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在宋朝政坛是如何被评价的?

 快乐老年435 2018-01-26

苏轼才高八斗,初入仕途即惊为天人,深得欧阳修、司马光等人极力推崇,受人大恩。

在此时的北宋政坛上,重视科举、重视文学,名气大的苏轼应该是前途一片光明。但事与愿违。

讲义气不看形势

王安石变法后,欧阳修、司马光与王安石针锋相对,深受大恩的苏轼义不容辞的站在了保守派一边,利用自己主考科举殿试的机会,出了一道考题:

晋武帝平吴,以独断而克;符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伯,燕哙专任子之而灭。事同而功异,何也?

意思是:专断独行到底好不好?

要知道,王安石为了变法,就是要皇帝赵顼独断一些,否则干嘛罢免那么多反对者?

所以见了这考题,王安石就很不高兴了。一名叫叶祖洽的考生写道:

祖宗多因循苟简之政,陛下即位,革而新之。

这好,算是为皇帝和王安石挽回了面子,所以赵顼、吕惠卿等人都要录叶祖洽为第一。

苏轼却认为,叶祖洽根本不够录取资格,他说,陛下取士,是要求朴直之人,像这种阿谀奉承的占据高位,臣实在感到悲哀、不胜愤懑!

王安石感到事态严重,这几百名进士是今后帝国的中坚,考题出成这样,无疑是给他们洗脑,将来还怎么指望他们去推行帝国新法?所以他说,苏轼确实才高,但所学不正,陛下何不罢黜他?正如驯服恶马,总得让它饿上几顿、再抽上几鞭子,直至服服帖帖才能使用!

结果苏轼被弹劾在丧期贩卖私盐等违禁品,事情沸沸扬扬闹了一段时间。虽然无疾而终,但苏轼已经无心在朝,终于调任杭州通判。

嘴巴过多得罪人

王安石变法中,打算用前秀州军事判官李定为知谏院。李定是王安石的学生,素来交好,而且极为赞同青苗法,就此被密荐给皇帝。

但李定的任命被曾公亮等驳回、被知制诰封还,而且李定还被人攻击,说他在生母去世时并未报告并解官服丧。闹得灰头土脸。

李定自己也觉得冤。因为他母亲仇氏婚姻关系较乱,先是头婚生了个儿子,之后嫁到李家生了李定,再后来又改嫁了出去。李定对生母毫无印象,只是听邻居说是母亲去世了,他跑回去问父亲。

李父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告诉他,死的不是生母(前朝皇帝赵祯不也搞不清楚生母是谁吗?)。心怀疑虑的李定,最后以侍养老父为名回家呆了3年。

但别人就说这不行,你就是欺瞒,就是不孝,是坏人伦、逆天理!这种人能信吗?

这事到底怎么闹出来的,李定的家事别人怎么知道得如此明白,难以查清。

但是我们可以推断一下:李定生母仇氏第一段婚姻生的儿子后来出家,法号佛印;而苏轼结交的好友中,比较有名的就是佛印和尚。

而且在攻击李定的过程中,像苏轼这些都是能说会道的,三两下就把李定的事情搞得格外复杂,而且宣扬天下。

可怜的李定还未上任就被人攻击,来京年多都没有实际差遣,还顶着个不孝的骂名。

数年以后,时来运转的李定终于东山再起,担任了御史中丞。在劫难逃的苏轼就闹出个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这差点要了苏轼的命。

政治,到底险不险恶?苏轼得罪的人可不止李定一个!

讲利弊不论感情

到了司马光复出,一刀切废除王安石新法时,原本知恩图报的苏轼提出不同意见了。

经过多年地方的历练和新法的推行,他觉得,新法虽然有些问题,但并非一无是处,有些还是值得保留的。

结果司马光很恼火,保守派怎么能分裂?而且怎么能让你苏轼分裂?

当然,司马光活得不长,很快就去世了。

而保守派很快就分成三党,开始了党争,苏轼正为其中一党首领。可党争的内容与王安石时期完全不同。

王安石好歹是国家大政方针的辩论、争斗,而这三党似乎就是耍嘴皮子,闹到最后,苏轼又没落下好。

最后,在党争的来回拉锯中苏轼不断被放逐。

小结

苏轼的文学成就自不必说,但说起政治作为,别说他拍马都赶不上王安石,就是比起同为“唐宋八大家”的弟弟苏辙,他都差的太远。

话又说回来,正是这种政治上的颠沛流离和他敏感、奔放的性格,才能造就文学史上的奇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