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怎么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real寿元调养 2018-01-28

《道德经》——怎么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

《道德经》中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笔者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先理解这个字和字,究竟指的是什么。

孔孟儒家思想体系中是非常主张学习的,《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仅要学,还得悦,得学的开心。并且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把孟母三迁来当做蒙学的主要教育素材。中国古代主流的价值观更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说法。但我们看道家的思想体系中,好像对'学习'这个话题就没有那么多笔墨。

《道德经》中讲“绝圣弃智”。这个,我们仅从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不要讲那么多的明,智。反过来说就是要愚,要不争,要不尚贤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对于是很看重的。男人范畴,比如君主大臣讲究贤明,女人范畴,比如妻子妾俾讲究贤惠。相比儒家,道家的思想就有点反智,但您若一味的觉得道家就是反智的,那就错了。道家反的是小聪明,智巧,或者说投机取巧,或者说叫“径”,用老子的话说叫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就是不走平坦大道的小聪明。但不反那种大聪明。什么叫大聪明?就是致虚,守弱,不争,若水等等,这在道家的思想体系中是大聪明。

庄子针对学习的观点更加清楚明白,一句叫,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一般我们把这句话单独列出来表达学无止境,但庄子在这句话后还有一句,叫以无涯随有涯,则殆矣。就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有限的生命,经不起无限的知识来消耗,或者说不能拿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知识去死磕。还有一句叫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跟老子的绝圣弃智思想是雷同的。我们再来看《道德经》的另外一句,叫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完全就是和儒家唱反调。按儒家的思想体系,仁义礼智信,都是需要从小学习的,否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综上分析,道家对学的态度,就不怎么好。尤其是反对学一些“信之薄,乱之首”这些东西。所以我们首先理解这个字,笔者认为这个学不是指学习的意思,而是人从小到大,慢慢的眼界开阔了,接触了更大的世界,人也就慢慢浸染了很多的杂巧。人的欲望,私欲也就越来越多。比如老子说,抟气致柔,能婴儿乎?说明老子对婴儿无欲无求那种天然的状态是很满意的,可人终究要长大,长大的路上会接触到很多违反道的东西,比如道家认为的有违道的忠信礼义,或者我们结合现实想一想,有些人小时候很好,大了,慢慢的就学坏了。喜欢投机取巧,小偷小摸,不走正道了。这些都有违老子心目中的道。

所以为学日益,并不是指,我们学习的东西比如知识,越来越多,而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会浸染很多不好的东西,这个浸染,也可以叫耳濡目染,是被动的接受,其实也叫。只不过跟我们理解的那种高大上的学习是有区别的。这个学,是慢慢被浸染的各种私欲,各种人欲,各种不正当的,违反道的欲望。

那么修道的人,要想修得好道,就要损,把这种人欲,私欲,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把这种私欲损的干干净净。道家讲“涤除玄鉴”就是去私欲的过程。能无疵乎?就是心灵上,不要有私欲人欲的瑕疵。所以要,一步一步的损,这样就跟《道德经》前边的致虚,守弱,不争这种大聪明,大智慧对应上了。致虚是要虚其心,心里不要有那么多智巧。守弱是要弱其志,不要有那么多强梁之志。下文也说强梁不得其死。不争方能无尤,方能天下莫能与之争。

通过以上的解释,其实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就是说人从出生,从婴儿那个符合道的状态,一步一步成长的过程中,及幼及长及壮及老及衰及死,人的生命轮回中,慢慢会浸染很多的有违道的东西,要想修道,顺应天道,就要把这种有违天道的东西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只有到了无的境界,才符合道。

老子在开篇就拿有无立论,说,无,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无欲,观妙,有欲,观徼。在有欲的状态下,人对道的理解会夹杂私欲的成分,对道的认识,就不是原本的道,只有在无欲的状态下,对道的理解,才能客观,真实。

粗浅理解,欢迎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