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尚书鄙视苏小小,袁枚当场翻脸,几句话让他面子全无

 波哥谈古说今 2020-11-13

世人多知纪晓岚,因为轶事不少,都很有趣。电视电影,皆喜欢选他当主角配角。甚至把别人的事,安放到他的头上。而在乾隆年间,有个与他齐名的人——不是刘罗锅也不是和珅,而是同为文学家的袁枚。袁枚乃是清朝大才子,乾隆年间第一诗人——当然,这是后人的评价,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谁敢和乾隆爷争锋呢——他的《随园诗话》里,记载了一件很有趣的故事。

作为文人,他的印章很多。什么道素之门、什么百石山房、什么华里神仙、什么此间乐、子才一阅;最有趣的是一方“钱塘苏小是乡亲”。

我们知道,相传苏小小乃是南齐时钱塘名妓。卖艺不及身。后与世家子弟,父亲在朝为相的阮郁相爱。郎才女貌,少年青春,过得好不惬意。西子湖畔,到处留下依偎身影;西泠桥边,尽是二人耳语呢喃。

(苏小小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然而,好日子总是短暂的。一天,阮郁却被父亲叫回建康,未再到杭州。苏小小思之欲死,消得人憔悴。直到他遇到书生鲍仁。此君穷困潦倒,连上京赶考都没有钱。苏小小资助他前往,果然高中进士。回杭之后,才知苏小小遭人陷害,身陷囹圄,已然不治。留下遗言,要葬于西泠桥边。

鲍仁完成了她的遗愿。从此,秀美西湖,又多了处动人却悲情的传说。

作为老乡,作为一个浪漫的人,袁枚有一枚“钱塘苏小是乡亲”的印章,并将之加盖在自己诗集上,实在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这是咱们普通人的想法啊,换了个朝廷的尚书来,可就不是这样咯。

袁枚在《随园诗话》里写到,某尚书过钱塘,到他家来拜会,想看他的诗集。

大伙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雅士云集,觥筹交错,莺歌燕舞,一片欢乐的景象啊。

我脑补了一下,尚书必是进士而成,本质上,仍是个文人。因此,他拿到袁枚的诗集之后,免不得说些久仰大名,早想拜读,今日终于得偿所愿之类的客套话。旁边的人则因为他是尚书而主人是著名诗人而随声应和……

突然,风云异变,酒宴之中,平地起惊雷……

简斋呀,不是我说你,你一个儒家文人,岂能与苏小小这样的女子为伍且为荣呢?书上盖这是乡亲的章,不乃自甘堕落吗?

(苏小小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此时的尚书,一脸倨傲,已非用平等的文人身份跟袁枚探讨艺术问题,而是用尚书的官衔,在教训着他。

空气瞬间凝固了。

列位,江南人物风流,才子佳人之事不绝于耳,都正常得要命。看到这章子,都只会会心一笑啊,哪里会像这个在官场待久了的尚书一样,虚伪地维护什么读书人可怜又可笑的“尊严”?

袁枚写到,“尚书大加诃责。余初犹逊谢,既而责之不休,余正色曰:‘公以为此印不伦耶在今日观,自然公官一品,苏小贱矣。诚恐百年以后,人但知有苏小,不复知有公也’。”

你官居一品,自然觉得苏小小卑贱。但百年之后,人们只知道有苏小小,谁还记得你这个尚书——古往今来,出将入相者多如牛毛,然能美名传后世的名妓,却数得清啊。

(苏小小墓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此话骂得极重,很伤感情。如果袁枚不是气之已极,怎么会当场翻脸?

可,当时的情景竟是——一座冁然。

何谓一座冁然?

就是哄堂大笑啊。

但不笑者,唯那尚书一人而已。可知他面红耳赤,进退不得。在一众不要脸的“南蛮子”中间,他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然,袁枚没说错啊。位高极重不得了?想当年,钱谦益亦是尚书之名,却行剃发易服之事。他的气节,又岂是柳如是可比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