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研究(连载十七)

 自学中医的医馆 2018-02-01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水气病就是研究身体以肿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以下为原文:

(原文)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解读:

   金匮时代给水肿分五类: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治疗基本上按照这个分类了。

(原文)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

解读:

    风水就是身体原本就有肿胀,又感冒发烧了,且有疼痛的症状;属新病。

(原文)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解读:

    皮水就是身体肿,并且腹部水肿严重:“按之没指”;久病。治疗以发汗为治。

(原文)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

解读:

    与里水或痰饮咳嗽基本一致吧。或者有水肿且咳嗽吧;二者无法截然分开。

(原文)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解读:

    水如石般坚硬吗?腹部如“旋杯”的那条就是石水的治疗;石水没有喘症。

(原文)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解读:

     黄汗是身体发热又肿,同时出黄色的汗液;这种无缘由的发热汗出,说明身体内有地方开始出现痈脓了。

以上是给出五种水的主要症状。

(原文)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

· 解读:

   用金匮年代的科学技术水平解释风水的症状与原因,不释。

(原文)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诞,此为黄汗。

解读:

黄汗与风水接近,与风水的区别如原文,不释。

 

(原文)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

解读

再一次的叙述了风水的症状;以及解释风水的脉象及成因;当然是金匮年代的科技水平了。

(原文) 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

解读:

     皮水的症状又一个症状“渴而不恶寒者”,就是没有了表症的发热恶寒了,这也是与风水的区别。

(原文) 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

解读:

   再一次的叙述黄汗的症状。

(原文)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

解读:

怎么来了一个脾胀”,在五种水之外,不释;

 

(原文)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解读:

本条不是水气病的治疗原则;疑其错出了;

下利,小便数,不能发汗。

(原文)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解读: 

   本条是风水治疗的首选方剂;

原文很清楚,简洁;不需解读。

关于越婢汤的命名,有一个猜想:

 前几天看到湖南偏远山村出土的“里耶秦简”;秦简里面有中医方面的内容;说明了迟之秦朝,中国已经有完备的国家药典之类的规定且颁行全国了;那么很多中医的方剂的定型年代应该更早;所以我猜测,越婢汤的名字应该是从南方的“吴越”邦国传出来的方子;因为,我国的南方多雨而潮湿,宫廷或大户人家有专门的婢女从事在河边洗衣工作如西施的;这些专门完溪沙的婢女们由于长年累月的洗衣,容易患“风水”这个病症;而通过医家长期的实践,就有了专门治疗这些婢女们患风水的处方;而后传变了华夏。由于此方是从南方“吴越”传到北方的,又是专门治疗“婢女们”的风水病的(贵族女人又不洗衣),故北方的御医就命名为越婢汤而颁行全国了。

    越婢汤就是流传下来了;到金匮年代,就汇集到金匮要略一书了。    

(原文)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解读:

 条文很清楚,越婢加术汤主治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

与越婢汤比,本条是风水兼里水,比越婢汤症状更重,时间迁延的也更久;越婢汤是纯表症,加术就是表里证了。

如果小便自利,则不能用越婢加术汤;

(中间略去若干段的议论)

(原文)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附方*《外台》防已黄芪汤 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解读:

   把附方的解释放在一起解读;外台的讲解更加详细;二条一起解读则:

   本条不仅有风水,更重要的是下肢的水肿;身重可能就是下肢肿的结果。

    现代医学已经知道下肢水肿与心力衰竭有关,这在古代是不可能知道的。

这首是古代治疗下肢肿的专方,适用于以下肢浮肿、肌肉松软无力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现代研究: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

(原文)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

解读:

    同为皮水,但本条强调的是“四肢肿”,即四肢肿以身体远端的四肢末端开始的疾病,用本方。

    与防己黄芪汤比,本条是皮水,没有汗出恶风的表症;

从现代医学知识看,患者当然也是患者心力衰竭的表现了;

     伤寒论中没有含防己的方剂;而只有在金匮要略中,有五个包含防己这味药的方子;而且防己都出现在方子的名称上;说明防己对治疗四肢水肿病是专门的药,重要的药;当然,金匮年代的医家是不是知道防己对心脏心力衰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的也未可知。

(原文)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解读:

    本条所述略简,里水以上半身肿为主。

   越婢加术汤好理解;是没有表症的水肿;

   甘草麻黄汤仅仅二味;味少,我的理解是以“急症”治标为主;应该是表水里水兼胸满微喘的急症。  

(原文)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解读:

    少阴病在伤寒论中是“脉微细”,本条为“脉沉小”; 从本条来看“脉沉小”也相当于脉微细;

少阴病篇有,条文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脉沉,则为里水了;

脉浮为风水;

     则麻黄附子汤为发汗除湿方,身体有肿;应该没有发热,仅仅恶寒,或如少阴病纲领所言“但欲寐”症状。

     杏子汤今教材怀疑其为“麻杏石甘汤”;而我猜测其为越婢加杏仁汤。因为仅仅有脉浮,越婢汤发汗驱水之力稍大,用杏仁可以制约麻黄的力量。  

(原文)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解读:

本条不好解读。

蒲灰散有利淋利小便的效果,从这个解读看,有治疗皮水的作用;

”该怎么解?水气怎么或“厥”呢?  

     四肢发冷吗?药力不够啊。

 (原文)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药汁,脉自沉,何从得为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解读:

本条是黄汗,要与黄疸相区别;与里水也要相区分;里水身黄,久则有痈脓;黄汗则没有这么严重。

原文已经讲明。与状如风水;仅多一出黄汗;原因也讲了。不述。

    芪芍桂酒汤治疗的是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药汁,脉自沉。

注意,是脉沉;从原文看是新病。

    (原文)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目闰 ,目闰 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解读:

从条文可以读出桂枝加黄芪汤治疗以下五种症状:

1)、两胫冷,出黄汗,(发热为历节,与历节相区别

2)、吃饭后出汗及晚上盗汗为劳气——就是前述的虚劳;

3)、出汗后仍然发热,时间长了人体会“甲错”;此为人体有痈脓;或生恶疮;(里水与相同)

4)、身重汗出后轻松些,过后又回复身重;此为身体肿;时间长了“胸中痛”;此用现代医学是什么呢?

 (5)、腰以上出汗,下无汗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等;汗为黄汗;

桂枝加黄芪汤治疗以上五种情况的症状。网上搜索,有治疗皮肤病的,糖尿病的。

   (原文)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解读:

本条长篇大论,就是在解释“气分”这个医学名词;名不正则言不顺吗,为治疗服务的。

按照现代知识来理解,这个“气分”就是没有器质性病变;症状是气引起的;

(原文)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解读:

这二条基本一致,都是气分病,都是水饮也可以在水饮篇出现的;症状很明确,从描述看,旋杯”应该是水饮内停的更厚一些,也就更加严重一些;从用药上也能感觉到。

这条的描述很形象,临症该容易掌握,也就是心下部位紧张痉挛所致。板结成一块了,不要纠结于“坚如盘”;就是一硬块罢了;

水气篇总结

本篇水气就是身体肿了,如果出汗为黄色汗,则称为黄汗。治疗风水以越婢汤为主;里水越婢加术汤;身体四肢皆肿,则防己黄芪汤;桂枝加黄芪汤以黄汗为主;水气凝成硬块了,为石水;则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或枳术汤。

水气篇的方子为后世常用方,说明早在金匮年代,中医已经对水气病的治疗已经是卓有成效的。

 

2018-02-01初稿

毛延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