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对柏拉图洞穴理论如何认识的?

 观心知行 2018-01-31
「洞穴比喻」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通过苏格拉底和格劳孔的对话而讲述的一个著名比喻。大略如下:
  • 假定一些从小被绑着不能转身的囚犯面朝洞壁坐在一个山洞里。洞口有一堆火在洞壁上照出一些往来木偶的影子。这些囚徒一直以为影子是现实的事物,直到某个囚徒解脱了束缚,转身看到火光下的木偶,才知道以前看到的只是影子。当他走出洞口,看到阳光照耀下的万事万物,才知道那些木偶也不是真正的事物本身,而是一种摹本。最后他看到了太阳,明白一切都是借着太阳的光才能看见的。太阳才是最真实的东西。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关涉到其「理念论」,「认识论」以及「理想国」的构想。故须依次分说。

一、理念论

古希腊哲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追问世界的本原。这有两种追问世界本原的方式,一种是追问世界从什么东西中「产生」,或最终由什么东西「构成」。另一种则追问万物成其本身的「依据」是什么。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第二种探讨世界本原的方式。

在柏拉图之前,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等,都已经论证过世界是迁流不止的,「一切皆变,无物常住」。这流变不止的万物存在的「依据」是什么呢?一个事物的存在,桌子之所以是桌子,是因为桌子具有「桌子的本质属性或形式」。万物皆是如此。柏拉图把事物的这种「本质属性或形式」同具体事物分离出来,称为「理念」。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成其为某一物,是因为它「分有」了某种「理念」从而获得了某种「本质属性或形式」。理念世界便独立于现象世界而单独存在。一百种不同的桌子,之所以都是桌子,是因为它们都分有了「桌子」的理念。

不止是具体事物的存在是依据于理念。像「善」「美」「正义」等观念,其存在也依据于理念。一个具体行为是善,一个具体东西是美,是因为他们分有了「善」或「美」的理念。在理念世界中,「善」是最高的理念。

具体的现象世界是流变不定的,而「理念」是确定的。所以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更真实、更绝对的存在。现象世界是不靠谱的。

二、认识论

有了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分别,并认为理念世界更真实,现象世界更虚幻。那么自然,对现象世界的认识便是虚幻的认识,而对理念世界的认识才是真实的认识。

基于这种分别,柏拉图把世界分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对可见世界的认识叫做「意见」,对可知世界的认识叫做「真理」。在柏拉图的比喻中,山洞里面是可见世界,山洞外面是可知世界。

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又分别有两个层次。因此「意见」和「真理」也相应的分了两个层次。

可见世界分为事物和事物的影像。对事物影像的认识叫「想象」,对事物的认识叫「信念」。可知世界的两个层次,对应山洞中木偶的影子和木偶。

可知世界可分为数理对象和纯粹理念。对数理对象的认识叫「理智」,对纯粹理念的认识叫「理性」。可知世界的两个层次对应山洞外具体的事物和太阳。

世界从事物的影像到理念,一共分了四个层次,人的认识也相应的有四个层次。

人的知识是怎么来的呢?

「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而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象眼睛。」(《理想国》)
柏拉图认为,人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像眼睛有能看见东西的「视觉能力」一样。但人的眼睛之所以能看见东西,是因为有光。人在黑暗中是看不见任何东西的。光的终极来源就是太阳。
「造成四季交替和年岁周期,主宰可见世界一切事物的正是这个太阳,它也就是他们过去通过某种曲折看见的所有那些事物的原因。」(《理想国》)
而人的认识能力之所以能获得知识,也是由于「理念」像光一样照亮了人的灵魂,而最高的理念便是如太阳一般的「善」。
「它的确就是一切事物中一切正确者和美者的原因,就是可见世界中创造光和光源者,在可理知世界中它本身就是真理和理性的决定性源泉;任何人凡能在私人生活或公共生活中行事合乎理性的,必定是看见了善的理念的。」(《理想国》)
于是人的认识关键便在于灵魂的「转向」,转向光明,转向「善」的理念。
「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眼睛是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的。同样,作为整体的灵魂必须转离变化世界,直至它的『眼睛』得以正面观看实在,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者。」(《理想国》)
柏拉图「洞穴比喻」解脱束缚走出山洞最后看到太阳的过程,也便是这种认识的「灵魂转向」。
「把地穴囚室比喻可见世界,把火光比喻太阳的能力。如果你把从地穴到上面世界并在上面看见东西的上升过程和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的上升过程联想起来,你就领会对了我的这一解释了。」(《理想国》)

三、哲学王与理想国

解脱出去看到真实世界的那个人是不愿回到山洞里的。因为山洞里的一切对他而言都是虚幻,并且回到山洞,他反而会因为适应不了黑暗看不清影像而被嘲笑,没人会相信他所说的山洞外的真实世界,他甚至可能会被杀死。

但柏拉图恰恰认为,山洞中正需要这样的人来治理。因为他见过了真正真实的世界,他便再也不会为了山洞中的影子而计较,能够有更清晰的认知。

一个国家便是山洞,国家需要那些真正掌握了真理的人来治理。就如同山洞正需要走出洞外的人来治理一样。

「因为你已经看见过美者、正义者和善者的真实。因此我们的国家将被我们和你们清醒地管理着,而不是象如今的大多数国家那样被昏昏然地管理着,被那些为影子而互相殴斗。」(《理想国》)
同时由于对山洞里虚妄的情形认知。也不会在意山洞中的一切所谓「权力」。
「在凡是被定为统治者的人最不热心权力的城邦里必定有最善最稳定的管理,凡有与此相反的统治者的城邦里其管理必定是最恶的。」(《理想国》)

所以柏拉图认为「只有当你能为你们未来的统治者找到一种比统治国家更善的生活时,你才可能有一个管理得好的国家。」比如山洞之外的世界——也就是追求真理。

而「比统治国家更善的生活」,柏拉图认为,「除了真正的哲学生活而外,你还能举出别的什么能轻视政治权力的?」

在此基础上,柏拉图构想了一个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度。

当然,柏拉图并认为解脱束缚走出山洞的人没有义务重新回到山洞。走出山洞的人可以自由的生活。柏拉图是想国家培养出一个那样的人来。

「我们作为这个国家的建立者的职责,就是要迫使最好的灵魂达到我们前面说是最高的知识,看见善,并上升到那个高度。」
被国家所培养而走出山洞的人,则有义务回到山洞。
「哲学家生在别的国家中有理由拒不参加辛苦的政治工作,因为他们完全是自发地产生的,不是政府有意识地培养造就的;一切自力更生不是被培养而产生的人才不欠任何人的情,因而没有热切要报答培育之恩的心情,那是正当的。但是我们已经培养了你们……你们受到了比别人更好更完全的教育,有更大的能力参加两种生活。因此你们每个人在轮值时必须下去和其他人同住,习惯于观看模糊影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