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小儿辩日》孔子为何答不上来?答案其实就在眼睛里

 hongzhuanyidui 2018-01-27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这则古文的意思是: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你们觉得两个孩子说的有科学道理吗?

事实上,一天之内,地球在自传,相对于太阳的距离变化是很小的,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日地距离曾以地球—太阳的平均距离定义,现已改为其绝对距离149597870700米。因此,在地球看太阳,一天之中实际是一样大小的。

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并不一样呢?原来我们的眼睛在观察物体时,感觉到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物体本身的实际大小,还受距离远近、背景衬托以及物体本身亮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我们会产生错觉。早晨太阳刚从地平线升起,由于地平线离我们很远,远处背景中的树木、房屋小得使人看不清楚,太阳在这个背景下升起在地平线上,看起来就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挂在头顶,与广阔的天空和大地上近处高大的树木、房屋比较,太阳就自然显得小。

早晨,太阳刚刚从地平线升起,这时大地还处在比较昏暗的状态,明亮的太阳在暗淡的背景中就会显得大些;而中午高悬在天空中的太阳和周围明亮的天空相比亮度相差较小,光渗现象不显著,看起来就觉得小了。早晨所见太阳之所以比中午显得大些,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早晨太阳位置低,我们观察时眼睛是平视的,眼球中的晶状体保持正常的状态,凸起程度较小,焦距较大,太阳透过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也较大。而中午我们观察太阳需要抬头仰视,又由于受头颈弯曲程度的限制,太阳光不能直射进入人眼,我们看太阳是斜视的,为在视网膜上得到清晰的像,晶状体便会不由自主地凸起来,使其焦距变小,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也会变小些,所以仰视时会觉得太阳小些。

因此,两小儿辩日并不存在任何科学道理,孔子答不上来也情有可原。因为当时孔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做科学,你们觉得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