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针法针方讲记》第三讲针方

 herngwu 2018-01-26
 3、岁土太过刺方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湿气”,即雨湿之气。意谓岁土太过之年,“湿气大来”,气候潮湿,雨水过多。“寒水”,指肾水之脏,土克水,必致肾水受邪,故肾病亦发生了。《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甚则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瘈,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支不举。变生得位,藏气伏,化气独治之,泉涌河衍,涸泽生鱼,风雨大至,土崩溃,鳞见于陆。病腹满,溏泄,肠鸣,反下甚。”“岁土太过”,即土运太过之年。此言六甲阳年太宫运,土胜水,水受克,水之子木来复之纪。凡是年干属于土运而且在天干排列顺序上是单数(即阳干)的年份,就是土运太过之年。六十年中属于岁土太过之年共六年,即:甲子、甲戊、甲申、甲午、甲辰、甲寅等六年。岁土太过之年,气候变化多雨水,以潮湿为其特点。从人体五脏病候来说,心脾病为特点。盖因土克水,土太过就可乘水伤肾而出现肾病,故云“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故尔“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瘈,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支不举”,“腹满,溏泄,肠鸣”诸候。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敦阜之纪”“其动濡积并稸”“其经足太阴阳明,其藏脾肾。”“敦阜之纪”,即土运太过之年。“其动濡积并稸”,意谓土运太过之年,湿气偏胜的反常物候现象。“足太阴阳明”,指足太阴脾经及足阳明胃经。“其藏脾肾”,指脾和肾。“其经足太阴阳明,其藏脾肾。”全句意谓土运太过之年人体疾病表现在经络方面主要是见于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因土旺克水,故在脏腑方面主要见于脾和肾。
宗《内经》“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之法,岁土太过之年之病,可刺足太阴脾经之荥穴大都,或输穴太白,足阳明胃经之荥穴内庭,输穴陷谷,均泻之;尚可刺足少阴肾之原穴,输穴太溪,以补之,今名“岁土太过刺方”,或名“敦阜之纪刺方”。
    4岁金太过刺方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清气”,即凉气,即气候干燥之阳明燥金之气。岁金太过之年,“清气大来”,若清气大来,金克木,燥气偏胜,必致木受邪,肝病就发生了。《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肃杀而甚,则体重,烦冤,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上应太白星。甚则喘咳逆气,肩背痛,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病,上应荧惑星。收气峻,生气下,草木敛,苍干凋陨,病反暴痛,胠胁不可反侧,咳逆甚而血溢。”“岁金太过”,指金运太过之年。乃言六庚年太商运,金胜木,木受克,木之子火来复之纪。凡值天干在五行属性上属金,而在十天干的排列顺序上又是单数,即阳干的,即为金运太过之年。六十年中岁金太过之年有庚午、庚辰、庚寅、庚子、庚戌、庚申等六年。“岁金太过”之年,由于气候较凉,春天应温不温,好像秋天气候一样这样就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从五行之间的关系来说,燥属金,春属木,“气有余则制己所胜”,因此,金气偏胜就必然要乘木,使木气受损。由于人体中的肝在五行中归属于木,“肝旺于春”,故春生之气受到影响,肝自然也要受到影响而发生疾病,故云“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故尔“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体重烦冤,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甚则喘咳逆气,肩背痛,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病”,或“病反暴痛,胠胁不可反侧,咳逆甚而血溢”诸候。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坚成之纪”“其动暴折疡疰”“其病喘喝胸凭仰息,”“其病咳”“其经手太阴、阳明,其藏肺肝。”“坚成之纪”即岁金太过之年。“暴折,筋受其伤。”“疡疰”,是指皮肤疾患。“其动暴折疡疰”,意谓金运太过之年,由于金气偏胜,气候过凉,人体之肺亦相应受病。肺主皮毛,肺病首先传肝,肝主筋,因此在临床上可以出现“其动暴折疡疰。”等疾病。“手太阴阳明”,即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其藏肺肝”即肺和肝。“其经手太阴阳明,其藏肺肝。”意谓金运太过之年,人体疾病主要表现于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由于金气偏胜,必来乘木,肺气有余,必然乘肝,因此金运太过之年除了临床上表现为肺和大肠经的症状以外,还可以出现肝经的症状。故其治,宗《内经》“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大法,可刺手太阴肺经之荥穴鱼际,或输穴太渊,手阳明大肠经之荥穴二间,或输穴三间,以泻之;取足厥阴肝经之原穴,输穴太冲行平补平泻之法,今名“岁金太过刺方,”或名“坚成之纪刺方”。
5岁水太过刺方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寒气”,即寒凉之水气。意谓岁水太过之年“寒气大来”,气候十分寒冷。水克火,必致心火受邪,故心病就发生了。《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寒气早至,上应辰星。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大雨至,埃雾朦郁,上应镇星。上临太阳,则雨冰雪霜不时降,湿气变物,病反腹满,肠鸣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岁水太过”,即水运太过之年,此乃言六丙阳年太羽运,水胜火,火受克,火之子土来复之纪。凡是值年天干在五行属性上属水,而在十天干的排列顺序上又是单数,即阳干的,均是水运太过之年。亦即“岁水太过”之年。六十年中“岁水太过”之年有丙寅、丙子、丙戌、丙申、丙午、丙辰等六年。“岁水太过”之年,气候较冷,应热不热;从自然界物候来说,会影响万物的正常生长,不能欣欣向荣。寒属水,热属火。水气偏胜,就必来乘火,使火气受损。由于人体中的心在五行归属中属于火,“心旺于夏”,夏长之气由于岁水太过而被抑,心属火,心自然也要受到影响而发生疾病,故谓“寒气流行,心火受邪”。故尔“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或见“病反腹满,肠鸣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诸候。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流衍之纪”“其动溧泄沃涌”“其经足少阴太阳,其藏肾、心。”“流衍之纪”,即水运太过之年。“足少阴太阳”,即足少阴肾经及足太阳膀胱经。“肾心”即肾和心。“其经足少阴太阳,其藏肾心。”全句意谓水运太过之年,由于冬令气候严寒,人体疾病在经络上主要表现为足少阴肾经及足太阳膀胱经;在脏腑上由于乘侮胜复的原因,除了肾病以外,还有心病病证。故其治,宗《内经》“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之法,可取足少阴肾经之荥穴然谷,或输穴太溪,足太阳膀胱经之荥穴足通谷,或输穴束骨,均以泻之;取手少阴心经之原穴,输穴神门以补之,今名“岁少太过刺方,”或名“流衍之纪刺方”。
    二、五运不及针方
五运不及,即运气衰而不足,则克气大行。岁运乙、丁、己、辛、癸五阴干即是。凡属不及之运,则约从大寒节后十三日交接,此即《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的“运不及,其后至”。五运不及之年,在《素问》之“五常政大论”和“气交变大论”两章中有详尽的论述。
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有“其不及何如”的命题。论述了六十年中属于岁运不及之年的自然气候变化以及物化现象的特点,人体受病的脏腑及其临床表现。根据有关论述,总结其规律是:凡属岁运不及之年,其在自然气候变化上和人体疾病变化上的规律为:本气不及则所不胜反悔,所胜来乘。这种分析方法,与前述的岁运太过之年一样,是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从而总结人体疾病的规律的。
1、岁木不及刺方
《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草木晚荣。肃希而甚,则刚木辟著,柔萎苍干,上应太白星。民病中清,胠胁痛,少腹痛,肠鸣溏泄。凉雨时至,上应太白星,其谷苍。上临阳明,生气失政,草木再荣,化气乃急,上应太白、镇星,其主苍早。复则炎暑流火,湿性燥,柔脆草木焦槁,下体再生,华实齐化,病寒热,疮疡,疿胗,痈痤。上应荧惑、太白,其谷白坚。白露早降,收杀气行,寒雨害物,虫食甘黄。脾土受邪,赤气后化,心气晚治,上胜肺金,白气乃屈,其谷不成,咳而鼽。”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委和之纪”“其动愞戾拘缓”“其发惊骇,其藏肝”“从金化也”“其病支废痈肿疮疡。”“岁木不及”,“委和之纪”,即木运不及之年,此乃言六丁阴年少角运,木不及,金胜木,木之子火来复之纪。凡是值年天干在五行属性上属木,而在十天干的顺序上又是属于偶数,即阴干的,均是木运不及之年。六十年甲子中岁木不及之年有丁卯,丁丑,丁亥,丁酉,丁未,丁巳等六年。“岁木不及”之年,气候较凉。春节应温不温,好像秋天一样,因而生物的萌芽和生长就会受到影响。从五行之间的关系来说,燥属金,温、生属木。应温不温就属于木气不及。木不及,金就要来乘之,使生气受损,草木生长缓慢。故谓“燥乃大行,生气失应,草木晚荣”。人遭受清冷之气的侵袭而致脏腑虚寒,“胠胁痛,少腹痛,肠呜溏泄”等症状,均是指金邪乘木,人体肝胃不和而出现疏泄失职的表现。“凉雨时至”,则是指天气偏凉。“民病中清,胠胁痛,少腹痛,肠呜、溏泄。凉雨时至。”全句意谓“岁木不及”之年。由于“燥乃大行”的原因,所以从自然气候来说偏于寒凉;从人体来说,由于肝气不及,疏泄失职,而出现肝胃不和的病候。故其治,取足厥阴肝经之经穴中封,以平补平泻法刺之;“脾土受邪”,系指“岁木不及”之年,肝气不及,疏泄失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故而这一年可发生脾病,湿病,故可取脾经原穴、输穴太白以补之;“岁木不及”之年,由于“燥乃大行”,可出现火气来复的物化反常现象和人体病变的情况。故云:“赤气后化”,可因火胜刑金而出现咳嗽、鼻衄等肺经疾病,故可刺手太阴肺经之荥穴鱼际,或输穴太渊以泻之。故诸法合用,今名“岁木不及刺方”或名“委和之纪刺方”。
    2、岁火不及刺方
《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火不及,寒乃大行,长政不用,物荣而下。凝惨而甚,则阳气不化,乃折荣美,上应辰星。民病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郁冒朦昧,心痛暴瘖,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屈不能伸,髋髀如别。上应荧惑、辰星,其谷丹。复则埃郁,大雨且至,黑气乃辱,病骛溏,腹满,食饮不下,寒中肠鸣泄注,腹痛,暴挛痿痹,足不任身。”《素问·五常政大论》云:“伏明之纪”“其动彰伏变易”“其发痛其脏心。”“岁火不及”,“伏明之纪”,指火运不及之年,此乃言六癸阴年少征运,火不及,水胜火,火之子土来复之纪。凡是年干属于火运而且在天干排列顺序上是偶数,即阴干的年份,就是火运不及之年。心癸酉年为例,年干是癸,戊癸化火,凡是逢癸之年都是火运。癸在十天干排列顺序上属于偶数,为阴干,阴干属不及,因此癸酉年从大运来说便是岁火不及之年。六十年中属于岁火不及之年,有癸酉、癸未、癸巳、癸卯、癸丑、癸亥等六年。“寒乃大行”,指“岁火不及”之年,在气候上偏于寒冷。“长”,指万物的生长。从自然气候来讲,夏属火;从生长化收藏来看,“长因夏”,夏主长。“长政不用”,意谓火不及,寒乃大行,则不能发挥其使万物正常生长的作用。盖因热属火,寒属水,“其不及,则已所不胜侮而乘之。”“火不及”,水就来乘,所以“岁火不及”之年,就必然是“寒乃大行,长政不用”之候。
“民病胸中大痛,胁支满,两胁痛,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郁冒朦昧,心痛暴瘖,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屈不能伸,髋髀如别。”此乃“岁火不及,寒乃大行”之年中,人体比较多见的病候。火不足则阴邪盛而心气伤。在五行归类上“火”与“心”属于一类,“寒”与“肾”属于一类。也就是说,在“岁火不及”的年份里,从人体发病脏腑来说,以心病和肾病比较多见;从症候性质来说,以寒证比较多见。故其治,可取足少阴肾经之荥穴然谷,或输穴太溪以泻之,心经不宜行补法,可取手少阴心经原穴,输穴神门,行平补平泻之法。今名“岁火不及刺方”,或名“伏明之纪”刺方。
3、岁土不及刺方
《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扬而甚,秀而不实,上应岁星。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盘骨繇复,肌肉瞤酸,善怒。藏气举事,蛰虫早附,咸病寒中。上应岁星镇星,其谷黅。复则收政严峻,名木苍凋。胸胁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卑监之纪,是谓减化”“其发濡滞,其藏脾”“其病留满痞塞”“其病飧泄,邪伤脾也。”“岁土不及”,“卑监之纪”,指土运不及之年,此乃言六己阴少宫运,土不及,木胜土,土之子金来复之纪。凡是年干属于土运而且在天干排列的顺序上是偶数,即阴干的年份就是土运不及之年。以己巳年为例。己巳年的年干是己,甲己化土,凡是逢己之年都是土运,己在十天干部的排列顺序上属于偶数,即阴干。阴干属于不及,因此己巳年从大运来说便是土运不及之年。六十年中属于土运不及之年有己巳、己卯、己丑、己亥、己酉、己未等六年。在“岁土不及” 的年份里,可以因为“风乃大行”而出现前述的一系列物候的反常现象,以及临床上的一系列脾虚肝乘的病候,而且还可以由于“己所胜,轻而侮之”的原因,而出现反克现象,即冬令来早,动物因早寒而过早地蛰伏过冬,人体也因为早寒易于受寒而病。
“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瞤酸,善怒。”此乃土不及而木乘之,皆脾弱肝强之病候。“飧泄”指消化不良性腹泻。“霍乱”,指上吐下泻之候,“筋骨繇复”句中之“繇”,同摇,指摇动;“复”,指反复。“筋骨繇复”,意谓肢体痉挛拘急抽动。“瞤”指瞤动。意谓肌肉颤动酸痛。以上病候均属脾弱湿困的临床表现。腹痛,筋骨繇复、肌肉瞤酸、善怒,均属于脾虚肝乘之症。而“病留满痞塞”,“飧泄”乃“邪伤脾”之故。所以在“岁土不及”之年里,由于“风乃大行,化气不令”的原因,人应之则会在临床上出现“脾虚肝乘”之证。故其治,可取足厥阴肝经之荥穴行间,或输穴太冲以泻之,取足太阴脾经原穴输穴太白以补之,今名“岁土不及刺方”,或名“卑监之纪刺方”。
4、岁金不及刺方
《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庶物以茂,燥烁以行,上应荧惑星。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收气乃后,上应太白星,其谷坚芒。复则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杀物,阴厥且格,阳反上行,头脑户痛,延及囟顶,发热。上应辰星、荧惑,丹谷不成。民病口疮,甚则心痛。《素问·五常政大论》云:“从革之纪,是谓折收”“其动铿禁瞀厥,其发咳喘,其藏肺”“其病嚏咳鼽衄”“邪伤肺也”。“岁金不及”,“从革之纪”,指金运不及之年,为六乙阴年少商金运不及,火胜金,金之子水来复之之纪。凡是年干属于金运而在天干排列顺序上是阴干偶数的年份,就是金运不及之年。以乙丑年为例。乙丑年的年干是乙,乙庚化金,凡是逢乙之年都是金运。乙在十天干的排列顺序上属于偶数,属于阴干,阴干为不及,因此乙丑年从大运上来说便是金运不及之年。六十年中属于金运不及之年共有乙丑、乙亥、乙酉、乙未、乙巳、乙卯等六年。大凡“岁金不及”之年,气候应凉不凉,也就是偏于温热。在温热气候中,生物容易生长,故云:“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用五行概念来说,岁金不及,火就要来乘之,故云:“炎火乃行”;夏属火,“长因夏”,故云“长气专胜”。“岁金不及”,木就要来侮之,故云“生气乃用”。
“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此乃金不及而受火邪,金之母土亦病之侯。盖因金不及则木寡于畏,木妄行则土受克,而生上述诸病。“肩背”,属心小肠部位。心与小肠在五行归类上属火。“瞀”,指头晕眼花,亦指心烦意乱,精神错乱;“瞀重”,即瞀证较重,盖因“诸热瞀瘈,皆属于火”,故“瞀重”属心病、火病。“鼽嚏”,即喷嚏。“血便”,即大便下血。“注下”,即急性腹泻。这些症状均属肺大肠的病症。而病“瞀厥”、“咳喘”、“嚏咳鼽衄”诸症,乃“邪伤肺之故”故而在“岁金不及”之年,由于“炎火乃行”,火来刑金的原因,因此在临床上不但可以出现肺心的病。故其治,可取手少阴心经之荥穴少府,或输穴神门以泻之,取手太阴肺经之原穴,输穴太渊以补之,今名“岁金不及刺方”,或名“从革之纪刺方”。
5、岁水不及
《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数至,上应镇星。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跗肿。藏气不政,肾气不衡,上应镇星、辰星,其谷秬。上临太阴,则大寒数举,蛰虫早藏,地积坚冰,阳光不治,民病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上应镇星、荧惑,其主黅谷。复则大风暴发,草偃木零,生长不鲜,面色时变,筋骨并辟,肉瞤瘛,目视䀮䀮,物疏璺,肌肉胗发,气并鬲中,痛于心腹。”《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涸流之纪,是谓反阳”“其用渗泄,其动坚止,其发燥槁,其藏肾”“其病痿厥坚下”“其病癃闭,邪伤肾也。”“岁水不及。”“涸流之纪”指水运不及之年,为六辛阴年少羽运,水不及,则土胜水,水之子木来复之之纪。凡是年干属于水运而在天干排列顺序上是偶数,即阴干的年份,就是水运不及之年。以辛未年为例。辛未年的年干是辛,丙辛化水,凡是逢辛之年都是水运,辛在十天干的排列顺序上属于偶数即阴干,阴干属于不及,因此辛未年从大运来说便是水运不及之年。六十年中属于水运不及之年有辛未、辛巳、辛卯、辛丑、辛亥、辛酉等六年。大凡,岁水不及之年,在天上应土星,由于气候应寒不寒,所以雨多雪少,生物生长变化很快。盖因寒属水,湿属土,岁水不及,土就要来乘之,故谓“岁水不及,湿乃大行”。
“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跗肿。”此乃土邪伤肾、乃脾之侯。腹满、身重、濡泄等证均属脾虚湿困之病。“寒疡流水”,指寒性疮疡渗出物多,这也属于脾湿的表现。“腰”、“股”、“腨”、“膝”等主要属于肾、膀胱经脉所过的部位。“烦冤”,指烦乱而委屈。“足痿清厥”,指足痿无力及脚冷。“跗肿”,指足肿。这些症状主要与肾膀胱病变有关。而“病痿厥坚下”、“癃闭”等证,乃“邪伤肾”之故。故而在“岁水不及”之年中,由于“湿乃大行”,因此在人体疾病上,易出现脾病、肾病、湿病等病候。其治,可刺足太阴脾经之荥穴大都,或输穴太白以泻之。取足少阴肾经之原穴,输穴太溪以补之,今名“岁水不及刺方”或名“涸流之纪刺方”。
三、五运郁发针方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五运六气,“郁极乃发,待时而作”的立题。并记云:“五常之气,太过不及,其发异也。”续云:“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病甚,徐者病持。”“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气的运行。若五运被郁到极度时,本身就会发生反克现象,如水克火,水气太甚,火气被郁到极度,本身可穿破水的约束而成火势燎原,此即文中所讲的“郁极乃发、待时而作。”这种现象叫着“郁发”,也叫着复气。是被郁的一方,即被克的一方本身起来报复。由此可知,“复”字又理解为恢复之义,即经过人体的自调系统又重新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这种自控调节功能,表述了《内经》对自然和人体认识的一个基本观点。五运之气的太过和不及,造成的“郁发”情况也因之而异,故文中有“五常之气,太过不及,其发异也”的表述。岁运太过之年,称为“太过者暴”;岁运不及之年,称为“不及者徐”。“暴”者猛烈病重,“徐”者缓慢缠绵。
鉴于此,五运之复,有土郁、金郁、水郁、木郁之发。而五郁的治疗原则,《六元正纪大论》有“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之论。
1、土郁之发刺方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土郁之发”,“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䐜,呕吐霍乱,饮发注下,胕肿身重。”“土郁之发。”此乃木胜制土,而土郁之待时而发之候。“土郁”,指土气被郁。“土郁之发”,指土气被郁至极而发作。从岁运来说,凡属木运太过之年或土运不及之年均可以由于木来乘土,风可胜湿的原因而出现土郁现象。郁发有两种情况,其一,木运太过之年,风气偏盛,可以出现土郁现象。土运不及之年,木气来乘,也可以出现风气偏盛发生土郁现象。其二,从岁气来说,在四之气上而客气为厥阴风木之气主时时,也可以因风气偏胜,太阴湿气被郁而出现土郁现象。土被郁到了极度,就可以由郁而发。
“民病心腹胀”,即胃脘部及少腹部胀满。“肠鸣”,指腹中漉漉有声。“数后”,指大便次数增多,亦即下利。“故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全句意谓土郁之际,人体脾胃运化作用亦相应失调,因而在临床上可以出现上述脾胃运化失调的临床病候。心痛胁䐜呕吐霍乱。此心为湿乘,肝为侮之侯。“心痛”,指心前区或上腹部疼痛。“胁䐜”,指胁肋胀满。“呕吐”,指恶心呕吐。“霍乱”,其临床特点是上吐下泻。全句意谓土郁之际,人体亦相应容易发生上述肝胜乘脾的各种病候。“饮发注下,胕肿身重。”此乃水饮内停而发大便暴泄之候,脾伤而肌肉病,皆土邪郁发之侯。“饮”,即水饮。“注下”,即泻痢。“胕肿”,即皮肤浮肿。“身重”,即全身痠重。水饮内停,皮肤浮肿,下痢,身黄,大都属于脾失运化或湿热内蕴的临床表现。全句意谓土郁之际,人体亦常相应出现上述脾湿的病候。其治,或土运不及之年,或木运太过之年,风气偏胜,木克土而致土郁之发,可刺足厥阴肝经之荥穴行间,或输穴太冲以泻之,取足太阴脾经之原穴太白,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足三里,或大小肠经之下合穴上、下巨虚虚以补之,今名“土郁之发刺方”。
2、金郁之发刺方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金郁之发”“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色恶。”“金郁之发。”乃火胜制金,而金郁待时而发之谓。“金郁”,指金气被郁。“金郁之发”,指金气被郁至极而发作。从岁运来说,凡属火运太过之年或金运不及之年,均可以由于火来乘金,热可胜凉的原因而出现金郁的现象。火运太过之年,火气偏胜,可以出现金郁现象。金运不及之年,火气来乘,也可以出现火气偏胜发生金郁现象。从岁气来说,在五之气上,而客气为少阴君火或少阳相火主时之时,也可以因火气偏胜而使阳明燥金之气被郁而出现金郁现象,金被郁到了极度也就可以由郁而发。
“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色恶。”此乃“金郁之发”而出现的病候。“咳”,即咳嗽。“逆”,即气逆。“咳逆”,即咳嗽气喘,属于肺部的疾病。此处意谓金郁之发时,人体的肺亦相应失调,因而可以在临床上出现上述肺气失宣的症状。“心胁”,即胸胁。“少腹”,即脐以下的小腹部。人体胸胁部及少腹部是肝经循行的部位,“心胁满引少腹”,即胸胁胀满,牵引少腹。其病机多由于金克木而所致肝气失调,气滞血瘀。意谓金郁之发时,人体肺气容易失调,由于肺肝关系,因此也容易由肺传肝而在临床上出现肝气失调的症状。“暴痛”,即发作性疼痛或疼痛突发。“不可反侧”,即不可转侧,亦即运动障碍,转侧不能。此处也是指金郁之发时,由于金克木,致人体肺肝失调,所以容易在临床上发生上述症状。对此,张介宾注云:“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金气胜而伤肝也。”“嗌”,指咽部,又称肺系。“嗌干”,即咽干。此处指金郁之发时,人体肺气相应失调,因此可以在临床上出现“嗌干”的症状。张介宾注云:“咳逆嗌干,肺病而燥也。”“尘”,即尘土。“面尘”即面尘如土色,意即面色晦暗。“色恶”,即颜色不好。意谓金郁之发时,人体肺气失调,由于肺主气,肺朝百脉,人体气血均上注于面,所以在金郁之发,燥气偏胜,人体肺气严重失调时,可以在面部出现“面尘”,“色恶”等征。其治,或火运太过之年,或金运不及之年,皆因火气偏胜,而使阳明燥金之气被郁,而成金郁之发,而见诸症,可刺手阳明大肠经之荥穴二间、输穴三间以泻之;取手太阴肺经荥穴鱼际,或输穴太渊而刺之,以宣发肺气;又因金克木,致肝气失调,而见“暴痛”,“心胁满”等候,予以取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太冲,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以补之,此乃“水足肝柔”“金水相滋”之治,故诸法,诸穴合用,今名“金郁之发刺方”。
3、水郁之发刺方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水郁之发”民病寒客心痛,腰脽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坚,腹满。
“水郁之发。”此乃土胜制水,而水郁待时而发之侯。“水郁”,指水气被郁。“水郁之发”,指水气被郁至极而发作。从岁运来说,凡属土运太过之年或水运不及之年,均可以由于土来乘水的原因而出现水郁现象。土运太过之年,湿气偏胜,可以出现水郁现象。水运不及之年,土气来乘,也可以出现湿气偏胜,发生水郁现象。从岁气来说,在终之气上,客气在泉之气为太阴湿土主时时,也可以因湿气偏胜而使太阳寒水之气被抑而出现水郁现象,水被郁到了极度,就可以由郁而发。
“民病寒客心痛。腰脽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坚,腹满。”此乃“水郁之发”阴胜寒水为病之病候,“心痛”,即胸中痛。“寒客心痛”,指水郁之发时,寒气偏胜,寒胜则可以引起人体气血流行不利而发生疼痛。诚如《素问·举痛论》中所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脽”同椎。“腰脽痛”,即腰椎痛。“大关节”,指肩肘膝髋等处的关节。全句意谓水郁之发时,气候寒冷,气血流行不利,因此可以在此时出现腰痛、大关节痛、屈伸不利等症状。“善”,即容易发生。“厥”,《伤寒论》谓“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者是也”。“逆”,即逆乱失常。“善厥逆”,意谓水郁之发时,由于气候突然寒冷,所以人体气血流行失常,因而可以在临床上出现各种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的病候。“痞”,即痞塞不通。“坚”,即坚硬。“腹满”,即腹部胀满。“痞坚腹满”,意谓水郁之发时,“阴气乃辟,阴气暴举”,所以在临床上可以出现脘腹部痞塞胀满等病候。其治或土运太过之年,或水运不及之年,均可因土来乘水,即土克水而造成太阳寒水之气被郁而出现水郁现象,故可取足太阳经膀胱之荥穴足通谷,或输穴束骨,手太阳小肠经之荥穴前谷、输穴后溪以泻之,若水运不及之年取足少阴肾经之荥穴然谷,或输穴太溪刺而补之,若土运太过之年,可取足太阴脾经荥穴大都,输穴太白以泻之,今名“水郁之发刺方”。
4、木郁之发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木郁之发。”此乃金胜制木,而木郁之,待时而发之候。“木郁”,即木气被郁。“木郁之发”,即木气被郁至极时而发作。从岁运来说,金气太过之年可以由于金气偏胜,金来乘木而产生木郁现象。木运不及之年,也可以由于木气不及,金气来乘而产生木郁现象,从岁气来讲,在初之气厥阴风木用事这一段时间中,如果客气是阳明燥金,也可以由于客胜主的原因而产生木郁现象。木郁至极就可以因郁而发,反侮其所不胜之气而表现出风气偏胜的气候及物候上的变化。
“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此乃木淫土虚或风淫本经自病之候。“胃脘当心而痛”,即上腹部疼痛。“上支两胁”,即两胁肋部疼痛。“鬲”,同“膈”。“咽”,即咽部。“鬲咽不通”,即咽部阻塞。“食饮不下”,即不能进食。盖因木郁之发时,人体肝气相应失调,因而可以在临床上出现上述肝病以及肝病及脾的症状。“眩转”,同旋转,即头晕止眩,自天旋地转,如坐舟车。“目不识人”,即视物不清。“善暴僵仆”,即发生晕厥,卒倒眩仆。这些症状属于肝病重症。意谓在木郁之发时,人之肝气失调,不但可以在临床上发生上述胃脘痛、胁肋痛等一般肝胜乘脾的症状,也可以发生肝病重症,即“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肝阳上亢之高血压危象。其治,金来乘木而产生木郁的病候,可取足厥阴肝经之荥穴行间,输穴太冲,行平补平泻之法;若木气不及之年,可刺足少阴肾经之原穴,输穴太溪以补之,此肝肾同源,虚补其母之刺;若金气太过之年,可取足太阴肺经之荥穴鱼际,输穴太渊以泻之。方名“木郁之发刺方”。
5、火郁之发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火郁之发”,“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面、首、四支䐜愤,胪胀,疡疿,呕逆,瘛疭,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懊,善暴死”。
“火郁之发。”此乃水胜制火,而火郁之待时而发之候。“火郁”,即火气被郁。“火郁之发”,即火气被郁至极而发之候。从岁运来说,水运太过之年可以由于水气偏胜,水来乘火而产生火郁现象,火运不及之年,也可以由于火运不及水气来乘而产生火郁现象。从岁气来说,在二之气少阴君火或三之气少阳相火用事这一段时间中,如果客气是太阳寒水,也可以由于客胜主的原因,致水克火而发生火郁现象,火郁至极就可以因郁而发,反侮其所不胜之气而表现出火气偏胜的气候及物候。于是在火郁之发时,在自然界气候、物候及人体病候上,发生反常变化。
“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面首四支,瞋愤臚胀,疡疿,呕逆,瘛疭,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其乃发也。”此乃“火郁之发”时的病候。“少气”,即气少、气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壮火之所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热伤气”。意谓人体在炎热的气候或高热的环境中,或在因病高热的情况下,都可以由于高热的消耗而使人发生气虚,从而表现气虚的症状和体征。“民病少气”,意即火郁之发时,气候炎热,人体容易出现气虚的证候。“疮疡痈肿”,即皮肤生疮。“瞋愤”,即胀满之意,意谓膨膨然若不能容。“胪”,指腹前肉。“胪胀”即腹胀。意谓火郁之发时,可以由于火热的原因而在临床上出现全身头面四肢、胸胁背腹等部位的胀满症状。“疡”,指疮疡。“疿”,“痱”的异体字。“痱”指痱子,亦即汗疹。意谓火郁之发时,天气炎热,人体容易出现皮肤生疮或痱子,或出现呕吐恶心等消化道症状。“瘈瘲”,即四肢拘急痉挛抽动,“节”,肢节。“动”,即抽动。意谓火郁之发时,由于气候炎热,人体亦易外感热邪,因热极生风而在临床上可出现痉挛拘急抽搐的病症。“注下”,即急性下痢。此处意谓火郁之发时可以出现痢疾。“温疟”为疟疾的一个类型。《素问·疟论》谓:“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温疟的临床特点主要是先热后寒或但热不寒。此处意谓火郁之发时,可以发生“目赤,心热”,“瞀闷懊”之侯。疟疾和温疾。“暴痛”,即突然疼痛。“腹中暴痛”,意谓火郁之发时,人体易感热邪而发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即出血。此处意谓火郁之发时,人体容易感受热邪致血热妄行而发生出血。“精液”,此处是人体津液、血液、及生殖之精的统称。气候炎热或体里热炽盛时,人体阴精的消耗相应增加,因而阴精的储藏也相应减少。此处意谓火郁之发时,气候炎热,人体易感受热邪而发生热病,因此精液耗损不足,故原文谓“精液乃少”。因水来乘火而生火郁之候,故其治可取手少阴心经之荥穴少府,或输穴神门以泻之;若水运太过之年,可取足少阴肾经之荥穴然谷,或输穴太溪,足太阳膀胱经之荥穴足通谷以泻之;若火运不及之年,可取手少阴之荥穴少府,行平补平泻刺法。今名“火郁之发刺方”。
四、六气司天针方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帝曰:天地之数,终始奈何?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数之始。起于上而终于下。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岁纪毕矣。故曰:位明气月可知乎,所谓气也。”此段经文表述了司天在泉之数,开始于司天,终止于在泉。上半年是天气所主,下半年是地气所主,天地之气和交之处是气交所主,一年中的气化规律尽在其中了。今就司天在泉之气的异常气候,就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的生理活动,而引起疾病的发生。而其治,则各有其相应的刺法。
    1、厥阴司天刺方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而土且隆。黄起,水乃眚,土用革。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火纵其暴,地乃暑,大热消烁,赤沃下,蛰虫数见,流水不冰,其发机速。”“厥阴司天”,指年支属巳亥之年,均属厥阴风木司天之年。六十年中属于厥阴风木司天之年者有丁亥、丁巳、癸巳、癸亥、己巳、己亥、乙巳、乙亥、辛巳、辛亥等十年。“风气下临”,指厥阴风木司天之年,风气偏胜之候。“脾气上从”,指厥阴司天之年。风属木,脾属土,盖因木克土,故风气偏胜,脾受风侵发生疾病。“黄”,指土之色。“黄起水乃眚”,意谓在土郁之发时,土气偏胜时,从而导致雨水很多,湿热偏胜,气候应寒不寒之候。“土用”,指土的作用。“土用革”,指土的作用有所变易。“体重”,指身体沉重。“肌肉萎”,指肌肉萎缩。“食减”,指饮食减少。“食减口爽”意谓食欲减退,口中不和,“土用革,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全句意谓厥阴司天之年,由于风气偏胜,人体肝气也就相应偏胜,肝胜则乘脾,因此可以出现上述脾阳失常的各种病候。综上所述,该节所论,表述了厥阴司天的年份,风木之气下临于地,人身脾脏之气上从天气,土气兴起而隆盛,湿土之气起而用事,于是水气必受损,土从木化为受其克制,其功用亦为之变易,人们发病为身体重,肌肉枯萎,饮食减少,口败无味。风气行于宇宙之间,云气与万物为之动摇,在人体之病变为目眩、耳鸣。厥阴司天则少阳相火在泉,风火相搧,故火气横行,地气便为暑热,在人体则见大热而消烁津液,血水下流。因气候温热,故蛰虫不藏而常见,流水不能成冰,其病机变化快速急暴。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蛰虫不去,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病本于脾。”“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此乃言巳亥岁半以上,风化于天之纪。“厥阴司天”,即厥阴风木司天之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此乃肝邪乘脾犯胃之病候。“胃脘当心而痛”,即胃脘痛。“上支两胁”,即牵及胸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即不能进食,食入即吐。“舌本强”,即舌根强硬,吞咽不能。“冷泄”,即泻出物澄澈清冷。“溏泄”,即大便稀溏。“瘕”,即癥瘕,指腹中或胁肋下有肿物。“水闭”,即癃闭,亦即小便点滴不通。这些症状均属脾的病候。全句意谓厥阴司天之年,由于风气偏胜,所以人体肝气也相应偏胜,肝旺必然乘脾犯胃。
综上所述,厥阴风木司天之纪,乃风气偏胜,形成肝邪乘脾犯胃之病候。“风淫所胜”,当泻之,可刺足厥阴肝经之荥穴行间;因风气偏胜而乘脾犯胃,故有取脾经之原穴、输穴太白以补之;取足阳明胃经之经穴解溪,下合穴足三里,以平补平泻法刺之,此“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合治内府”之谓。故诸穴共施,今名“厥阴司天刺方”。
2、少阴司天刺方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喘,呕、寒热、嚏、鼽衄、鼻窒、大暑流行,甚则疮疡燔灼,金烁石流。地乃燥清,凄沧数至,胁痛、善太息,肃杀行,草木变。”“少阴司天”,即年支属子午之年,均属少阴君火司天之年。六十年中属于少阴君火司天之年者有壬子、壬午、戊子、戊午、甲子、甲午、庚子、庚午、丙子、丙午等十年。“热气下临”,指少阴君火司天之年,气候偏热。“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喘呕、寒热、嚏鼽、衄、鼻窒、大暑流行,甚则疮疡燔灼,金烁石流。”此乃“少阴司天,热气下临。”所彰显的物候和病候。内容与少阳司天有关内容基本一致。综上所述,此段经文,表述了少阴君火司天的年份,火热之气下临于地,人身肺脏之气上从天气,燥金之气起而用事,则草木必然受损,人们发病为气喘,呕吐,寒热,喷嚏,鼻涕,衄血,鼻塞不通,暑热流行,甚至病发疮疡,高热,暑热如火焰,有熔化金石之状;少阴司天则阳明燥气在泉,故地气干燥而清净,寒凉之气常至,在病变为胁痛,好叹息,肃杀之气行令,草木发生变化。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大雨且至。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右胠满,皮肤痛,寒热咳喘,唾血血泄,鼽衄嚏呕,溺色变,甚则疮疡胕肿,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心痛肺䐜腹大满,膨膨而喘咳。病本于肺。”“少阴司天”,即凡是年支上属子午之年,均属少阴司天之年。“热淫所胜”,即火气偏胜,气候偏热。“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意谓六十年中,属少阴司天之年,热气偏胜,尤其是上半年气候比较炎热,气温偏高。“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右胠满,皮肤痛,寒热咳喘,唾血泄血,鼽衄嚏呕,溺色变,甚则疮疡胕肿,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心痛肺瞋,腹大满,膨膨而喘咳。”此乃“少阴司天,热淫所胜”之年的病候。“胸中”,即膈以上为心肺所居之地。“烦热”即烦乱不安。“胸中烦热”意即心肺有热,烦乱不安。“嗌干”,即咽干。“胠”,指胸胁部位。“右胠痛”,即右侧胁肋部位胀满。“皮肤痛”,即皮肤疼痛。“寒热咳喘”,即发热恶寒,咳嗽气喘。“唾血”,即痰中带血,与肺有关。盖因“少阴司天,热淫所胜”,又因火克金,致心火刑金,故出现上述肺病症状。“血泄”即便血,与大肠有关。“鼽衄”,即鼻出血,与肺有关。“嚏呕”,即喷嚏干呕、与肺有关。“溺色变”,即小便发黄,与小肠有关。“疮疡胕肿”,即皮肤生疮,浮肿,与心肺有关。“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意谓手太阴、手阳明、手少阴、手太阳经脉的循行于肩背臂臑缺盆部位发生病痛。“心痛”,指心前区疼痛或胸痛,与心肺有关。“肺瞋”,即胸部闷满。“腹大满”,即腹部胀满。“膨膨”,形容胸腹胀满之辞。“喘咳”,即气喘、咳嗽,与肺有关。综上所述,从定位上来说,主要在心肺;从定性来说,主要是火热。全段文字意谓少阴司天之年,由于气候炎热,热可以伤心,因此人体出现心热病症居多。由于心病必然传肺,火胜必然刑金,因此常常同时出现肺热病症。这也就是说,少阴君火司天之年,人体疾病以心肺热证为主。“病本于肺。”“病”指上述的各种病候。“病本于肺”,意谓上述各种病候多属肺病。此处只谈“病本于肺”,而不提“心”,因为“少阴司天,热淫所胜”,心病是必然的。心病必然传肺,火胜必然刑金,故云“病本于肺”。
综上所述,少阴司天之纪,“热气下临,肺气上从”,而见于肺经病变。故其治当刺手少阴心经之荥穴少府、输穴神门以泻之;火胜刑金故云“病本于肺”,而有手太阴肺经经穴经渠,行平补平泻之法,此乃“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之谓;取足少阴肾经之荥穴然谷,输穴太溪,乃“金水相滋”之治。尚有“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之候,多为手太阴,手阳明,手少阴,手太阳经循行部位,一可师“以痛为输”法扬刺之,还可刺各经之原穴,以激发经脉之气畅通,阴阳调,营卫和,气血充,而愈病。诸穴合用,今名“少阴司天刺方”。
3、太阴司天刺方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黑起水变,火乃眚,埃冒云雨,胸中不利,阴萎,气大衰,而不起不用,当其时,反腰脽痛,动转不便也,厥逆。地乃藏阴,大寒且至,蛰虫早附,心下痞痛,地裂冰坚,少腹痛,时害于食,乘金则止,水增,味乃咸,行水减也。”“太阴司天”,指在年支上逢丑、逢未之年,均属太阴湿土司天之年。六十年中属于太阴湿土司天之年者有丁丑、丁未、癸丑、癸未、己丑、己未、乙丑、乙未、辛丑、辛未等十年。“湿气下临”,指太阴湿土司天之年,湿气偏胜,气候潮湿,雨水过多。“肾气上从”,指太阴司天之年,湿气偏胜。肾会因受湿邪的影响而容易发生疾病。综上所述,此段经文表述了太阴司天之年,湿气下临于地,人身肾脏之气上从天气,寒水之气起而用事,火气必然受损,人体发病为胸中不爽,阴痿,阳气大衰,不能振奋而失去作用,当土旺之时则感腰臀部疼痛,转动不便,或厥逆;太阴司天则太阳寒水在泉,故地气阴凝闭藏,大寒便至,蛰虫很早就伏藏,人体则会出现心下痞塞而痛的病候,若寒气太过则土地冻裂,冰冻坚硬,则病发小腹痛,常常妨害饮食,水气上乘肺金,造成肺失肃降,治节不行而发身体浮肿,小便减少等病候。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胕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太阴司天”,即年支上属丑未之年,均属太阴司天之年。“湿淫所胜”,即湿气偏胜,雨水偏多。“太阴司天,湿淫所胜。”此句意谓六十年中,属太阴湿土司天之年,湿气偏胜,尤其是上半年气候偏湿,雨水偏多。“胕肿,胃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此乃“太阴司天,湿淫所胜”气候对人体所造成的病候。“胕”,指足背。“胕肿”,即足背肿。“骨痛”,即骨节痛。“阴痹”,病名。“按之不得”,指骨痛无定处。“时眩”,指阵发性眩晕。“阴气不用”,指阴精之气不能濡养全身。“心如悬”,指心中烦乱不实如虚悬胸中。因为脾主运化,主行津液,脾病则不能为胃以行津液,津液不足则可以出现“阴气不用”、“咳唾有血”、“心如悬”,等病候。脾病及胃则可以出现“饥不欲食”等病候。因为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脊骨头项为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部位。故“腰脊头项痛时眩”,“按之不得”等,应属于肾的病候。《灵枢·五邪》尝有“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之论,与本段所论基本相同。盖因太阴司天之年,“湿淫所胜”,脾病是必然的。脾病必然及肾,土胜必然乘水,故曰“病本于肾”。
综上所述,太阴司天之纪“湿气下临,肾气上冲”,而见肾经的病变,故其治当刺足太阴脾经之荥穴大都,输穴太白以泻之,“病本在肾”,故有足少阴肾经经穴复溜,行平补平泻之法,此乃“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之谓;“腰脽痛,转动不便”,“腰脊头项痛”,多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之处,其治可取该经之原穴京骨,经穴昆仑以补之,或师“以痛为输”法而扬刺之。诸穴合用,今名“太阴司天刺方”。
4、少阳司天刺方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火见燔焫,革金且耗,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口疡,寒热胕肿。风行于地,尘沙飞扬,心痛,胃脘痛,厥逆,鬲不通,其主暴速。”“少阳司天”,指年支上属寅申之年,均属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六十年中属于少阳司天之年者壬寅、壬申、戊寅、戊申、甲寅、甲申、庚寅、庚申、丙寅、丙申等十年。“火气下临”,指气候偏热。“少阳司天,火气下临。”全句意谓少阳相火司天之年,这一年气候偏热。“上从”,指受司天之气的影响。“肺气上从”,盖因少阳司天之年,火克金,热邪灼,气候偏热,人体的肺因受炎热影响而容易发生疾病。综上所述,此段经文表述了少阳相火司天的年份,火气下临于地,人身肺脏之气上从天气,燥金之气起而用事,地上的草木受灾,火热如烧灼,金气为之变革,且被消耗,火气太过故暑热流行,人们发生的病变如咳嗽、喷嚏、鼻涕、衄血、鼻塞不利,口疮、寒热、浮肿;少阳司天则厥阴再在泉,故风气流行于地,沙尘飞扬,发生的病变为心痛,胃脘痛,厥逆,胸膈不通,其变化急暴快速。
对少阳司天之纪,《素问·至真要大论》尚有“少阳司天,其化以火”之论。意谓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凡是年支属寅、属申之年,都属于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其化以火”,即这一年的物化现象主要以火气偏胜有关。该篇又云:“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热上皮肤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胕肿,腹满仰息,泄注赤白,疮疡,咳唾血,烦心胸中热,甚则鼽衄,病本于肺。”
“少阳司天”,即年支上逢寅申之年,均属少阳司天之年。“火淫所胜”,即火热之气偏胜。“少阳司天,火淫所胜。”意谓六十年中,属少阳相火司天之年,火热之气偏胜,尤其是上半年气候炎热。
“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热上皮肤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而胕肿,腹满仰息,泄注赤白,疮疡,咳唾血,烦心胸中热,甚则鼽衄。”此乃“少阳司天,火淫所胜”之年的病候。“疟”,即疟疾。“热上皮肤痛”,即皮肤因火热而疼痛。因少阳经在手属三焦经,在足属胆经,因“少阳司天,火淫所胜”,致胆火溢于肌肤而皮肤黄赤;热蕴三焦,气化失司,故“传而为水”,“身面浮肿”。“腹满”,即腹部胀满,此处是指腹中有水。“仰息”,即仰头呼吸,不能平卧。此处是指呼吸困难。“泄注赤白”,指痢疾。“疮疡”,即皮肤生疮溃疡。“咳唾血”,即咳血唾血。“烦心”,即心中烦乱。“胸中热”,即胸中烦热。“鼽衄”,即鼻出血。上述症状,均由三焦蕴热造成,脾肺肾三脏气化失司所致。“病”指上述各种病候。“病本于肺”意即上述各种病候多因火热刑金伤肺所致。
综上所述,少阳司天之纪,“火气下临,肺气上冲”,少阳经在手为三焦经,在足为胆经,故有刺足少阳胆经荥穴侠溪,输穴足临泣,手少阳三焦经之荥穴液门、输穴中渚以泻之;“病本于肺”,故取手太阴肺经之经穴经渠,行平补平泻之法,此乃“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之谓。诸穴合用,今名“少阳司天刺方”。
5、阳明司天刺方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苍起木用而立,土乃眚,凄沧数至,木伐草萎,胁痛目赤,掉振鼓栗,筋萎不能久立。暴热至,土乃暑。阳气郁发,小便变,寒热如疟,甚则心痛。火行于槁,流水不冰,蛰虫乃见。”“阳明司天”,指在年支上属酉之年,均属阳明燥金司天之年。六十年中属于阳明燥金司天之年者有丁卯、丁酉、癸卯、癸酉、己卯、己酉、乙卯、乙酉、辛卯、辛酉等十年。“燥气”,此处是指凉气。“燥气下临”,指阳明燥金司天之年,气候偏凉、偏燥。故谓 “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指阳明司天之年,气候偏于苍凉。因金克木,人体的肝因为受燥金寒凉之气的影响而发生疾病。此段经文表述了阳明司天的年份,燥气下临于地,人身肝脏之气上从天气,风木之气起而用事,故脾土必受灾害,凄沧清冷之气常见,草木被克伐而枯萎,所以发病为胁痛,目赤,眩晕,摇动。战栗,筋萎不能久立;阳明司天则少阴君火在泉,故暴热至,地气变为暑热蒸腾,在人则阳气郁于内而发病,小便不正常,寒热往来如疟,甚至发生心痛。
对阳明司天之纪,《素问·至真要大论》尚有“阳明司天,其化以燥”之论。意谓年支上属卯酉之年都属于阳明燥金司天之年。“气化以燥”,即这一年的物化现象主要与燥气偏胜有关。该篇又云:“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乃木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大凉革候,名木敛生,菀于下,草焦上首,蛰虫来见。民病左胠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咳,腹中鸣,注泄鹜溏,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丈夫㿗疝,妇人少腹痛,目昧眦疡,疡痤痈,病本于肝”。
“阳明司天”,即年支上属卯酉之年,均属阳胆司天之年。“燥淫所胜”,即燥气偏胜,气候偏凉。意谓六十年中,属阳明燥金司天之年,燥气偏胜,尤其是上半年气候偏燥,雨水减少,气温偏低。
“筋骨内变”,“民病左胠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泻鹜溏。”此乃“阳明司天,燥淫所胜”之纪的病候。“筋骨内变”,指人体的筋和骨发生病变。“左胠胁痛”,指左胁肋疼痛。“寒清于中”,指上述这些病候在性质上属于虚寒。“感”,即外感清凉之气。“疟”,指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之病。“感而疟”,即人体因外感清凉而出现发热恶寒等症状。“大凉”,指气候清凉。“革候”,指改变了气候。“大凉革候”,即由于气候反常,应温不温,使季节与气候、物候不相适应。“腹中鸣”,即腹鸣,肠鸣有声。“注泻”,指腹泻。“鹜溏”指大便不成形。皆因“阳明司天,燥淫所胜”之由。金胜克木,致肝气郁结或肝寒犯脾犯胃,而致上述病候。
综上所述,“阳明司天,燥气下临”,故取手阳明大肠经之荥穴二间,输穴三间,下合穴上巨虚,足阳明胃之荥穴内庭,输穴陷谷,下合穴足三里,以泻之;金胜克木,故谓“肝气上冲”,故取足厥阴肝经之经穴中封,行平补平泻之法,此乃“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之谓;肝气郁结犯胃,或肝寒犯脾,故有取脾经之原穴太白,胃经之原穴冲阳,以补之,故诸穴合用,今名“阳明司天刺方”。
6、太阳司天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而火且明。丹起,金乃眚,寒清时举,胜则水冰,火气高明,心热烦,嗌干、善渴、鼽嚏、喜悲数欠,热气妄行,寒乃复,霜不时降,善忘,甚则心痛。土乃润,水丰衍,寒客至,沉阴化,湿气变物,水饮内稸,中满不食,皮?肉苛,筋脉不利,甚则胕肿,身后痈。”“太阳司天”,指在年支上属辰戌之年,均属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六十年中属于太阳寒水司天之年者有壬辰,壬戌,戊辰,戊戌,甲辰,甲戌,庚辰,庚戌,丙辰,丙戌等十年。“寒气下临”,指太阳寒水司天之年,气候偏冷。故曰“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指太阳司天之年,气候寒冷,人体的心因受寒冷的影响而容易发生疾病。此段经文表述了太阳司天的年份,寒水下气下临于地,人身心脏之气上从天气,火气照耀显明,火热之气起而用事,则肺金必然受伤,寒冷之气非时而出现,寒气太过则水结成冰,因火气被迫而应从天气,故发病为心热烦闷,咽喉干,常口渴,鼻涕,喷嚏,易于悲哀,时常呵欠。热气妄行于上,故寒气来报复于下,则寒霜不时下降,寒复则神气伤,发病为善忘,甚至心痛。太阳司天则太阴湿土在泉,土能制水,故土气滋润,水流丰盛,太阳司天则寒水之客气加临于三之气,太阴在泉则湿土之气下加临于终之气,水湿相合而从阴化,万物因寒湿而发生变化,应在人身的病则为水饮内蓄,腹中胀满,不能饮食,皮肤麻痹,肌肉不仁筋脉不利,甚至浮肿,背部生痈。
对太阳司天之纪,《素问·至真要大论》尚有“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之论。意谓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凡是年支属辰、属戌之年,都属于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其化以寒”,即这一年的物化现象主要与寒气偏胜有关。该篇又云:“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运火炎烈,雨暴乃雹。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胸腹满、手热肘挛,腋肿、心澹澹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炲,渴而欲饮,病本于心。”“寒淫所胜”即寒气偏胜,气候寒冷。“太阳司天,寒淫所胜”意谓即六十年中,属于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寒气偏胜,尤其是上半年气候偏冷。“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此乃“太阳司天,寒淫所胜”,而致的病候,“痈疡”,即皮肤疮疡。“厥心痛”,即心胸痛同时合并肢冷汗出,盖因“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必致心阳虚衰而致“厥心痛”。盖因“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而“痈疡”者,必为寒疡也。“呕血”,“血泄”,“鼽衄”,即各种出血性疾病。“善悲”即喜悲哀,欲哭泣。“时眩仆”,即突然晕厥,亦即中风一类疾病。这些病候,从定位上来看多属心病,因为心主神明,心主血。这些病候,或属血行失常而致之血瘀生热,或血不归经,或属神明之乱,从定性上来看,则又多属虚证。
综上所述“太阳司天,寒气下”,“寒淫所胜”。故当取足太阳膀胱经之荥穴足通谷,输穴束骨,以泻之,水克火,故谓“心气上从”,可取手少阴心经之经穴灵道,行平补平泻之法,此乃“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之法。又因“寒客至,沉阴化,湿气变物”,而见“水饮内稸,中满不食”诸候,故可取脾经之原穴太白,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足三里,以补之。诸穴共施,今名“太阳司天刺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