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化痰通络饮中风、眩晕

 柴桂苓 2018-01-28
天麻 15g,清半夏 6g,竹茹 12g,天竺黄 15g,泽泻 15g,丹参 15g,白术12g,赤芍 15g,红花 10g,桃仁 10g



 天麻祛风通络、 平抑肝阳, 清半夏燥湿化痰共为君药;竹茹、天竺黄清化热痰,泽泻、白术燥湿健脾、运化痰湿,共为臣药;赤芍凉血行瘀,红花、桃仁活血祛瘀,丹参活血安神,共为佐使。全方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中风
李某,男,61 岁,于 2012 年 6 月 11 日初诊。3 个月前突然出现双下肢活动不利,伴行走不稳,于当地医院诊为脑梗死,予营养神经、活血化瘀等治疗。现双下肢沉重无力,行走不稳,白天精神体力差,易疲劳,记忆力下降,视物模糊,纳眠尚可,二便调。舌暗苔白厚,脉弦滑。诊为中风病,中经络。辨为痰瘀阻络证。方用化痰通络饮加决明子 30g,漏芦 15g,薏苡仁 15g。豨莶草 20g,白芍 20g,地龙 15g。7 剂,水煎服。
二诊症状较前略减轻,头昏沉,偶有头痛,舌苔由厚转薄,脉细弦。上方加黄芩 9g,夏枯草 12g,菊花 15g。
7 月 9日三诊,头昏沉好转,下肢力量较前好转,少气懒言,记忆力下降,舌红苔薄白,脉弦细。二诊方去黄芩,加用益智仁 20g,太子参 15g。服 14 剂善后。1 个月后随诊除下肢力量差外,诸症均消失。
        按:患者痰、瘀表现较为明显,痰瘀阻络,经脉不通,行动不力,行走欠稳;痰湿久则郁而化火,上扰轻窍则记忆力下降,视物模糊。化痰通络饮加用入肝经清热之药,配合养筋之白芍,通络之地龙,故疗效较好。


陈某, 女, 81岁, 于2012年7月20日初诊。2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头胀痛明显,视物模糊。行颅脑 CT 示脑梗死,服天麻钩藤饮治疗效尚可。现头胀痛明显,头皮发紧,易烦躁,双目干涩,耳鸣,入睡困难,眠浅,梦较多,舌淡苔薄白,脉细弦。用化痰通络饮加决明子 30g,菊花15g,卷柏 15g,炒酸枣仁 30g,百合 30g。7 剂,水煎服。
二诊头痛略减轻,前方加谷精草 20g,石斛 15g,夏枯草 15g,加强平肝之功。15 天后复诊,头痛减轻,头昏沉不适加重,上方加用石菖蒲 9g,地龙 12g,祛顽痰通络,14 剂。1 个月后随访诸症减轻,嘱低盐低脂饮食,坚持服用降压药物;1 个月后随访患者仅有轻微头痛,情绪可,睡眠质量较前明显改善。
         按:患者风、痰表现较为明显,初期肝阳上亢较甚,服用天麻钩藤饮效可,然肝阳肝风平抑后痰阻之证愈发明显,于是用化痰通络力量强的化痰通络饮,同时加用平肝熄风药,并加炒酸枣仁、百合养血安神治疗失眠兼证。卷柏为治疗头痛兼证的常用药,其味辛、甘而性平,内可入于五脏,主治邪犯于五脏至阴之地,及女子阴中寒热、癥瘕诸疾;外可行于头面、官窍,主治头中风眩、咳逆、脱肛、淋结等。可从阴走阳,具调和阴阳之效。行于头项阳位,可活血通络,驱其外邪,并治头风病,兼蕴“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眩晕
眩晕是神经内科常见病、 多发病,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 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 重者如坐车船, 旋转不定, 不能站立, 或伴有恶心、 呕吐, 甚则昏倒。



1痰热互结型
邢某, 女, 52 岁, 2013 年 8 月 23 日初诊。患者诉 2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头晕, 伴恶心呕吐, 曾于某医院诊断为 “脑供血不足” , 2d 前无明显诱因头晕加重。现症见: 头晕, 视物模糊, 无视物旋转, 伴恶心呕吐, 呕吐酸腐食物, 听力下降, 耳鸣, 堵塞感, 偶头痛, 左侧额顶部疼痛, 呈阵发性胀痛, 无心慌胸闷, 无腰酸, 纳可, 眠差, 多梦, 二便调。舌红, 边有齿痕, 苔黄厚腻, 脉弦滑。神经系统检查: 双耳听力下降, 闭目难立征( + ) 。西医诊断: 耳源性眩晕; 中医诊断:眩晕( 痰热互结型) 。方用化痰通络饮加蝉衣 9g、 龙骨 30g、夏枯草 15g、 水红花子 12g、 炒枣仁 30g。7 剂, 水煎服, 每天1 剂。 二诊。头晕明显减轻, 耳鸣, 有堵塞感, 阵发性头痛, 乏力, 舌红, 苔薄白, 脉弦细, 上方加党参 15g、 黄芪 15g。继服14 剂。三诊。头晕基本消失, 耳内堵塞感, 头痛, 服感冒药后可缓解, 上方加竹茹 15g、 葛根 30g、 白芷 15g。7 剂后未再就诊。
          按: 患者痰、 热症状表现较为明显, 痰浊闭阻中焦, 气机升降失调,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故头晕、 视物模糊; 胃气上逆, 故呕吐酸腐食物; 痰浊日久化热, 痰热扰神, 故寐差多梦。化痰通络饮加用龙骨重镇安神, 枣仁养心安神, 配蝉蜕、 夏枯草清热明目, 水红花子活血化瘀。全方共奏清热化痰, 祛风活血之功。二诊头晕减轻, 耳鸣、 头痛、 乏力明显,有气血不足之象, 故加党参、 黄芪补养气血, 助脾胃运化, 使痰浊自清。三诊头晕基本消失, 仍额顶部头痛, 加用引经药白芷解表止痛, 使头痛之症得减。


2痰瘀互结型
谭某, 男, 44 岁, 2013 年 8 月 16 日初诊。患者诉 2 个月前突然出现头晕, 伴视物旋转, 曾于省立医院治疗, 症状减轻。现症见: 头晕, 有欲摔倒感, 无恶心呕吐、 视物旋转、 眼前黑蒙, 伴头痛, 两侧太阳穴阵发性刺痛, 发作时心烦, 眼胀涩, 有恐惧感, 发作前心悸, 懒言, 反应略迟钝, 口干, 纳眠可, 二便调。舌红, 舌尖有瘀点, 苔厚略黄腻, 脉弦细。西医诊断: ( 1) 眩晕; ( 2) 躯体形式障碍; 中医诊断: 眩晕( 痰瘀互结型) 。方用化痰通络饮加草决明 30g、 菊花 15g、 夏枯草10g、 丹参 12g。7 剂, 水煎服, 每天 1 剂。二诊头晕明显减轻, 偶头昏蒙, 口干, 心烦减轻, 心慌、 懒言症状消失, 偶头痛, 余无不适。舌红, 苔黄厚, 脉弦细。上方加玄参 12g、 芦根 30g。继服 7 剂, 诸症减轻, 1 个月后随诊, 头晕未发作。
        按: 患者痰瘀症状表现较为明显, 痰浊蒙窍, 故头晕; 痰浊阻滞脉道, 血液运行不畅, 血滞成瘀, 故头刺痛; 痰瘀日久化热, 扰动肝风, 肝风内动, 肝火上炎, 故心悸、 心烦、 眼胀涩。化痰通络饮加用清热明目之夏枯草、 草决明, 平肝之菊花等药物, 共奏清热化痰、 活血平肝之功。二诊头晕、 心烦减轻, 头昏蒙, 口干, 热象较为明显, 加用清热生津之芦根、玄参, 使风、 痰、 瘀并去, 头晕之症得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