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范囲是上世纪初至八十年代。主要是百姓所用取暖、烧水、做饭之炉。有些是我亲历的,在四十年代以后;有些是听母亲(1900-1985)讲的。愰惚间都成历史了,一些火炉,后来者或许未听过,未见过,所以尽量找些图片配文,直观些。
柴灶
柴灶历史甚久,只说上世纪初至五十年代初。北京郊区用柴灶(现在仍有用的)大家都知,其实城内也用,区别在于:农郊灶台在室内(兼有暖土炕作用),城内之灶多在院中,且未必天天用,因为同时还有其它火炉。婚丧喜庆时,也盘临时灶,大多烧煤,使火力猛,利于烹饪。我小时家里院中还有柴灶,记得只是想吃贴饼子时才用它。
柴灶砖砌成,上有大铁锅一口,下留灶口,添柴出灰用,灶后有出烟孔,孔上砖砌成烟筒。郊区灶的烟道要通过土炕,以加温土炕,天寒时极有效果。
地炉
一般京郊才有。是在砖砌的土炕前,挖一方形坑,四周砌砖,以一简易炉放入坑内,炉面与地面平,炉上可烧水。这种炉主要是冬季取喛用,余温亦可导入土炕。
地炉自古就有,各地、不同时期都有不同,如今有地方把地炉与烧烤结合,用以招客。
有些地方地炉如地下灶,在下烧柴,烟道四出,可暖数屋、数炕。这些均非京式。
火盆
火盆,又称脚炉。形似盆,有双把手(便于提起移动),下有三支腿,炉上可有镂空罩,亦可无罩。金属制成,百姓所用多为铸铁,官、富之家用铜,甚至景泰兰制成。盆中燃以木炭,纯为取暖用。清未至二、三十年代还有使用的。
根据文物史料,火盆也早就有。
花盆炉子
一:陶泥制,形似花盆而名之。二:铸铁炉。苐一种本是南方常用之泥炉,晚清、民初时北京也多有人使用,小巧便利,用炭生火,可取喛烹茶。我母亲用过,有我时(四十年代)已不见人用。苐二种铸铁的,实是觧放后(约五十年代晚期)才有的,矮小,配以烟筒,可以烧煤球、硬煤,烧水、做饭、取暖都可以,炉肚中间有一圈箆子,可以烤食物。之所以也称花盆炉,大概是因其上下两部分象是两个对扣的花盆。
白泥炉子
泥制花盆炉子是被白泥炉子取代的,白泥炉子,按京人说话习惯,省称为白炉子。白泥炉本产于江西南丰,大约一、二十年代北京开始使用,后来丰台一代有人仿制,与南丰炉不相上下,但便宜,百姓多用京产。
文献说法不一,不去管它,只说我听到和看到的。
煤球炉子
又叫铁皮炉子。铁皮制,上方盘,炉肚园柱形,下有四腿。炉肚内有钢瓦粒与青灰、黄土和成泥摚之,以耐烧。三、四十年代百姓用之,一直用到文革后。当然,其时几种炉间杂,不能划得太淸。
生火时,须用拔火罐出烟,这小烟筒是铁皮制成,后多铸铁的。
洋炉子
晚清时由西洋传入,铸铁而成,炉高大,造型繁复。初始洋人自用,后官家、商贾、涉洋医院等単位都用。再后,国人仿制,简化一些,仍高大。觧放后多用于办公室、礼堂等处,我上小学时,教室的前边就是两个这样的大洋炉子。
两用炉
即煤球、蜂窩煤都可以用。形状基本似铸铁花盆炉,只炉肚为上小下大园柱形,肚内变化为齿状园筒瓦,适于放蜂窩煤,放煤球也可,但火力不及花盆炉,花盆炉肚内大,出火口小,两用炉肚内上下一样,不给力。
在北京,这是末代煤炉了,家中尚存一只,当个念想。
其它
炉子是简单的生活用具,沒有什么样式约朿,只要能生起火来就行。卖烤白薯的炉子是大油桶做的,装修工用到炉子时,只一个小铁桶就行,小木匠熬胶,两块砖就能当炉子。过去有一种巴掌大的铸铁或铸铝的小炉子,炉肚中只能放一个煤球,可以温酒用,也是吸食雅片膏加热用的,早已被淘汰。
现在用燃气、电能、暖气,自然方便、快捷、干净许多,但也会感觉少了奌什么。下面记一事,自巳亲历,愰如昨日:
一九六五年冬,某日大雪纷飞,午后几位同好同聚寒舍,四男一女,都在学习绘画,齐聚无非谈画聊书,说些听来的趣闻,道些看来的逸事。所有这些,都是囲在炉边,边饮茶边嗑瓜子,嘻嘻哈哈中进行的,那炉上铁壶中的沸水,始终响着,壶嘴上的热气,始终冒着。这么简单的场景,直持续刭天黑,走出灯光、火光的屋子,仍见一天鹅毛大雪。如此平常的生活,本无甚可记,但忘不了,为什么?因为如今此情此景不可再现,其中韵味可思不可再,那火炉、那雪、那人、那沸水之壶,都成永远。
抄旧作俚曲四句:
天大雪,小聚,刘君后到,进门夾风带雪,众笑。
四座囲炉对晚晖
有人载帽偕寒归
一时雪花隨风入
疑是春深海棠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