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读于丹评《论语》“君子之道”感悟作者:CHCZ杨明仁 有句话叫: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那么何为君子?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做人最经常出现的一个标准就是两个字:君子。 对于何为君子,有这么一个故事。 孔子有个学生,叫司马牛,曾经问孔子,说;老师,什么叫君子呀? 孔子说:君子就是心中没有担忧、没有恐惧。 司马牛说:哦,没有担忧,没有恐惧就是君子了?这也太简单了。就又追问了一句,说:这就能叫君子啦?孔子还是淡淡地跟他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半夜敲门心不惊。一个人夜里睡得踏实,这就叫内省不疚,一个人在自我反省的时候,没有愧疚。这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就是一个君子的标准。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还说过,想要成为一个君子有三点是要做到的,然后他很客气地先谦虚了一下说,我无能焉,我反正是做不到。是哪三点呢?叫做: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仁者不忧 对于“仁者不忧”,用于丹教授的话来说,我们每天生活与这繁华尘世中,一定要内心坦然,要有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不要整天生活与忧伤、忧思、忧恐、担忧之中。只要你你内心仁厚、宽和,不计较细节、不计较的人得失,你就完全可以做到。(大胸怀) 智者不惑 第二点就是要做到智者不惑。所谓智者不惑,就是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要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如果你心中有判断、有定力,你就不会漫无目的,于是犹豫不决。于丹教授也说:对于我们当下人来讲,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一点我认为说的非常准,如果我们都能明确的认识自己,我们就不会在意有多少种选择,而只要认准自己的选择去做即可。(大胸怀) 勇者不惧 那么第三点,就是勇者不惧。也就是说当你自己的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自己知道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那么你自然而然就不再害怕了。我们也常说一句话叫“狭路相逢勇者胜”,这里指的就是勇者不惧。所以孔夫子说,我认为一个真君子就是要做到内心的仁、智、勇,所以就少了世界上很多的忧、惑、惧,他说就这么个道理,其实这就是他说的君子。(要有一颗无畏的心)我总结了一下,其实就是这么三点:大胸怀、大胸怀、要有一颗无畏的心。 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君子,不要过多的苛责他人,而把更多有限的时间、精力、修养,用来提升个人素养,这就是孔子所谓的“吾日三省吾身……” 于丹教授认为《论语》中,对于学习的论述很有意思。它认为学习者有两个目的,一种是为君子学,一种是为小人学。 为君子学其实就是说学习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道德品行高尚的人。就是让我们更超脱功利一点,让我们所学的一切不要想着实用,而要想着修养。因为一个人只有你内心修养,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你才能够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胸怀。那么什么是为小人之学呢?(我感觉有点骂人的嫌疑在里面)就是学了一点知识以后,把它当工具,比如说去写文章,评职称,作为一种技能、谋一份职业,用这样的知识和学问来取悦他人,在社会上为自己谋得一份福利,这就是被孔子所说的那种为小人之学。所以孔子曾经直截了当跟他的学生说:汝为君子学,不为小人学。也许我们都是碌碌凡人,我们还都没有上升到为君子学的境界,这也是我们和先贤圣者的差距。 于丹教授认为《论语》对于君子的界定。如果把它通俗化的话就是三个标准:一、做一个善良的人。二、做一个伟大和高尚的人(胸有大志,是宏阔的)君子应该是胸怀天下的。曾子曾经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样的一份担当,就演化成了儒家人格中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这一思想。叫做:达则兼济天下,而穷责独善其身。有很多的例子,她给我们列举了几个,比如说杜甫,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那样一片穷困潦倒的时候,他心中想的是什么呢?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蔽天下寒士俱欢颜……”,再比如说范仲淹,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面说“居庙堂……处江湖”“先天下……,后天下”。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呢?就是君子大志。你不能思想龌龊、你不能违法乱纪,你不能爱占小便宜。一定要有大境界。三、就是好处事,人际关系一定要融洽、友善、善于团结他人。也就是就是:君子群而不争,矜而不党。君子是合群的,他在一大群人里面,他从来是不争的,不跟别人有太多的纠纷、争执,他一个人内心可以是骄傲的,可以是矜持的,但他绝不结党营私。所以我们常说,君子坦荡荡。就是这个意思。 于丹教授还认为,君子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那就是一个人的言行,也就是说话和做事的标准,一个君子的言行,应该是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一个君子不要把自己的话先说出来,是你想说什么吗?先去做,叫先行其言,把事都做完了,而后从之,淡淡地再说出来,我无非是想做一件什么事,现在就做完了。不用巧言令色、大肆渲染。 最后于丹教授还提到说君子还有一个很高的标准:叫做“君子不器”,君子不能作为一个器皿中规矩地摆在那儿。也就是君子从来不是作为一个固定的职业,一个小角色,被摆在那里的,他们是变通的,他是与时俱进的,是在这个社会的大变革里面随时调整,由于他不断进步而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地位的。 总之,于丹教授对《论语》中君子之道的解读,确实让我对于“君子”这个词语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的道理永远是朴素的、是温暖的、是和谐的,它不存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圣先贤的典籍里面,它其实就存在当下,在我们眼前的选择中,也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每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真君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