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族艺术研究 · 重点文章推荐】方李莉 | 重塑“写艺术”的话语目标——论艺术民族志的研究与书写

 szwwhszd 2018-01-29

《民族艺术研究》杂志2017年第6期“艺术人类学”栏目刊出  2017年12月28日出刊(图片是2006年方李莉带领课题组成员及研究生在贵州梭戛苗寨做考察)


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需要有一系列艺术民族志的撰写,来提供中国艺术现象所存在的基本事实,以形成共同研究的话题及系列的本土理论,并以此来与西方艺术人类学形成平等讨论的话语空间。为此,有关艺术民族志的书写及书写理论的讨论,就成为当今中国艺术人类学领域的重要使命。但由于艺术人类学是一门来自西方的学科,所以,如果要发展中国艺术人类学,还必须要掌握西方艺术人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其发展的脉络及其研究的基本方法和不同流派的主要观点和主要理论。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深入的讨论,我们就很难找到中国艺术人类学在世界艺术人类学领域中的位置及发展坐标。因此,这篇论文的目的虽然是为了思考中国艺术民族志书写的未来走向,重塑“写艺术”的话语目标,但文章首先讨论的还是有关来自西方艺术民族志研究的一些相关概念与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到中国的艺术人类学中有关艺术民族志写作的基准,并以此来讨论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中所遇到的诸种问题。


本文提出的“写艺术”的概念是力图与西方的“写文化”的概念形成相对应的讨论,“写艺术”与“写文化”的不同之处是其聚焦的不是文化而是艺术。西方“写文化”概念的提出,是力图对传统的人类学民族志进行反思与批评,但作为中国的研究艺术的人类学者,是否可以站在艺术的角度,对人类学的艺术民族志传统提出一些新的思考,产生一些新的观点,这是本文要思考的问题,而更进一步的思考则是我们如何通过艺术民族志的书写来展示中国的艺术田野中发生的种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并由此讲清楚我们中国的艺术传统与艺术发展的现状。有什么样的理论建构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艺术民族志的写作范式,艺术民族志不仅是一种社会事实的描述,更是一场话语空间和理论空间的建构。因此,中国艺术民族志的书写与中国艺术民族志理论的建构紧密相关。


本文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方李莉研究员(图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方李莉,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人类学,主要著作有:《艺术人类学》《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考察》《中国陶瓷史》《遗产·实践与经验》《艺术人类学的本土视野》《“文化自觉”与“非遗”保护》等。论文有:《中国陶瓷艺术审美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新艺术史观》《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关于西部人文资源研究的对话》《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当代价值》《走向田野的艺术人类学研究——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视角》《全球一体化发展中所遭遇的文化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层社会背景——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的研究与思考》《从艺术人类学视角看西部人文资源与西部民间文化的再生产》等。



注:本版题图由作者提供,如果存在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