会觉得汉印的章法很简单,无非就是把线条刻饱满的白文印,内容大都为姓名印或官职印,刻起来简单乏味。这其实是对汉印的一种误解,是学印者未能深入了解和理解汉印所产生的浮浅印象。


汉印总体上结构平整匀称,以白文印为主。但看似单调,实则变化无穷。比如笔画增减、疏密对比、线条延缩、印面分朱布白、文字呼应、视觉平衡等等,都有大量似拙实巧之处,这些往往被初学者忽略,陷入“外道”。


举个简单例子,同样是汉印,时期不同,印的章法就不同:西汉初期的印章,仍能看到秦印的一些痕迹,如田字格、日字格等边栏或界格,文字上还是用小篆或大篆,对字体虽也变化,但并不强烈。到了西汉中期,边栏和界格已经不太采用,更多是直接用文字来安排印面布局和章法,字的结体更趋于浑圆饱满,字形更加平直方正,视觉上更加匀密有致,并在字形变化上有了更明显的增减曲直等手段。


△汉玉印“恒启”


汉印即使在刀法上亦有可取之处。数百上千年的风吹土蚀所产生的古朴天然的印面效果,给后学者在刀法运用上提供了诸多启发。比如朱简和浙派的切刀法就源于汉白文印斑驳印面效果,而汉印中的玉印和急就章则为黄士陵、齐白石乃至当代诸多印家提供了丰富的运刀灵感,如切玉法、急就章冲凿法等。


朴实无华又奇丽多姿,简单直观又变化万端,这是我对汉印的总体感觉。仔细研读汉印会发现,汉印已经能够充分展现刻印的精华,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看似平常似不平常、看似不变却变化无穷,寓巧于拙,细微处有真章,这是汉印的独特魅力所在。


二、明清流派印


明清流派印是常被视为可以和秦汉印相媲美的印史阶段,明清流派印和汉印往往被视为我国印章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也是很多学印者的取径之道。


自元代王冕花乳石和明代文彭灯光冻制印以后,石质印材广泛用于篆刻,带动了明清时期文人自篆自刻风气的盛行,使明清时期的印章在篆法、章法和刀法方面变得多样化,并且和书法的结合更加紧密,加上古碑古印陆续出土、碑学盛行和印谱拓制技术的发展,印章和边款的内容、取材和表现方式都大大丰富。


△文彭“文彭之印”


由于明清流派印的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吸引了大量初学者从明清流派印入手。与此同时,印章风格的多样化,客观上也增加了后学者的选择难度。石安常遇初学者说明清流派印风令人眼花缭乱,不知如何取舍,甚至有的舍本逐末,过于追求表面的形式美,而忘记了学印本源。


在石安眼里,明清流派印的基础元素仍然源于汉印。


总体而言,明清时期浙派的西泠八家,皖派的邓石如,“晚清四大家”的吴熙载、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等印坛巨擘,他们在篆法、章法、刀法、残破乃至边款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而其他名留青史的印家也往往都有其可取之处,不一而足,“兴趣入手,事半功倍”,初学者可根据自己喜好的印风自选或者在行家指导下择其学习,大原则是先精一家后再旁涉其他或上溯前朝印风以增滋养。


△浙派丁敬“龙泓馆印”


△皖派邓石如“意与古会”


观古今印家,专法一人乃至一印而成大家不乏其人。如汪关之于陈巨来、邓石如之于吴熙载、赵之谦之于钱君匋、赵之谦“丁文蔚”单刀印之于齐白石等等。


石安本人学印路径即是从浙派丁敬始,旋即转习赵之谦,进而上溯汉印的。现在回过头去看,之所以浙派和赵之谦等明清流派印入手主要是因为自己喜欢其印面文字内容和形式之美,以为抒情手段,进而仿其书印合一刀笔表现的,后上溯取法汉印则是在学了一段时间后经老师指导并且自己也切实意识到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


三、近当代印家


民国以来,随着出土文物和文字考据学的快速发展,涌现了大量优秀的篆刻家。虽然开宗立派者少,但就内容和技法表现而言,则更加成熟和精妙纷呈。同时,书、画、印相融趋势更加明显,可资借鉴的资源(如前人印章原物、精拓印谱、互联网资源等)和可用材质(如陶瓷、铜印等 )的进一步丰富,使近当代印坛呈现百花齐放和更多元化的特点。也不乏初学者直接取法当代优秀印家而有所成的例子。


删繁就简,石安以为近当代印家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


1、工稳一路。典型代表如赵叔孺、王福庵、韩登安、陈巨来等。这一路印人的印作总体力求平实工整,圆润秀劲,渊源出自汉白文印和圆朱文印,并在刀法传笔法方面施以变化实践。


以赵叔孺为例,其印基于极深的汉印功底,同时受惠于元赵孟頫圆朱文、明清诸家如浙派赵之琛陈鸿寿、皖派邓石如,尤其取法赵之谦颇多,被时人评为“悲庵家法得真传”。赵门弟子在技艺上更加精进纯熟,如韩登安的多字朱文印、陈巨来工到极致的圆朱文(近年学陈巨来圆朱文印者尤多)、方介堪的汉玉印和鸟虫篆印等等。


△赵叔孺“净意斋”


这一路印作特点是印面干净秀美,爽心悦目,如画中工笔,为现代众多学印者所喜欢。


2、写意一路。典型代表如来楚生、韩天衡、王镛、赵熊等。这一路印人的印作往往恣意雄强,运刀如笔,印从书画出,比之前人在刀传笔法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章法和刀法方面也更加精熟和运用自如,可视为画中写意。


△来楚生“息交以绝游”


如来楚生,其篆刻远宗秦汉,近接吴熙载、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家,肖形印更是融汉画像砖和古肖形印于一炉,技艺精绝,近年拥有众多拥趸者。海上韩天衡则基于深厚传统功底以草篆入印,劲健雄浑,鸟虫篆印爽利生动,别具一格,为当代印坛大家。


3、旁支一路。这一路印人的印作往往具独特面貌,以某类“非主流”取材或者风格为人称道,或稚拙,或奇丽,或散谈,或狂野,而在技法上则注重刀笔合一,以意取胜。这类印风虽小众别致,亦博得部分初学者青睐。如单刀直入的齐白石,用刀爽利,大开大合; 以先秦金文甲骨文入印的简经纶、苏金海,印风自然雅逸、格调高古;以诏版权量入印的石开,印风奇诡另类,别有逸味......


苏金海“得人则安”


书法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学印也是如此。“始于摹拟,终于变化”,取法先贤,汲取前人营养是初学篆刻的不二法门。以上三类印风各有千秋,无论是循着印史发展源流,还是自今入古向上溯源,都有可取之处,亦是万本归源之途,只是取径不同而已。就石安个人经验和心得而言,是秉持“印宗秦汉”之观念的,一方面认为无论从明清流派印或现代印家入手,学印都当先专精而后广博,另一方面也建议学印者均当在某个阶段用心潜研汉印,以固根本,进而转益多师,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和体验。



作者简介石安,IT和艺术老兵,书法篆刻作品曾屡次参展或入选国内艺术赛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