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不好的信号有几个 《黄帝内经》里说“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人体的消化吸收由脾胃共同完成。如果脾胃功能不好,那么营养物质就无法顺利地送达五脏六腑和身体各处。身体得不到滋养,必然会引起一些外在的病变。所以脾胃运化与否,只要留心点,就能从身体上找到蛛丝马迹。 信号一:面色晦暗、萎黄 脾胃是气虚生化之源,如果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皮肤得不到充分的滋润和营养,就会变得暗淡、发黄。如果不能及时调理,脸色就会逐渐萎黄,人也会消瘦枯槁。 信号二:口唇淡白、干燥 《黄帝内经》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脾之合肉也”。脾胃的问题会出现在口唇上,脾胃功能正常的人,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泽,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常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容易起皮、裂口。 信号三:睡觉时流口水 “脾主涎”,“涎”即口水。气有固摄作用,一个人脾气充足,涎液才会传送正常,并且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帮助人体的吞咽和消化;如果脾气虚弱,固摄功能虚弱,涎就会不受约束,使人睡觉的时候流口水。 信号四:睡眠不好 《黄帝内经》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不和会使人睡眠质量下降,出现入睡困难、惊醒、多梦等问题。 信号五:肥胖或消瘦 正常情况下,食物进入胃,经过初步消化,然后精微营养部分被脾带走,上输给肺,肺通过血液将营养带给五脏六腑。如果脾出现了问题,健运失常,营养物质堆积在身体内,就会形成肥胖。 脾虚可导致肥胖,反过来瘦人是不是脾胃就好呢?不一定。脾胃功能低下,不能将食物转化成身体所需的营养,而是直接把它排出去了,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支持,人就会变得消瘦。 信号六:胃胀气、反酸、打嗝、口臭 脾胃一升一降,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脾胃感受湿热,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就容易引起胃胀气、泛酸、打嗝等不适,浊气顺着食道上升到口腔,就会形成类似于食物腐熟的味道,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口臭。 现代医学认为,泛酸是由于胃酸分泌过多造成的,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慢慢发展成胃炎、胃溃疡、因此若常出现胃泛酸,要引起重视。 信号七:便秘 正常情况下,人喝进去的水通过脾胃运化,才能成为身体的津液,如果脾阳不足,津液生成受限,就会导致大肠动力不足,继而造成功能性便秘。另外,胃火亢盛,耗损津液,也可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困难。 信号八: 胃痛 腹部受凉、过量食用寒凉食物、情绪大起大落、脾胃虚寒等,都可能导致胃痛,这是胃受伤的直接表现。 长按足三里穴,脾胃问题全解决 邪在脾胃.........皆调于足三里 ——《黄帝内经》 公孙穴,摆平痛经及脾胃疾患 足太阴之别名,名曰公孙。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