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末期,礼崩乐坏。孔子为“明王道、辨人事、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继绝”而作春秋。孔子去世后,四百余年间,“诸侯相兼,史记放绝”。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为了不让历史立志写一部史书,不让历史传承断绝。只可惜,中途病倒,含恨去世。 临终前,司马谈嘱托司马迁继承遗志,将自古到今的历史记录下来。 司马迁遂用十余年,完成《史记》,中途受奇耻大辱而矢志不改。 司马迁之《史记》,自黄帝起,武帝太初年间止,全书五十二万余字,是一部恢弘大著。 然而,《史记》打出生之日起,就不被皇室待见。 《史记》中的《孝武本纪》原叫《今上本纪》,司马迁也不可能知道汉武帝的谥号。汉武帝看到《今上本纪》之后大怒,“怒而削之”。所以,现在的《孝武本纪》已非司马迁所作之原本纪,而是后世的褚少孙在《封禅书》的基础上补缀而成。与原版比,缺失的太多了。 由于《史记》直言不讳,写出了许多宫廷秘事,不被统治者所喜。 再加上《史记》所表达的思想与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格格不入,所以也不被社会所接受。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好黄老,并非儒学之士。司马迁当然受父亲影响,所以论道先黄老后六经。 儒家提倡尊卑,而司马迁却对杀官的游侠赞赏;儒家讲究安贫乐道,司马迁却推崇有钱的商人。 在儒生们看来当然是逆流了。 所以在汉朝,《史记》并未广泛流传,而被束之高阁。 《史记》正本在宫廷之中,东汉时,就有十篇亡佚,当然更有可能是被皇家销毁了,就如同《今上本纪》。 这十篇分别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有争议) 皇家虽然让班固阅览《史记》,以便著写《汉书》,但始终不让正版的《史记》流传宫外。 汉章帝曾让杨终把《史记》删减到十几万字,只让删减版的流传出去,可见当时皇家对《史记》的敏感。 亡佚的十篇是褚少孙(有争议)增补。 除了补全亡佚的篇章之外,还有“续写”和“窜入”。 所谓续写,就是在太史公原文之后,自己再续补一些。譬如《陈涉世家》后面引用的《过秦论》。 所谓窜入,就是直接删改或插入原文,假冒司马公的原作。如《司马相如列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余采其语可论者着于篇。 ---------------------------------- 《史记》到底被增补和窜入了多少,现在还没有定论,以后恐怕也不会有。有多少人曾经增补过史记,同样没有定论,确定的只有一个褚少孙,或许还能再加一个冯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