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这才是养蛙游戏的真正目的,3个字就能概括

 龙叔文馆 2018-01-28

《家长如何培养出独立的孩子?》

01

最近,一只旅行青蛙刷成了大家的宠儿,不仅爆了朋友圈,连人民日报也忍不住为之评论:别做一只孤独的“旅行青蛙”。

好奇心驱使,我也把“旅行青蛙”游戏APP下载下来,玩了一圈。

没想到,这款让大家着迷的游戏,竟如此简单:

每一个蛙崽妈妈,只要每天搜集家门口长出的幸运草,帮蛙崽做好简单的饭菜,准备好旅行的行李包,就可以了。

剩下的时间,就看着屏幕那头的蛙崽,自己吃饭,

自己看书,

静静地写信……

至于他看的是什么书,给谁写信,我们根本干涉不了。

唯一值得期待的,就是小青蛙从旅行途中寄回的明信片,或者带回一些纪念品。

通常,我们玩喂养类游戏时,控制权都在我们手里,游戏角色可能会出现什么行为,完全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可这只旅行青蛙却特立独行,完全不受我们控制。

所以,经常在朋友圈里,看到游戏配文是这样的:

  • “儿子,你倒是出去转转啊!”

  • “崽崽,你不可以这么没出息啊!”

  • “儿子你不会离家出走了吧?”

  • “儿子,你快回来吧”

……

蛙在家的时候,盼着它赶紧出去旅游;它出去了,又盼着它赶紧回来;晚上它不回家也会担心,半夜睡醒了也会打开手机看看……

这种感觉,像极了现实中的父母。

听上去,父母养娃有多么艰辛,为娃忙前忙后,还无时不刻不牵挂担忧。但其实,这些苦都是父母自己找的。

因为他们养娃的过程中,犯了一个育儿大忌:缺乏界限感

02

唯有分离,才能独立。

英国心理学家西尔维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孩子借由我们的身体而来到这个世界,和我们天然有一种共生关系。

然而,这种共生关系带给孩子最初的安全感,也可能成为困住孩子的牢狱。

正如心理学家所说的:正常的共生期只有6个月;之后,就是病态共生。

不能跟母亲分离的孩子,只能是一个无法长大的巨婴。

在我们身边,病态的共生关系比比皆是。我的朋友S就是一个例子。

S的妈妈是个典型的女强人,多年前就自己创业,开了一家自己的公司。

从小到大,妈妈都会把S所有的事情安排好:小到每天吃饭穿衣,大到填报高考志愿,找工作,甚至相亲结婚,也是她一手安排好了的。

准备结婚时,我问她:“你喜欢他吗?觉得跟他在一起会幸福吗?

她说:“我妈挑出来的,应该不会太差,就凑合着过吧。反正我自己选的,我妈都看不上。

然而,一年后,她离婚了。因为她已经习惯了妈妈的无微不至,她觉得好老公就是要像妈妈一样,包容她的全部,为她做一切事情。然而,经历过婚姻的人都知道,老公跟妈妈完全是两回事。

后来,还是在妈妈的安排下,她再婚了,并生了一个孩子。

可是这段婚姻同样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夫妻经常两地分居,关系非常一般;没有什么生活自理能力的S根本没办法照顾好自己的孩子,经常要投奔娘家;生活真是一地鸡毛……

S的妈妈总跟老友抱怨,别人家的女儿怎么就那么懂事,我家这个怎么就让我操碎了心呢?

其实,从她一手包办的那一刻开始,女儿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她不知道,我们对孩子的爱注定是指向分离的,因为唯有分离,才能独立;唯有分离,才能成长。

03

再比如,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在公司里非常努力,但是为人处事总有些欠考虑,冲动,与同龄人相比,身上总显得稚气、“单纯”。

原来,他有一个大包大揽的妈妈。这位操劳的妈妈包揽了所有家务,家人孩子的衣食起居无不悉心照料。与此同时,妈妈管他也很严格,死死地控制住了他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说的:“我下班了,要跟朋友晚上出去玩,就必须得和我妈打个电话,报备下,如果她答应了,我才能去赴约。不答应的话,我就得马上回去。”

有一回,他跟朋友一起玩,回家晚了些,他妈妈就说,你怎么还不回来,我心脏难受死了。

他当时在开车,听了妈妈的话,心理就莫名烦乱,乱开车,差点出了意外。

他说:“我爸爸近些年来身体不好,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更强大些,为家里分担。我还想过搬出来独自住,让我妈少照顾一个人。可是只要我在家里待得时间少了,我妈就会在我面前哭,怪我不孝顺。我若是花钱送女朋友一些礼物,我妈也会过问……”

正是年轻有为的时光,他却一直为了如何处理好和父母的关系,如何周旋于妈妈和女朋友之间而烦恼,甚至自责。

回到家,他觉得缺少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

当他离开家,妈妈又会开始指责他“不孝顺”,甚至以自己的身体健康做要挟。

他找的每一个女朋友,妈妈总好像不能够满意,甚至经常有敌意。

为此,他曾难过地说: “我是个没有人格的人,我没有办法为自己做主。”

从心理学角度说,这也是一个和妈妈未脱离共生关系的孩子。

妈妈一直把他当做小孩儿看待。他认同了妈妈的评价,屈从了妈妈的控制,一直以一个孩子的姿态而存活,稍有想要长大的意愿,内疚指责各种道德压力就接踵而至。

他未曾真正长大过,又如何在生活的其他领域中显得“成熟”起来呢?

就这样,他配合着妈妈的控制,没法变得更好(真正长大、与父母分离),因为“好了”(与父母分离),妈妈不放心。

04

在旅行青蛙游戏中,也有些人成了“佛系父母”。

这些“佛系父母”,跟旅行青蛙一样淡定:

给蛙崽准备好生活必须品之后,就安心做自己的事情了;

闲暇时看一眼,不管自己的蛙崽在做什么,他们都觉得很好;

需要的时候,他会及时给蛙崽添加粮草;

有时候看它那么认真的看书,就觉得不如也放下手机看会书吧……

慢慢地,在养蛙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滋养。

其实,与其说他们是“佛系父母”,不如说他们和孩子之间建立了清晰的界限感。他们知道,父母该做的尽力而为,该孩子做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做。

那么,怎么和不同年龄的孩子建立界限感呢?

● 1岁以前

这个时候,大多数孩子还在吃母乳,我们需要跟孩子建立稳固的依恋关系,稳固孩子的安全感,为今后的分离打下坚实的基础。

● 1~3岁

孩子一岁开始或者说从孩子十个月左右开始,界限开始变得真正重要起来了,因为随着他开始学走路,探索范围也扩大了。这个时候,我们对孩子说“不”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同时,他们也开始学会频繁说“不”。

和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建立界限,父母要学会的有3点:

① 学会接纳。

我们需要在确定基本规矩的前提下,去接受孩子的“不”。当孩子说“不”、“我不要”、“我不喜欢你这样”、“那是错的”、“我反对”、“我想这样”等等,这样的话时,我们需要保持淡定。

如果我们总以“我是为你好”为由,对孩子的“不”一味打压,阻挡了孩子说“不”的能力,那孩子就很可能会长成“顺从讨好型”的人:他们的界限会变得模糊,需要会不断地被牺牲掉,而屈服于别人的需要。

② 放手给孩子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都知道孩子到一岁往后越来越头疼,因为他们会不停地犯错,很可能把你家里搞得一团糟,但是孩子就是这样去学习的。

③ 逐渐地在情感上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实在无微不至,他们所给予的远远超过孩子需要的,为了照料孩子,他们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

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孩子依赖性很强,一方面无法无天、自我中心,很难学会去尊重别人的界限;另一方面,他们很难真正离开父母,变得独立。

所以,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一定是亲密而有间的,照顾孩子的需要,同时保留自己的空间,而不是一门心思全扑到孩子身上。

④ 让孩子自己承担行为后果。

比如,孩子到了饭点不好好吃饭,或者吃很少,那么他需要承担的后果,就是在下一顿饭开始之前只能饿肚子了。

让孩子自己去承担行为后果,孩子才能真正变得有担当,对自己的人生有责任感,并从中学会掌控感。

●3~6岁

从孩子3岁起,会进入一个特殊的阶段,就是性别的发展。孩子开始认同同性别的父母,小男孩儿会想要去效仿父亲,小女孩想模仿妈妈,同时,他们还想和异性的父母结婚,跟同性的父母竞争,等等。

这个时候,父母的界限非常重要。

当母亲的需要做好女儿的榜样,允许女儿对自己的模仿和认同,同时也要能hold住女儿排斥自己想要独占父亲的想法。

同样,在儿子说出自己想要跟妈妈的结婚之类的话的时候,不要去嘲笑他,羞辱他,而是要温柔地告诉他,我知道你很想和妈妈结婚,但妈妈已经嫁给爸爸了。

做父亲的也同样需要如此。这样,孩子一方面能够得到父母很好的示范,另一方面又有离开父母去寻找他们自己的生活的可能。

这个时期,尤其要注意,始终将夫妻关系放在亲子关系之上。

我们身边有很多父母过于关注孩子,将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性别发展方面的问题。

因为如果亲子关系排第一,那作为丈夫的男人和作为妻子的女人就被弱化了,那孩子能够模仿的榜样肯定就弱化了,必然会导致孩子性别发展的一些障碍。

有消息称,“旅行青蛙”游戏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测试人们的生育欲望,让人提前体验养娃的生活。

但其实,有娃的父母也可以去玩一下,它可以让我们在养蛙的过程中,慢慢找到和孩子之间的那个界限感。

从这个角度看,旅行青蛙的角色设计得非常成功,因为它会不断地提醒我们:

孩子也有独立的精神胚胎,他们依赖父母长大,却又相对独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