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文言文阅读题选编 (27)

 爱雅阁 2018-01-26

 (三二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

B. 处穷达,临祸福                 穷:贫困

C. 知伊阳县                       知:掌管

D. 舁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 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

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②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这不单是因为他又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之路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正义直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

译文: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译文:                                                              

                                                                           

3)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译文:                                                              

5、“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这是对尹师鲁的一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试作评价。

答:

参考答案

1.B(困境)

2.CA项①句不是直接表现“博学”    B项②不能表现师鲁“敢为”D项两句均与题干不符)

3.C(“可惜未能全部施行”这一说法错。原文表述的是都未能施行)

4.1)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第一个“是”:动词,肯定;第一个“非”:动词,否定;“务”:务必、一定。)

2)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见……于”:表被动;“所以”:两个均为“原因”; “嫉”:动词,嫉恨。)

3)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

5、答:勤谨忠诚,一心为公,不谋私利。评价:开放性题目,可以见仁见智,如肯定其一心为公(实为北宋王朝),令人敬仰;也可以批判其不近人情(对稚子,“无甚怜之色”),稍显冷漠等。

参考译文:

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世上了解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和顺境,面临灾祸和喜庆,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师鲁的人未必全部知道这些。

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在《春秋》上有专长。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遇事无论难易,敢做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做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调任山南东道掌书记的官职、做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担任馆阁校勘,又调任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师鲁上书,说范仲淹臣是他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又调往唐州。这时,父亲去世了,守孝期满,又担任太子中允、河南知县的官职。西夏赵元昊造反,陕西一带兴兵作战,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复师鲁担任经略判官。以后众将在好水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做秦州知州,师鲁调往濠州任通判。过了很久,韩公上奏朝廷,师鲁又到秦州做通判。又调泾州任知州,渭州任知州,兼任泾原路经略部署的官职。到潞州任知州,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

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兵事,写了《叙燕》、《息戍》二篇文章流行于世。他主张的军事备战的主张,述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全是当时利害所在。又想训练土兵代替戍守的士卒,来减少边境的开支,以此作为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都未能施行。等到元昊臣服,西部边兵解处戒备,师鲁离开现职,他的言论主张也得罪了一些权臣。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称赞师鲁的人,对于师鲁的才能,也未必全部了解。

开始的时候,师鲁在渭州任职,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这以后一些官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师鲁把公家的钱借予部将,师鲁被贬做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调职监管均州酒税。有病,缺少医药,抬到南阳求医。病好了,依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也没有疼爱的表情,和宾客谈话,最终不涉及他的私情。享年四十六去世。

(三二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尹翁归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瓮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招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史,便从归府。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

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坐后堂待见。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汉书·七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为狱小吏,晓习文法。           文法:文章格式

B.案事发奸,穷竟事情。           案事:案子

C.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中伤:受到毁谤

D.历守郡中,所居治理。           治理:政治太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后去吏居家                  B遂召上辞问

昂其直,居为奇货              莫辞更坐弹一曲

C除补卒史,便从归府          D所举应法,得其罪辜

乘楼车,从吏卒                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指尹翁归)

B.延年大重之                     (称代前文的“事情””)

C.得其罪事                       (称代前文的“所举””)

D.不敢见其邑子                   (指于定国)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尹翁归奉职守法的一组是

①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

②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③独伏不肯起。

④案事发奸,穷竟事情。

⑤征拜东海太守。

⑥不敢见其邑子。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⑤

5.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尹翁归既晓文尚武,又善击剑,人莫能当,因此依恃霍光在市场斗殴闹事的霍氏家奴再也不敢捣乱。

B.尹翁归受到河东太守田延年接见时不卑不亢,应答如流,赢得田延年好感,而被委以官职。

C.尹翁归审理案件,秉公执法。核事发奸,穷根究底;查办案子,合乎法度,重在罪证。

D.廷尉于定国想将两同乡嘱托给尹翁归,与之言谈终日竟不敢提及。尹翁归廉洁无私,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

译文:

2)不敢见其邑子。

译文:

【参考答案】

1DA文法:法令条文;B案事:查究案子;C中伤:受到处罚)。

2CA.居:① 住,居住。②储存。B.辞:①文辞,书面。②推辞。C.都是“使……跟从”、“带着”的意思。D.举:①检举。②选任。)。

3B.(指尹翁归)。

4A  ( 含有③、⑤的不应该选择。  ①侧面表现其奉职,不敷衍。②“公廉”是为吏的基本要求,尹翁归能够做到,这是奉职守法的表现。③自信,不卑不亢。④奉职。⑤朝廷授职,不是侧重于其被朝廷看中的原因,而是为了引出“过辞廷尉于定国”的事。⑥重臣尚且不敢有所请托,侧面表现其守法 

5A (将霍氏家奴再也不敢捣乱的原因归结为“尹翁归既晓文尚武,又善击剑,人莫能当”是不对的,是因为其治政有能耐。应该联系其“为吏”的特点来理解)

6.(l)我既能文又能武,只听凭您的安排  

2)不敢让那两个同乡出来拜见尹翁归

【参考译文】

尹翁归字子兄,是河东平阳人,后来迁徙到杜陵.尹翁归小时死了父亲,跟他的叔父住在一起。他担任办理诉讼的小吏,通晓法令条文。喜爱击剑,没有谁能抵挡他。

当时大将军霍光主持政事,霍家人住在平阳,家奴门客拿着兵器进入街市殴斗闹事,主管官员无法制止,等到尹翁归做街市的主管官吏,没有谁敢违犯法律。他公正廉洁不接受贿赂,商人们都畏服他。

他后来离职回家。刚好碰上田延年担任河东太守,巡视属县来到平阳,将当地旧吏五六十人全部召集起来,田延年亲自去跟他们见面,叫他们有文才的站在东边,有武略的站在西边。考察了解了几十个人,轮到尹翁归,只有他伏在地上不肯起身,他对答道:“我文才武略齐备,您只管吩咐。”功曹认为这个小吏傲慢不谦逊,田延年说:“这有什么关系?”于是叫他上堂来,设下文辞让他回答,田延年感到他的回答很不一般,授任补职让他做了卒史(官名),于是带他回到郡府。他调查事情揭发坏人,彻底了解事情的底细,田延年十分器重他,田延年自己感到才能比不上尹翁归,调任他做了督邮。

河东郡属下二十八个县,分成两部,闳孺主管汾北一部,尹翁归主管汾南一部。尹翁归检举揭发他人时都符合法制规定,掌握违法者的犯罪事实,属县长吏虽然受到他的制裁,也没有谁怨恨的。他被推举廉能担任缑氏县尉,曾经做过郡中太守,他任职的地方都治理得很好,升职补任都内令,被推举廉能担任弘农都尉。

朝廷征召他任命他做东海太守,他去拜访辞别廷尉于定国。于定国老家在东海郡,他想将两个同乡后辈托付给尹翁归,请他关照,就让这两个人坐在后堂等着出来见尹翁归。于定国跟尹翁归谈论了一整天,始终不敢让那两个同乡出来拜见尹翁归。尹翁归离开之后,于定国才对同乡后辈说:“他是一个好郡守,你们没有能力在他手下任职,他又是不能用私情去请求的。”

(三二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尹赏字子心,钜鹿杨氏人也。以郡吏察廉为楼烦长。举茂材、粟邑令。左冯翊薛宣奏赏能治剧,徙为频阳令,坐残贼免。后以御史举为郑令。

永始、元延间,上怠于政,贵戚骄恣,红阳长仲兄弟交通轻侠,臧匿亡命。而北地大豪浩商等报怨,杀义渠长妻子六人,往来长安中。丞相、御史遣掾求逐党与,诏书召捕,久之乃得。长安中奸猾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赇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丧。城中薄墓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鼓不绝。赏以三辅高第选守长安令,得一切便宜从事。 赏至,修治长安狱,穿地方深各数丈,致令辟[]为郭,以大石覆其口,名为“虎穴”。乃部户曹掾史,与乡吏、亭长、里正、父老、伍人,杂举长安中轻薄少年恶子,无市籍商贩作务,而鲜衣凶服被铠持刀兵者,悉籍记之,得数百人。赏一朝会长安吏,车数百两,分行收捕,皆劾以为通行饮食群盗。赏亲阅,见十置一,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百人为辈,覆以大石。数日壹发视,皆相枕藉死,便舆出,瘗寺门桓东。著其姓名,百日后,乃令死者家各自发取其尸。亲属号哭,道路皆欷。长安中歌之曰:“安所求子死?桓东少年场。生时谅不谨,枯骨后何葬?”赏所置皆其魁宿,或故吏善家子失计随轻黠愿自改者,财数十百人,皆贳其罪,诡令立功以自赎。尽力有效者,因亲用之为爪牙,追捕甚精,甘耆奸恶,甚于凡吏。赏视事数月,盗贼止,郡国亡命散走,各归其处,不敢窥长安。

    江湖中多盗贼,以赏为江夏太守,捕格江贼及所诛吏民甚多,坐残贼免。南山群盗起,以赏为右辅都尉,迁执金吾,督大奸猾。三辅吏民甚畏之。

数年卒官。疾病且死,戒其诸子曰:“丈夫为吏,正坐残贼免,追思其功效,则复进用矣。一坐软弱不胜任免,终身废弃无有赦时,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慎毋然!”赏四子皆至郡守,长子立为京兆尹,皆尚威严,有治办名。

                                    (选自《汉书·酷吏传》)

[]令辟:砖块。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长安中奸猾浸多             浸:逐渐。

B.悉籍记多                  籍:凭借。

C.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         内:里面。

D.赏所置其魁宿               置:放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郡更察廉为楼烦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久之乃得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得赤丸者斩武吏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疾病且死                   不出,火且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尹赏是钜鹿杨氏人,经过考核合格而担任了楼烦长,后来又担任过几个县的县令,曾经因为对罪犯残忍暴虐而被免官。

B.永始、元延年间,长安城中一些犯罪分子为非作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尹赏将他们收捕入狱,全部投入“虎穴”处死。

C、南山一带盗贼蜂起,尹赏又被起用为右辅都尉,后来调任执金吾,督察非常奸诈狡猾的人,三辅官吏民众特别害怕他。

D、尹赏在病危时用自己一生做官的经历告诫儿子们,儿子们听从父亲的话,他们为官崇尚威严,赢了善于治理的名声。

4.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中薄墓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枹鼓不绝。

译文:                                              

2)一坐软弱 不胜任免,终身废弃无有赦时,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慎毋然!

译文:                                                                

参考答案:

1 解析:B项“籍”的意思是“造册登记”;C、“内”,通“纳”,是……进入;D、置,处置。故选A

2B   解析:A项都是介词,凭……的身份。B项前一个是副词,才;后一个是副词,于是,就。C项都是……的人;D项都是副词,将要。故选B

3 B  解析:B项“全部投入‘虎穴’处死”错误,是尹赏亲自查看,见到十个就选一个,满一百个就投入“虎穴“处死。

4、(1)(长安)城里傍晚时尘土飞扬,(为非作歹之徒)抢劫往来行人,死伤的人横七竖八躺在道路上,击鼓的声音不断。

2)一旦因为软弱不能胜任(职务)而被免官,就会终身被弃置不用,没有宽免的时候,这种羞辱比犯贪污罪还要严重,千万不要这样!

(三二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屈原贾生列传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①,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此不知人之祸也。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③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①随属:连续。②lí):淡酒。③温蠖(hù):昏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 举贤以自佐

B贤以自佐 /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

C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何故怀瑾握瑜

D是以见放 / 而自令见放为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C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D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

3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C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D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为人孤傲清高,自命不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一句最能体现他的这种性格。

B作者认为,楚怀王很想任用忠诚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只是他不能分辨忠奸善恶,才导致自己国破家亡,身死异乡的下场。

C渔父认为,真正的圣人应识时务,应该善于随着外物世事的变迁而改变自己的品行节操。

D屈原认为,真正的圣人应“出淤泥而不染”,无论在怎样的世事变迁中都要坚守自己的品行节操。

5. 请用斜线为下段文字断句,并翻译。

 

(屈原)博闻 强 识 明 于 治 乱 娴 于 辞 令 入 则 与 王 图 议 国 事 以 出 号 令 出 则 接 遇 宾 客 应 对 诸 侯 王 甚 任 之 上 官 大夫 与 之 同 列 争 宠 而 心 害 其 能 怀 王 使 屈 原 造 为 宪 令 屈 平 属 草 未 定 上 官 大 夫 见 而 欲 夺 之 屈 平 不 与因 谗 之 曰 王 使 屈 平 为 令 众 莫 不 知 每 一 令 出 平 伐 其 功 以 为 非 我 莫 能 为 也 王 怒 而 疏 屈 平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参考答案:

1DD项中两个“见”都表示被动。A项中前一个“贤”是形容词,译为“贤明”,后一个“贤”是名词,译为“贤明的人”;B项中前一个“举”是动词,译为“任用”,后一个“举”是副词,译为“全、都”;C项中前一个“故”是连词,译为“所以”,后一个“故”是名词,译为“原因”。)

2CABD三项都是被动句式。)

3AA项中的“客死”与现代汉语意义一样,都是指“死在他乡”。B项中的“至于”在文中的意义是“到”,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连词;C项中的“颜色”在文中的意义是“脸色”,此外,“颜色”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指“女子的美貌”,在现代汉语中是“色彩”、“厉害”;D项中的“形容”在文中是名词,译为“身形容貌”,在现代汉语中则是动词,解释为“用言语去描述”。)

4AA项错在对屈原性格理解偏差,屈原的性格不是自命清高,而是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5(屈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名平,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强,对国家安定混乱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言谈辞令非常熟悉。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处理与各国的外交事务。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能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最后修定完成。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夺为己有,屈原不给他。于是他就向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自夸其功,认为‘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怀王非常生气(因此)疏远屈原。

参考译文:

君无论愚笨、聪明、贤明、无能,没有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任用贤士来辅佐自己的。但是国家灭亡家庭破败(的事情)接连发生,而圣明君王治理下的国家(已经)好几代人看不见了,这就是所说的忠臣不忠,贤者不贤(造成的)。楚怀王因为不知道区分忠臣,所以在内被郑袖蛊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以致于)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割占,失去了六郡,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不识人的祸患啊。

屈原到达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江畔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身形相貌瘦弱。渔父看见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啊?”屈原说:“世上的人都混浊唯独我清白,所有的人都沉醉唯独我清醒,所以被流放。”渔父说:“圣明的人,不被外物阻碍,而能够与世事(一同)改变。世上的人都混浊,(您)为什么不也随波逐流呢?所有的人都沉醉,(您)为什么不也吃些残羹冷炙呢?为什么要保守节操,而使自己被流放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完澡的人一定振落衣服上的尘土。世人中又有谁能用身体的清白,去接受外物的污浊呢?(我)宁可投进不停流淌的江中葬身鱼腹。又怎么能让高洁的品行,蒙受外物昏聩的污染呢?”于是屈原作了《怀沙》赋。(写完后)屈原于是抱着石头,自己投入汩罗江中死了。

(三三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炀帝即位,遣持诏召汉王杨谅。先是,文帝与谅约,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道。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大业中,与宇文述共破杨玄感,以功迁左骁卫大将军。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筑京观于上郡南山,虏老弱数万口。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其训勉士卒必流涕,故力虽穷,而人尚为之感奋。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桑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刘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        旌:表彰

B.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        竟:最终

C.通兵关中兵击之,次安定        次:依次

D.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    简:选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屈突通“善战”和“忠诚”的一组是(   )

A.①与宇文述共破杨率          ②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

B.①通发关中兵击之            ②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

C.①通侯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  ②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D.①通每句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②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突通祖籍昌黎徒何,后迁居长安,曾出仕隋朝为官。屈突通十分爱惜士人,曾冒死劝议谏隋文帝,反对因牲畜财产而滥杀士人,深得文帝常识。

B.屈突通遇事从容,机智灵活。隋炀帝时,他奉诏前去召见汉王杨谅,在杨谅觉得事情有变,心生狐疑时,屈突通沉着应对,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C.屈突通骁勇善战,深谙兵法,曾与他人一起击败杨玄感,用奇计平定刘迦论的叛军,即使在军无斗志的情况下,仍然能大获全胜,一生从无败绩。

D.屈突通崇尚气节,忠心耿耿,先后侍奉过隋代二帝,即使在隋朝政事混乱时也从无叛心,后兵败被俘,虽未殉节而死,但其忠心依然为唐高祖所称道。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

译文:

(2) 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

译文: 

参考答案

1 C   解析  次:驻扎。

2  解析  B项①是奉命发兵,并非显其“善战”;C项②言其为官刚正,非见其“忠心”;D项②言其被唐高祖授予官职,并不能表明其“忠心”。

3 解析  “仍然能大获全胜,一生从无败绩”分析有误。

4(1)贼军未能发觉,率军南下,在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侵占土地。

(2)我未能尽人臣的忠节,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让本朝蒙羞。

参考译文:

屈突通,他的祖先大概是昌黎徒何人,后迁居长安。出仕隋朝虎贲郎将。隋丈帝命人复核陇西牧的文簿,查出隐匿的两万匹马。文帝大怒,收捕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吏共一千五百人,准备全部斩首。屈突通对文帝说:“人命至关重大,人死不能复生。陛下用最仁慈的政令抚育天下,难道容许因牲畜财产而在一天之内杀戮一千五百人?”帝叱责他,屈突通上前叩头说:“我情愿自身受杀戮,来免除众人的死罪。”文帝醒悟了,说:“我不明此理,竞至于此。现在应当免除慕荣悉达等人的死罪,表彰你的好建议。”于是全部按照减刑论处。后擢升为左武卫将军。上任后为官刚正,有人犯法时,即使是亲朋也不放纵。

    隋炀帝即位后,派也带着诏书去召见汉五杨谅。在这之前,文帝与杨谅约定,如果有玺书召,验看敕字加点,还要与玉麟符相合,那么就能上路。待到这时,验看诏书没有点,杨谅觉得事情有变,责问屈突通,屈突通随口对答,毫无破绽,最终得以返回长安。大业年间,与宇文述一起击败杨玄感,因功升迁为左骁大将军。秦、陇等地群盗兴起,(屈突通)被授任为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造反,拥兵十余万盘踞在雕阴。屈突通调发关中军队进击敌军,驻扎安定,起初不与敌军交点,军中人都猜想他胆怯。屈突通假意说要撤军,(其实)却悄悄进入上郡。贼军未能发觉,率军南下,在距离屈突通七十里的地方驻军,分兵侵占土地。屈突通乘敌军毫无防备,夜晚选择精锐士兵偷袭打败敌军,斩杀刘迦论连同其他贼人共万余首级,埋在上郡南山封土做成高冢,俘虏老弱数万人。后来隋朝政治更加混乱,盗贼越来越多,(朝廷)军士毫无斗志,诸将大多沦陷。屈突通所到之处非常谨慎,虽无大胜,也未打过败仗。

高祖起兵,代王派屈突通守河东,交战后久攻不下,高祖于是留下兵部分力包围河东。屈突通形势危急,有人游说他投降,他说:“我蒙受国家厚恩,侍奉二主,怎能逃避国难?只能以死报国!” 时常自己抚摸着脖颈说:“应当为国家受人一刀!”他训导勉励士兵时必定流下热泪,所以士兵们力气虽然用尽,但人们还是被他的精神激励。皇帝派他的家僮前往招降,屈突通催令斩杀家僮。不久听说京城平定,家人全都沦陷,于是留下桑显和保卫潼关,自己率兵将前往洛阳。刘文静派遣窦琮、段志玄率精锐骑兵追至稠桑,屈突通列阵抵抗他们。窦琮让他的儿子屈突寿前往劝降,屈突通大喊到:“往昔与你是父子,现在就是仇敌了!”命令身边人射杀屈突寿。桑显和对他的军兵大声喊道:“京师陷落,各位都家住关西,为何还要向东去?”众人全都丢掉兵器。屈突通知道无法解脱,于是下马面向东南,连连叩拜哭喊到:“我力尽兵败,没有辜负陛下。”于是被俘,押送到长安。皇帝慰劳他说:“为何相见得这么晚呢?”屈突通哭着说:“我未能尽人臣的忠节,所以到了这个地步,让本朝蒙羞。”皇帝说:“这是忠臣哪!”释放了他,授职为兵部尚书、蒋国公,担任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三三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山之叟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幕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鄂:通“萼”,花蕾。:音wěi,繁盛。

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其原,数日亦死   归:移回

B.客过而尤之曰           过:指出过错

C.请具砚削牍            牍:书版

D.花之怨以死也诚宜   诚:确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以其犹奇于新也                  B.旧有数木,移其位让焉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若是,孰能御之

C.不自怒而怒花,过矣      D.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        夫晋,何厌之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买了牡丹种在庭院里,导致其花期紊乱,不足一个月就死去了。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处。

C.客人认为如果主人处理得当,旧牡丹虽被移出庭院,也可以不死,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旧牡丹,是错上加错。

D.作者以牡丹的遭遇喻指封建社会中人才的遭遇,委婉含蓄地批评了封建统治者仅凭自己的喜怒而对人生杀予夺的社会现实。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

  答:                                                                    

2)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

  答:                                                                   

3)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

  答:                                                                     

参考答案

1  B  解析  过:拜访。

2  C  解析  A第一个“以”是“认为”,第二个是“拿,用”。B第一个“其”是“它们的”第二个是“如果”。C句全都表转折,是“却,可是”之意。D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  D   解析  A说“移植花木宜在春季,文中说“迁而移之,在冬非春”。B“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与文章不符。原文是“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新牡丹一开花,主人就感觉还是原有的好,不是它死后才知道的。C“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与文意不符。文中主人对旧花始终没有“怨”

4、(1)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

   2)于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

   3)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断送掉了。

【文言文译文】

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条繁茂,花苞蔟簇数以百计。主人对它另眼相看,出高价买了下来。怕栽在别处与这株牡丹不相称,庭院中原有几株牡丹,特地移到别处,把地方让出来。上面用锦帐遮盖,晚上点上烛火,客人来了,(主人)常指着它感到自豪。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于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主人感到对不起原有的那几株牡丹,并且嫌庭院太空,便将原来的牡丹移回原处,没过几天,也枯死了。

来访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没见过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长的就种在山上,适宜在庭院中长的就栽在庭院,如果迁移它,应该在冬天而不是春天。所以人和花常能两全其美。您既然根据外貌认为那些牡丹是良种,一见不如原来想的那样,立即粗暴地摧残损害他们,移栽不按时节,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当然。天底下荆棘、藜刺之类的东西比牡丹低下百倍,您没有办法因为生气而统统把它们迁走。牡丹来时,并不曾自己说:‘应该看重我的身价,应该把我栽在庭院中,应铲除你原有的旧花,(把地方)让给我这新来的。’一个月中,忽而珍视它,忽而贬抑它,都是您一个人所为。不怪自己却怪花,这就错了!庭中旧有的牡丹花,未必一定名贵,你仍然把它们移回原处,以为它们比新买的好。(如果当初)新的牡丹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较它们开的花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了。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适宜,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性情专断而缺乏见识,自以为是而不和人商量。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有花木了。”

主人听了无以对答,于是准备下笔墨纸砚,记下这件事情为自己的警戒。

(三三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人也。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重,介然不群。性好《庄》《老》,每隐身自晦。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交,着忘言之契。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曰:“巨源在,汝不孤矣。”涛年四十,始为郡主簿。举孝廉,州辟河南从事。咸熙初,封相国左长史。时帝以涛乡闾宿望,命太子拜之。帝以齐王攸继景帝后,素又重攸,尝问裴秀曰::大将军开建未遂,吾但承奉后事耳。故立攸,将归功于兄,何如?”秀以为不可,又以问涛。涛对曰:“废长立少,违礼不祥。国之安危,恒必由之。”太子位于是乃定。太子亲拜谢涛。及羊祜执政,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由是失权臣意,出为冀州刺史,加宁远将军。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户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曰:“夫用人惟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涛中主于朝,晚值后党专权,不欲任杨氏,多有讽谏,帝虽悟而不能改。后以年衰疾笃,上疏告退,不许。帝尝讲武于宣武场,涛时有疾,诏乘步辇从。因与卢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其论甚精。初,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后毅事露,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涛乃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晋书 山涛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康后坐事          坐:因犯……罪

B.时帝以涛乡闾宿望      宿:素有的

C.涛再居选职十有余年      居:担任

D.一年之后众情乃寝      寝:平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随帝意所欲为先。 ②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B.①帝以齐王攸继景帝后②王语暴以好乐

C.①帝虽悟而不能改  ②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D.①太子位于是乃定  ②质于齐,兵乃出

3.下列各句中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

A.州辟河南从事    B.涛正色保持之

C.不遗疏远单贱    D.后以年衰疾笃,上疏告退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山涛,“清廉正直”的一组是(  )

①少有器量,介然不群   ②废长立少,违礼不祥

③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  ④时人欲危裴秀,涛正色保持之

⑤不欲任杨氏,多有讽谏  ⑥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涛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故其为人气量狭小、孤高气傲。他很少结交朋友,只是结识了阮籍这批竹林贤士之后,这才有人生的归宿感。

B.山涛虽然入仕较晚,但德望乡闾,他也因此深得司马氏政权统治者的尊崇,晋帝还以太子的立选问题征求过山涛的意见。

C.山涛为人正直,在朝廷任职期间,以选贤任能为己任。尽管工作上的我行我素造成了一些失误,从而招人非议,但山涛还是一位好官。

D.山涛既有文韬,又有武略。皇帝到宣武场讲习武事还让有病的山涛跟随,以及他和卢钦谈论“用兵之本”,这些都见出他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参考答案

1D(平息)

2A A.①动词:作为、当作;②判断词:是。B.都是介词“把”。C.都是连词“却”。D.都是副词“才”)

3CA.从事,古:官名;今:干某项事业等。B.保持,古:文中是“保护”意;今:维持某种状态使不消失或减弱等。D.告退,古:文中是“上表请求退位”意;今:在集会中要求先离去)

4D(①讲山涛有器量、卓然不群。③讲山涛处世的老道圆滑)

5BA.“气量狭小、孤高气傲”不合愿意。C.“尽管工作上的我行我素造成了一些失误”不合原意。选人上的失误有晋帝干预的因素,“我行我素”是指山涛在外人非议时所采取的泰然处之的态度。D.“他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一句不确)

【参考译文】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陕西)人。山涛很小就失去父亲,家贫,却有器量,卓然不群。他生性喜爱《老子》、《庄子》,常常有意掩盖自己的锋芒,不让人知。他和嵇康、吕安等人很要好,后来又遇到阮籍,就结交成竹林贤士,情投意合。嵇康后来犯了罪,临被杀前,对他儿子嵇绍说:“有山涛在,你就不会成为孤儿了。”山涛年四十,才做了郡主簿。被荐举为孝廉,州里提拔他为河南从事。咸熙初年,山涛被封为相国左长吏。当时因为山涛在故里素负重望,晋帝就叫太子前往拜谒。司马昭把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为嗣,平时也看重司马攸,曾对裴秀说:“大将军(司马师)开创基业还末完成,我不过是接随其后罢了,所以要立司马攸,将来好归功于兄长,你看如何?”裴秀认为不能这样做。司马昭又问山涛,山涛回答:“废弃年纪大的而立年纪小的,违背礼制,不吉祥。(涉及)国家安危的大事,一定要依循古制。”于是,太子的位置才确定下来。太子新自去拜谢山涛。羊祜执政时,当时有人想加害裴秀,山涛坚决地保护了他。因此不合朝迁权臣的心意,被外放做了冀州刺史,兼任宁远将军。山涛两次担任选拔人才的吏部官员有十余年,每有一个职位空缺,他就先拟定几个人,看皇帝意中倾向谁,他再公开启奏,按照皇帝的心意把他所想的作为先考虑的对象。所以有时皇帝所用的人,并不是最佳推荐者,一般人不了解内情,认为是山涛凭自己的好恶任意选人。有人在皇帝面前攻击诬陷山涛,所以皇帝亲手给山涛写信告诫他:“任人唯才,不要因为疏远贫寒而遗漏,天下就能太平了。”山涛依旧我行我素,一年之后,正好是后戚专权时期,他不想让杨氏掌权,多次规劝皇帝,皇帝心中也明白,但却不能改正。后来他以年老病重为由多次上表苦苦请求退位皇帝不准许。皇帝曾到宣武场讲习武事,当时山涛有病,(皇帝)让他乘车跟随。趁此机会他和卢钦谈论用兵之本,认为不应该废除州郡的军备,他的议论很精当。当初,陈郡人袁毅曾做鬲县(治今山东平原北)令,贪污枉法,贿赂公卿,以求得好名声,也送给山涛一百斤非,山涛不愿独自违抗当时的风气,就收下来藏在阁子上。后来袁毅恶迹败露,用囚车送他到廷尉治罪,凡是他所贿赂的人,都要被追究。山涛就把丝拿出来交给官吏,上面积有多年灰尘,印封完好如初。

(三三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岁己未,河朔大旱,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小数【注】,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是物不死,旱胡得止?”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注】  厌禳:古人祈祷免除灾祸的巫术。小数:小法术。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          

2)人情初不怿也               

3)弥月不解                   

4)岁卒以空                   

2.在下列加点的词中,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请诸帅而释之  B.谓我之愆  C.未几而雨     D.某谢而觉

3.“人无复议驴”的原因是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

  译文:                                                                                                                                                       

2)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

  译文:

5.作者撰写本篇寓言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1、答案  1)属下 2)愉快(高兴) 3)满   4)年成

2、答案  A D

3、答案  驴被释放后不久,就下了一个月的雨,事实证明驴不是“旱之由”。

4 1)如果杀了我真的对人有好处,我怎么会吝惜我这条命呢?(2)天灾流行,百姓自然会遭受到祸害,与我有何关系呢?

5.讽刺统治者的无知(轻信无稽之言)和无能(相信封建迷信)。

【参考译文】

己未年间,河朔地区大旱,镇阳帅自己说担忧百姓,特别急切地督促下属祈雨。祈祷免除灾祸的巫术和小法术没有不试的,最终还是没有效果。过了一段时间,怪异虚妄的说法就兴起了,恰逢一户人家产下一头白驴,有的人就指着驴说:“它就是天旱的原因。这头驴不死,大旱怎么会停止呢?”镇阳帅听到后,认为说得很对,就下令赶快把驴牵来,将用火烧死它。

白驴托梦给帅府属下的一个人说:“烧死我冤枉啊!天灾流行,百姓自然会遭受到祸害,与我有何关系呢?像这些水灾、旱灾的事情,哪里是我能知道的!灾祸有的是上天造成的,有的是人造成的。人造成的灾祸可以自己解决,上天造成的灾祸就听其自然。拯救旱灾的方法这么多,何不求之于这些方法呢?求而得不到,就没有什么好追究的,那么问题在天,就听任天命吧。不求于人,不求于天,凭没有根据的说法,而认为是我的过失。如果杀了我真的对人有好处,我怎么会吝惜我这条命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哪里还用得着用这种方法来增加罪恶呢?滥杀无辜是不仁义的,轻信妄言是不聪明的,不仁义不聪明(的方法)镇阳帅为什么采取呢?你是他的属下,所以我才敢私下冒昧地向你倾诉。”

(梦到这件事的)属下道歉谢罪之后就醒了,向镇阳帅请求将白驴释放。人们起初对这样做很不高兴。过了不久,就下起雨来,满一个月不停,水灾毁坏了人们的庄稼,最终也没有收成。从此,人们不再议论白驴的事情了。

(三三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岳起,鄂济氏,满州镶白旗人。乾隆三十六年举人,五十六年,迁奉天府尹。前官贪黩,岳起至,屋宇器用遍洗涤之,曰:“勿染其污迹也!”逾年,擢内阁学士,寻出为江西布政使。殚心民事,值水灾,行勘圩堤,落水致疾。诏嘉其勤,许解任养疴。嘉庆四年,特起授山东布政使。未几,擢江苏巡抚。清介自矢,僮仆仅数人,出屏驺从,禁游船声伎,无事不许宴宾演剧。吴下奢俗为之一变。疏陈漕弊,略曰:“京漕积习相因,惟弊是营。米数之盈绌,米色之纯杂,竟置不问。旗丁领运,无处不以米为挟制,即无处不以贿为通融。推原其故,沿途之抑勒,由旗丁之有帮费;旗丁之索帮费,由州县之浮收。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诏嘉其实心除弊。常州知府胡观澜结交盐政征瑞长随高柏林,派捐修葺江阴广福寺。岳起疏言观澜、柏林虽罢逐,尚不足服众心,请将钱二万余串责二人分偿,以修苏州官塘桥路。五年,署两江总督。劾南河工员庄刚、刘普等侵渔舞弊,莫云(人名)于任所设店肆运货至工居奇网利,并治如律。八年,入觐,以疾留京,署礼部侍郎。会孝淑皇后奉移山陵,坐会疏措语不经,革职留任。寻命解署职,遂卒。帝深惜之,赠太子少保,赐恤如例。无子,诏问其家产,仅屋四间、田七十六亩。故事,旗员殁无嗣者产入官。以岳起家清贫,留赡其妻;妻殁,官为管业,以为祭扫修坟之资,异数也。妻亦严正,岳起为巡抚时,一日亲往籍毕沅家。暮归,饮酒微醺。妻正色曰:“毕公耽于酒色,不保其家,君方畏戒之不暇,乃复效彼耶?”岳起谢之。及至京,居无邸舍,病殁于僧寺,妻纺绩以终。吴民尤思其德,呼曰岳青天,演为歌谣,谓可继汤斌云。

                          (节选自《清史稿》卷三五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惟弊是营                  弊:弊病

B.推原其故                  原:追究

C.庄刚、刘普等侵渔舞弊       渔:谋利

D.一日亲往籍毕沅家           籍:抄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岳起“廉洁”的一组是(   )

①行勘圩堤,落水致疾 

②僮仆仅数人,出屏驺从 

③将钱二万余串责二人分偿 

④以岳起家清贫,留赡其妻 

⑤居无邸舍,病殁于僧寺 

⑥呼曰岳青天,演为歌谣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岳起担任奉天府尹后,把前任居住的房屋、使用过的器物都洗刷一番,来表明自己不受沾染,因此被提升为内阁学士。

B.岳起任江苏巡抚后,外出常常轻车简从,严禁游船声伎,无事不许宴请宾客、演剧,从而改变了当地奢侈的风俗。

C.岳起在一份奏折中揭发常州知府胡观澜勾结高柏林派捐修寺,并请求朝廷责成胡、高二人分摊赔偿,用这笔钱款来修筑苏州官塘路桥。

D.岳起为官两袖清风,他妻子为人也很正直、勤劳,有一次岳起在山东办案饮酒微醉,她告诫丈夫不可效仿毕沅败家。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殚心民事,值水灾,行勘圩堤,落水致疾。

译文:                                                                            

2)莫云于任所设店肆运货至工居奇网利,并治如律。

译文:                                                                             

参考答案

1  A

2 C

3  B

4、(1)对于老百姓的事用尽心力,正遇上水灾,在堤岸巡视查看,落入水中而患病。

2)莫云在任职之地私设店铺,运货到工地来囤积奇货而获利,(他们几人)一起被按法律治罪(或朝廷一并按法律治了他们的罪)。

 参考译文

岳起,姓鄂济,满洲镶白旗人。乾隆三十六年考中举人,乾隆五十六年,升奉天府尹。前任府尹贪得无厌,岳起到任后,将房屋、器物全部洗刷一遍,说:“不要沾染那种污迹!”过了一年,岳起被提升为内阁学士,不久,被派出任江西布政使。对于老百姓的事用尽心力,正遇上水灾,在堤岸巡视查看,落入水中而患病。皇帝下诏嘉奖他勤政,允许卸任养病。嘉庆四年,特别授予岳起为山东布政使。不久,提拔为江苏巡抚。岳起廉洁正直,所用僮仆仅几人,外出时不带车前马后的侍从,他禁止歌姬舞女游船卖唱,无事不许宴请宾客、演剧。吴地奢侈的风俗为之一变。(岳起)上疏陈述水道运粮的弊端,大致是说:“在通过水道运粮送往京城的过程中长期积累下的习惯相传,(因此有些人)就(趁机)营私舞弊。至于米数的盈亏,米色的纯杂,竟然置之不问。旗丁运粮,无处不以米作为挟制,也就造成无处不以贿赂换来通融。追究其原因,沿途的刁难,在于旗丁有帮费;而旗丁能够索取帮费,在于州县有超过定额的征收。革除弊端应当断绝它的根源,而严禁超额征收,这是断绝弊端根源的根本。”皇帝下诏嘉奖他实心革除积弊。常州知府胡观澜勾结盐政征瑞的仆役高柏林,向百姓派捐修江阴的广福寺。岳起上疏说,胡观澜、高柏林虽然被罢官,还不足以服民心,请求将派征的二万余串钱责成二人分摊赔偿,用来修苏州官塘石路、桥道。五年,岳起代理两江总督。他弹劾了南河工程官员庄刚、刘普等侵吞谋利、营私舞弊,莫云在任职之地私设店铺,运货到工地来囤积奇货而获利,(他们几人)一起被按法律治罪。八年,岳起入京朝见皇上,因病留在京城,代理礼部侍郎。正值孝淑皇后安葬于陵墓,因奏折内措辞不妥,被革职留任。不久诏命免去他代理的礼部侍郎,随即病故。皇帝深切地惋惜他,赠太子少保衔,按原职给予赏赐和抚恤。岳起没有儿子,皇帝下诏书了解他的家产,方知仅有房屋四间,田七十六亩。按照以往旧例,八旗人员去世后没有继承人的,其财产归公。皇上因岳起家境清贫,将这点财产留下赡养他的妻子;如果妻子死了,官府便为其代管产业,用来作为祭扫、修整坟墓的费用,这是特殊的待遇。岳起的妻子也很正直,岳起为巡抚时,一日亲自到毕沅家没收其财产,晚上回家后,喝酒显得稍有些醉意。妻子正言厉色地说:“毕公因沉于酒色,没有保住家产,你难道不考虑以此为戒,还要再效仿他吗?”岳起向她认错。岳起到京城后,没有官邸居住,病死于寺庙之中,妻子始终以纺织为生。苏州百姓特别思念岳起的德操,称他为“岳青天”,后来编成歌谣来赞颂他,说他可以称得上是与汤斌一样的清官。

(三三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崔思兢,则天朝,或告其从兄宣谋反,付御史张行岌按之。告者先诱藏宣家妾。而云:妾将发其谋,宣乃杀之,投尸于洛水。行岌按,略无状。则天怒,令重按。行岌奏如初。则天曰:“崔宣反状分明,汝宽纵之。我令俊臣勘,汝毋悔。”行岌曰:“臣推事不若俊臣,陛下委臣,须实状。若顺旨妄族人,岂法官所守?臣必以为陛下试臣耳。”则天厉色曰:“崔宣若实曾杀妾,反状自明矣,不获妾,如何自雪?”行岌惧,逼宣家令访妾。

     思兢乃于中桥南北多置钱帛,募匿妾者。数日,略无所闻,而其家每窃议事,则告者辄知之。思兢揣家中有同谋者,乃佯谓宣妻曰:“须绢三百匹,顾刺客杀告者。”而侵晨伏于台前。宣家有馆客姓舒,婺州人,言行无缺,为宣家服役,宣委之同于子弟。须臾,见其人至台赂阍人,以通于告者。告者遂称云:“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台中惊扰。思兢素重馆客,不知疑。密随之,到天津桥,料其无由至台,乃骂之曰:“无赖险獠,崔家破家,必引汝同谋,何路自雪?汝幸能出崔家妾,我遗汝五百缣,归乡足成百年之业。不然,则亦杀汝必矣。”其人悔谢。乃引思兢于告者之家,搜获其妾。宣乃得免。

                               (刘肃《大唐新卷·494》)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其家每窃议事,则告者辄知之。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不赂而胜之之势。

B.而云妾将发其谋,宣乃杀之。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须臾,见其人至台阁赂阍人。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思兢乃于中桥南北多置钱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选出全是描写“同谋者”言行的一组

①先诱藏宣家妾。

②侵晨伏于台前。

③言行无缺。

④至台赂阍人。 

⑤其人悔谢。

⑥引思兢于告者之家。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发生在武则天时期的一件冤案:崔宣被人陷害谋反,几遭杀身之祸。

B.御史张行岌开始处理这个案件时,找不到一点证据,最后逼着崔宣家找妾,终于为崔宣洗雪冤屈。

C.由于每次在家中暗地里商量的事情,诬告者都能很快知晓,崔思兢由此断定家里有内奸,于是将计就计,查出内奸,搜获崔宣的妾。

D.崔思兢假装不知情,像对待自家子弟那样,委派姓舒的馆客到御史台,买通看门人,向诬告者传递崔家要雇主刺客的假消息。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宣的妾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她被诬告者所收买,被藏起来,她能否被找出来,就成了办案的关键。

B.武则天开始相信诬告者的话,认为崔宣是谋反的,如果不是御史的坚持,崔宣早就被杀了。

C.御史张行岌是一位以事实为依据、执法严明的法官,他始终不畏淫威,并亲自明查暗访。

D.崔思兢平素非常重情义,这次崔思兢对忘恩负义的馆客说,只要他能找出崔家的妾,就送给他五百缣让他养老,否则他必遭杀身之祸。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或告其从兄宣谋反,付御史张行岌按之。

译文:

⑵陛下委臣,须实状。若顺旨妄族人,岂法官所守?

译文:

⑶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译文:

参考答案

1B(就/竟然)

2

3D(没有委派)

4C(有畏惧,没有亲自明查暗访)

5.⑴有人诬告他的堂兄崔宣谋反,(皇上)交给御史张行岌察究这个案子。

⑵陛下把这个案子交给我,我就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形。如果顺着陛下您的旨意随便族灭人家,这哪里是法官所应遵守的?

⑶崔家雇人刺杀我,请让我把这件事上报给上级。

参考译文:

崔思兢在武则天当政时,有人告他的堂兄崔宣谋反,于是武则天让御史张行岌审查这件事。告密的人先用引诱的手段藏起了崔宣家的妾,却说崔妾将要揭发崔的阴谋,崔宣就杀了她,把尸体扔到了洛水中。张行岌调查后,一点证据也没查出。武则天很生气,命令重新审查。重新审查后,张行岌上奏内容仍像上次一样。武则天说:“崔宣造反的表现很清楚,你宽大放纵他。我要让来俊臣调查,你可别后悔!”张行岌说:“我推断事情不如俊臣,陛下委托我来办这事,我得掌握实情,如果只顺从旨意胡乱的族灭人家,哪里是执法官应信守的?我认为陛下一定是在考试我罢了。”武则天脸色严肃地说:“崔宣如果确曾杀了妾,造反的情形自然就清楚了。不把他的妾找出来,怎么洗清自己?”张行岌害怕了,逼着崔宣家去寻找妾。

思兢于是在中桥南面北面,放了很多钱帛,悬赏广泛征求知道窝藏妾的人。但过了好几天,一点消息也没听到。可是他家每次偷偷商量的事,告密的人却都知道。思兢揣测家中有同谋的人,于是假装对崔宣的妻子说:“得用三百匹绢,雇刺客杀死告密的人。”而在天蒙蒙亮的时候思兢就潜伏在御史府前。崔宣家有个门客姓舒,是婺州人,平时言行没有什么缺点,一直为崔宣家效劳。崔宣委派他办事就跟委派子弟一样放心。不一会儿,思兢就看见姓舒的那个人贿赂看门人,以便让他通报告密的人。告密的人于是说道:“崔家雇人刺我,请让我把情况上报给上级。”御史府中惊慌混乱。思兢一向器重这个门客,没怀疑过他。便偷偷尾随着他,到了天津桥,思兢估计他不会再到御史府去,就骂他说:“无赖阴险的獠子!崔家破家,一定供出你是同谋,看你有什么办法洗清自己!如果你侥幸能找出崔家的妾,我送你五百匹缣。回到家乡足够建成百年的基业。不这样做,那么你也一定会被杀。”那个人又后悔又道歉,于是带着思兢到了告密者的家里,搜出了那个妾。崔宣才得以免罪。

(三三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崔暹

崔暹,字季伦,博陵安平人。赵郡公琛镇定州,辟为开府谘议。随琛往晋阳,高祖与语说之,以兼丞相长史。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谓之曰:“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戎事重,留守任切,家弟年少,未闲事宜,凡百后事,一以相属。”握手殷勤,至于三四。

暹亲遇日隆,好荐人士。言邢邵宜任府僚,兼任机密。世宗因以征邵,甚见亲重。言论之际,邵遂毁暹。世宗不说,谓暹曰:“卿说子才之长,子才专言卿短,此痴人也。”暹曰:“子才言暹短,暹说子才长,皆是实事,不为嫌也。”世宗欲遐暹威势,诸公在坐,令暹高视徐步,两人掣裾而入,世宗分庭对揖。暹不让席而坐,觞再行,便辞退。暹前后表弹尚书令司马子如及尚书元羡、雍州刺史慕容献,又弹太师咸阳王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罪状极笔,并免官。其馀死黜者甚众。高祖书与邺下诸贵曰:“崔暹昔事家弟为定州长史,后吾儿开府谘议,及迁左丞吏部郎,吾未知其能也。始居宪台,乃尔纠劾。咸阳王、司马令并是吾对门布衣之旧,尊贵亲昵,无过二人,同时获罪,吾不能救,诸君其慎之。”高祖如京师,群官迎于紫陌。高祖握暹手而劳之曰:“往前朝廷岂无法官,而天下贪婪,莫肯纠劾。中尉尽心为国,不避豪强,遂使远迩肃清,群公奉法。冲锋陷阵,大有其人,当官正色,今始见之。高欢父子,无以相报。”赐暹良马,使骑之以从,且行且语。暹下拜,马惊走,高祖为拥之而授辔。

高祖崩,未发丧,世宗以暹为度支尚书,兼仆射,委以心腹之寄。暹忧国如家,以天下为己任。世宗车服过度,诛戮变常,言谈进止,或有亏失,暹每厉色极言,世宗亦为之止。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暹佐琛知后事               知:知晓    

B.凡百后事,一以相属           属:托付

C.握手殷勤,至于三四           殷勤:情意深厚,指恳切

D.两人掣裾而入                掣:牵,拽

2.下面表现崔暹被北齐高欢父子信任倚重的一项是(     

①辟为开府谘议                     

②留暹佐琛知后事 

③觞再行,便辞退                   

④高欢父子,无以相报 

⑤马惊走,高祖为拥之而授辔        

⑥暹每厉色极言,世宗亦为之止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①③⑥

3.下面对文意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崔暹受到北齐高欢父子两代皇帝的信任,高祖在认识崔暹不久就委以重任,让他辅佐弟弟高琛在后方留守。

B.崔暹喜欢推荐人才,被荐的邢邵在高祖面前专说他的短处,他却不计较,认为邢邵说的是事实。

C.崔暹严明执法,处置了一大批高官贵戚,对此,高祖不仅默许而且在给邺下诸贵人的信中也告诫他们要自律谨慎。

D.崔暹以天下为己任,不但对大臣严明执法,对皇帝的过错也不放过。他常对世宗严肃而无保留地指责,世宗也因此改正。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说子才之长,子才专言卿之短,此痴人也。

 

2)暹不让席而坐,觞再行,便辞退。

 

参考答案

1.A

2.C(①“辟为开府谘议”是赵郡公琛的做法;③“觞再行,便辞退”是崔暹的举动)

3.B(不是高祖而是世宗)

4.译文:

1)卿说子才的长处,子才却专说卿的短处,你真是痴人啊

2)崔暹不让座就坐了下来,行了两遍酒,崔暹便辞退

参考译文

崔暹,字季伦,是博陵安平人。赵郡公高琛镇守定州,征召他做开府谘议。他跟随高琛前往晋阳,高祖和他谈话对他很欣赏,任命他兼丞相长史。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事情,对他说:“大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事固然重大,留守责任也不轻,家弟年轻,办事不娴熟,后方的所有工作,统统托付给你了。”和崔暹恳切地握手,握了三四次。

崔暹越来越被信任厚待,他喜欢推荐人才。说邢邵适合担任府僚,还可以兼管机密。世宗就征用了邢邵,很亲信器重。可言谈之际,邢邵却说崔暹的不是。世宗不高兴,对崔暹说:“卿说子才的长处,子才却专说卿的短处,你真是痴人啊。”崔暹说:“子才说暹的短处,暹说子才的长处,都是事实,没有什么意见。”世宗想提高崔暹的威势,有一次诸公在坐,世宗让崔暹眼向上看慢步走来,两个人替他拽着衣裾。世宗和崔暹分庭抗礼,崔暹不让座就坐了下来,行了两遍酒,崔暹便辞退。崔暹先后上表弹劾尚书令司马子如、尚书元羡、雍州刺史慕容献,又弹劾太师咸阳王元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罪状写得极为详尽,他们都被免去官职。此外被处死贬黜的还有很多。高祖给邺下诸贵人写信说:“崔暹当初在家弟为定州刺史任上办事,后来又做了我儿的开府谘议,到迁任左丞、吏部郎,我还不知道他的才能。如今刚居宪台,就能如此纠劾。咸阳王、司马令都是我作平民时门对门的老朋友,如果讲尊贵亲近,谁也不会超过这二人,可他们却同时获罪,我也不能救,你们众人还是小心为好。”高祖到京城去,群官到紫陌去迎接。高祖握着崔暹的手慰劳说:“以前朝廷岂无法官,而天下贪婪,没有人肯去纠劾。中尉尽心为国,不怕豪强,就使远近肃清,诸公奉法。冲锋陷阵,大有其人。当官要严谨,如今才见到。高欢父子,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报答。”赏赐崔暹好马,让他骑上跟着走,边走边说话。崔暹下马拜谢,马受惊要跑,高祖为他拦住马并亲自把缰绳递给他。

高祖驾崩,还没有发丧,世宗就任命崔暹为度支尚书,兼仆射,委以心腹重任。崔暹操心国事犹如家事,以天下为己任。世宗车服过度,诛杀无常,言谈举止,也时有过失,崔暹常常严肃地无保留地指责,世宗也因此改正。

(三三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崔群,字敦诗,贝州武城人。未冠,举进士,陆贽主贡举,粱肃荐其有公辅才,授秘书省校书郎,累迁中书舍人。书陈谠言,宪宗嘉纳。惠昭太子薨,是时,遂王嫡,而澧王长。帝将建东宫,诏群为澧王作让。群奏:“大凡己当得则让,不当得之,乌用让?今遂王嫡,宜为太子。”帝从其议。

元和十二年,李师道既诛,师古等妻子没入掖廷,帝疑,以问群,群请释之,并还其奴婢赀产。盐铁院官权长孺坐罪抵死,其母耄,丐子以养。帝欲赦之,以问宰相,群对:“陛下幸怜其老,宜即遗使谕旨,若须出敕,无及矣。”于是免死。群凡启奏,平恕如此。帝堂语宰相:“听受之际,不亦难乎!”群对:“无情,曲直辨之至易;有情,则其为难审也。若陛下择贤而任,待之以诚,纠之以法,则人自归正,而不敢以欺。”帝韪其言。

处州刺史苗积进羡钱①七百万,群以受之失信天下,请还赐其州,以纾下户之赋。是时,皇甫幸于帝,阴藉左右求宰相,群数言其佞邪不可用。既入对,及开元、天宝事,曰:“昔玄宗少历屯险,更民间疾苦,故初得姚崇、宋、卢怀慎辅以道德,苏、李元孜孜守正,则开元为治。其后安于逸乐,远正士,昵小人,故宇文融以言利进,李林甫、杨国忠怙宠朋邪,则天宝为乱。愿陛下以开元为法,以天宝为戒,社稷之福也。”又言:“世谓禄山反,为治乱分明。臣谓罢张九龄,相林甫,则治乱固已矣。”左右为感动。群以是讽帝,故衔之。帝卒自相。会群臣上帝号,欲兼用“孝德”为号,群独以为有“睿圣”,则“孝德”并见。帝闻不乐。会度支廪赐边士不时,物多敝恶,李光颜忧甚,至欲引佩刀自决,中外皆恐。奏:“边鄙无事,乃群鼓动,欲以买直,归怨天子。”天是罢为湖南观察使。

初,幽、镇逆命,诏授沂州史王智兴为武宁军节度副使,领徐州兵讨伐。群以智兴早得士心,表请因授智兴旄钺②,竟寝不报。智兴自河北回戈,城内皆是父兄,开关延入,群为智兴所逐。朝廷坐其失守,授秘书监,分司东都。太和五年,拜检校左仆射,兼吏部尚书。卒,年六十一,赠司空。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有删改)

[]①羡钱:赢余的赋税。②旄钺:白旄和黄钺,借指军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昔玄宗少历屯险,更民间疾苦       更:改变

B.群以是讽帝,故镈衔之              衔:怀恨

C.表请因授智兴旄钺,竟寝不报         报:回复

D.朝廷坐其失守,授秘书书监          坐:治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纾下户之赋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B.诏群为澧王作让                   臣为韩王送沛公

C.纠之以法,则人自归正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边鄙无事,乃群鼓动        今君乃亡赵走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崔群是贝州武城人,不到二十岁就参加进士考试,年纪轻轻就显示出才华,得到梁肃等人的赏识和推荐。

B.崔群敢于直言。惠昭太子死后,皇上欲立嫡子遂王为太子,但因为澧王是长子,下诏让崔群为澧王作一篇推让表。崔群认为不合情理,予以拒绝。

C.崔群公正宽和,在他的劝说下,皇上释放了师古的妻子、儿女,归还了他家的奴婢和财产,赦免了犯了死罪的权长孺。

D.崔群坚决反对朝廷重用佞邪的皇甫镈,而对方抓住崔群鼓动边事一事大做文章,因此被罢免了湖南观察使之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皇甫镈幸于帝,阴藉左右求宰相,群数言其佞邪不可用。

译文:                                                               

                                                                         

2)臣谓罢张九龄,相林甫,则治乱固已分矣。

译文:                                                               

                                                                         

3)智兴自河北回戈,城内皆是父兄,开关延入,群为智兴所逐。

译文:                                                               

                                                                         

参考答案

1A(更:经历)

2BA的,助词;这些,代词。C那么;却。D是:竟然,却。B都解作“替”“给”)

3D(“鼓动边事”只是皇甫铸的一面之词,不可理解为事实;“被罢免了湖南观察使之职”应为“被贬为湖南观察使”)

4.(1)皇琢镈被皇上宠信,暗地里凭借(皇上)左右的人以求宰相之位,崔群多次进言,认为他奸邪不可任用。

2)我认为(自从)罢免张九龄,任用李林甫为相(开始),国家太平和动乱原本就已经分开了。

3)王智兴从河北倒戈一击,城内都是(王智兴的)父老乡亲,(他们)打开城门迎接(王智兴)进城,崔群被王智兴驱逐。

【参考译文】

       崔群,字敦诗,是贝州武城人。不到二十岁考中进士,陆赞主持科考,肃认为他有三公和相之才而推荐他,授予秘书省授书郎之职,多次升官后担任中书合人。(崔群经常)上书提出正直的言论,宪宗予以夸赞和采纳。惠昭太子死,当时,遂王是嫡子,而澶王是庶长子。皇上将新立太子,下诏崔群给澶王作一篇推让表。崔群上奏说:“大凡自己应当得到的(不愿得到)则需要推让,不应当得到的,哪里还用得着推让呢?现在遂王是嫡子,应该为太子。”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

    元和十二年,李师道被杀之后,李师古等人的妻子、儿女充没到披廷,皇上疑虑,问崔群,崔群请求把他们放了,并全部放还了他家的奴婢和财产。盐铁院官权长犯了死罪,他的母亲年纪大了(八九十岁),他就请了一个人来奉养她。皇上想赦免他,以此问宰相,崔群回答说:“陛下怜悯她年纪大了,应该立即派使者去晓谕意,如果等朝廷正式颁文,就来不及了”于是免了权长孺死罪。崔群所有的启奏,都是如此公平宽和、皇上曾经对宰相说:“(在决定是否)听从(建言)的时候,不也是很难吗!”崔群回答说:“没有私情的话,分辩曲直就非常容易;有私情,就容易被欺骗而难以审辩。如果陛下选用贤明之人,以真诚对待他们,用法度来纠正他们,那么人人自然会走上正道,而不敢欺骗了。”皇上认为他的话是对的。

    处州否则史苗积进献了七百万赢余的赋税,崔群认为接受这些钱将失信于天下,请求赐还州县,来解除特别贫困人家的赋税。当时,皇甫铸被皇上宠信,暗地里凭借(皇上)左右的人来求宰相之位,崔群多次进言,认为他奸邪不可任用。(有一次)入朝回答皇上问话,说到开元、天宝间的事,说:“过去玄宗年少的时候就经历艰险、经受民间疾苦,所以最初得到姚崇、宋琼、卢怀慎,他们用道德辅助他,苏辫、李元孜孜以求坚守正道,就有了开元年间的安定太平,那以后玄宗安于逸乐,远离正直之士,亲近小人,所以字文融因为大谈利而得到进用,李林前、杨国忠依伏受宠而朋比为奸,便有天宝年间的动乱。希望陛下以开元年间(的做法)作为法则,以天宝年间(的做法)作为警戒,(如果这样)就是国家之幸福啊。”又说:“世人认为安禄山造反,是国家太平和动乱的分界。我认为(自从)罢免张九龄,任用李林甫为相(开始),国家太平和动乱原本就已经分开了。”左右的人被崔群所感动。崔群用这些来讽劝皇上,所以皇甫铸恨他。皇上最终自己让皇甫铸做了宰相。恰逢群臣选送帝号,皇甫铸怨兼用“孝德”为帝号,唯有崔群认为有“睿圣”二字,“孝德”就都能体现了。皇上听说了不开心。又逢度支官赏赐边士不及时,财物大多破旧,李光颜十分担忧,甚至想拿佩刀自杀,朝廷内外都很担心。皇甫铸上奏说:“边境上本没有享、是崔群鼓动,想以此来获得正直的名声,而把怨恨都集中到天子身上。”于是崔群被贬为湖南观察使。

    当初,幽、镇一带抗命,皇上下诏任命诉州刺史王智兴为武宁军节度副使,率领徐州兵讨伐。崔群认为王智兴早已赢得士民之心,上表请求趁此授予王智兴军中实权,但奏章最终搁置下来没有回复。王智兴从河北倒戈一击,城内都是(王智兴的)父老乡亲,(他们打开城门迎接(王智兴)进城,崔群被王知兴驱逐。朝廷治崔群失守之罪,授予秘书监,分管东都。太和五年,被任命为检校左仆射,兼任吏部尚书。六十一岁时去世,追封他为司空。

(三三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也。少好文学,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时人莫及。太祖以其工书,常置左右。太祖季年,威严颇峻,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不为穷通改节,皆此类也。 

太宗初,拜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太宗好阴阳术数,闻浩说《易》及《洪范》五行,善之,因命浩参观天文,考定疑惑。

神瑞二年,秋谷不登,太史令王亮、苏垣因华阴公主等言谶书国家当治邺,劝太宗迁都。浩与特进周澹言于太宗曰:“今国家迁都于邺,可救今年之饥,非长久之策也。今居北方,假令山东有变,轻骑南出,耀威桑梓之中,谁知多少?至春草生,乳酪将出,兼有菜果,足接来秋。若得中熟,事则济矣。”太宗深然之。复使中贵人问浩、澹曰:“今既糊口无以至来秋,来秋或复不熟,将如之何?”浩等对曰:“可简穷下之户,诸州就谷。若来秋无年,愿更图也。但不可迁都。”太宗从之,于是分民诣山东三州食,出仓谷以禀之。来年遂大熟。

刘裕死,太宗欲取洛阳。浩曰:“陛下不以刘裕起,纳其使贡,裕亦敬事陛下。不幸今死,乘丧伐之,虽得之不令。《春秋》:晋士丐帅师侵齐,闻齐侯卒,乃还。君子大其不伐丧,以为恩足以感孝子,义足以动诸侯。今宜遣人吊祭,存其孤弱,恤其凶灾,令德之事也。”不从浩言。

世祖即位,左右忌浩正直,共排毁之。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

初,浩始弱冠,太原郭逸以女妻之。浩晚成,不曜华采,故时人未知。逸妻王氏,每奇浩才能,自以为得婿。俄而女亡,王深以伤恨,复以少女继婚。浩非毁佛法,而妻郭氏敬好释典,时时读诵。浩怒,取而焚之,捐灰于厕中。及浩幽执,置之槛内,送于城南,使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世皆以为报应之验也。

                                  ( 选自《魏书》有删节)

【注】①谶书:预言吉凶的带有隐语性质的书。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简穷下之户,诸州就谷  简:挑选

B.若来秋无年,愿更图也    年:收成

C.出仓谷以禀之             禀:供给

D.自宰司之被戮辱         戮:处死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                        

②越国以鄙远

B.①太史令王亮、苏垣因华阴公主等言谶书国家当治邺 

②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C.①今国家迁都于邺                               

②其制稍异于前

D.①浩怒,取而焚之                               

   ②吾尝跂而望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崔浩年少时就非常喜爱文学,天文历法和诸子百家的著作无不涉猎,自认为当时的人没有能和他相比的。太祖也因为他字写得好,把他安排在自己的身边。

B.崔浩因为精通易经和五行学说,被太宗委以重任,加官进爵。在是否迁都一事上,他从实际出发,深谋远虑,提出合理建议,深得太宗信任。

C.崔浩坚决反对太宗趁刘裕之死攻打洛阳,因为刘裕对太宗可谓忠心耿耿。同时崔浩引经据典,指出此时出兵实为不义之举,但是终未能说服太宗。

D.崔浩深得岳母赏识,但他不能知恩图报,妻子喜欢解释佛典,他就将佛典烧毁丢于厕所之中,结果囚禁后遭人溺尿。文中流露的这种因果报应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假令山东有变,轻骑南出,耀威桑梓之中

                                                                                                                                                             

(2) 今既糊口无以至来秋,来秋或复不熟,将如之何?

                                                                                                                                                        

(3) 今宜遣人吊祭,存其孤弱,恤其凶灾,令德之事也。

 

参考答案                                       

1 D D项“戮”解释为“羞辱”。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可知。)

2 B A项:介词,因为;连词,相当于“而”。B项:介词,通过。C项:介词,到;介词,和。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3CA项“自认为”错,无中生有。B项“加官进爵”是在“委以重任”之前,时序错乱。D项“释典”应指“佛典”,表述为“解释佛典”是曲解词义。)

4、(1)如果山东各州发生兵变,敌人的轻锐部队从南向北出击,在我们的家乡炫耀武力。

2)如今百姓糊口已无法到来年的秋天,来年秋天(作物)或许又不成熟,将又拿它怎么办呢?

(3) 现在我们应当派人前去吊唁祭奠,慰问他那些孤儿寡女,同情他们不幸的遭遇,这些都是展示我们美德的事情啊。

【(1)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假令”,如果;“南”,从南向北;“桑梓”,家乡。(各1分)(2)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既”,已经;“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无法; “如……何”,拿……怎么办。(各1分)(3)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宜”,应该;“存”,慰问;“恤”,同情;判断句式也应注意。(“宜”“存”“恤”判断句式各1分)】

【参考译文】

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从小爱好文学,对于天文、阴阳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也无不涉猎,当时没人能和他相比。太祖因为他擅长书法,常把他安排在自己的身边。太祖晚年用法严峻,内廷许多亲近的人,都因为细小的过失而受到惩处,于是大家无不逃避躲藏,只有崔浩慎守职事,努力不懈,有时还成天不回家。崔浩就是这样,不因仕途的阻滞或顺利而改变自己。

太宗初年,被授官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太宗喜欢天文地理及八卦,听说崔浩讲解易经以及洪范五行学说,就对他很好,于是命崔浩观察星相,考查推定疑难异象。

神瑞二年,秋天的作物没有成熟,太史令王亮、苏垣通过华阴公主等上言谶书说国家应当定都于邺地,劝太宗迁都。崔浩和特进周澹对太宗说:“如今国家迁都到邺,可以救今年的饥荒,但这不是长久的计策。现在我们处在北方,如果山东各州发生兵变,敌人的轻锐部队从南向北出击,在我们的家乡炫耀武力,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后果呢?到了春天草木复苏,饮用的乳酪就将要产出,再加上有蔬菜水果,足以接到来年的秋天。如果能够有一半成熟,事情就可以成功了。”太宗十分赞同这种说法。又派中贵人问崔浩和周澹:“如今百姓糊口都无法到来年的秋天,来年秋天(作物)或许又不成熟,将又拿它怎么办呢?”崔浩等人回答说:“可以挑选贫穷的人家,到各州去接受官府救助获得谷物。如果来年秋天没有收成,希望另作打算。只是不可以迁都。”太宗听从了崔浩等人的意见,于是分派百姓到山东三州求食,各州发放粮仓里的谷物来供给他们粮食。来年谷物成长顺利获得了大丰收。

刘裕死后,太宗想夺取洛阳。崔浩说:“陛下不因为刘裕突然发迹,接受他的使臣带来的贡品,刘裕也恭敬地侍奉陛下。现在刘裕不幸去世,我们趁人家遭遇丧事而攻打他们,即使得手了也是不好的。《春秋》上说:晋国的士丐率领军队攻打齐国,听说齐侯去世,就班师回国了。君子重视的是,不乘敌国丧乱的机会去进攻,认为恩德足以使孝子心服,道义足以使诸侯感动。现在我们应当派人前去吊唁祭奠,慰问他的那些可怜的儿女,对他们遭遇这样的不幸表示同情,这些都是展示我们的美德的事情啊。”太宗没有听从。

世祖即位以后,世祖身边的人都嫉妒崔浩正直,一起排挤诋毁他。真君十一年六月终于诛杀了崔浩。

当初,崔浩才二十岁的时候,太原郭逸把女儿嫁给了她。崔浩大器晚成,没有显示出他的才华和风采,所以当时的人并不了解他。可是郭逸的妻子王氏,常常对崔浩的才能感到惊奇,自以为找到了乘龙快婿。不久她的女儿不幸过世了,王氏深深地引为伤痛遗憾,又把她的小女儿嫁给他续弦。崔浩诋毁佛法,而他的妻子郭氏敬信喜好佛典,时不时在家诵读。有一次,崔浩听到后大怒,夺过来烧了,把灰倒在厕所里。等到崔浩被拘禁,把他关在木囚笼里,送到城南,让数十个卫士在他头上撒尿,叫喊声一片,路人都能听到。自古以来,宰相一级的官员被羞辱的情形,没有比得上崔浩的,世人都认为这是报应的证明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