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CT 2017】一再受挫,生物可吸收支架能否重生?

 竹韵清风61 2018-02-01

  美国丹佛当地时间10月31日,在2017年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学术会议(TCT 2017)现场,同时公布了ABSORB II研究4年随访结果、ABSORB III研究3年随访结果以及ABSORB IV研究30天随访结果。

  1101内页1.jpg

图1

  ABSORB II研究4年结果

  ABSORB II研究4年随访结果显示,生物可吸收支架(BVS)组的靶病变失败(TLF)和器械相关复合终点(DOCE)事件发生率为11.1%,依维莫司洗脱支架(EES)组为5.6%(P=0.050)。回顾其3年随访结果,BVS组TLF为10.5%,EES组为5%(P=0.04)。研究者发现两组TLF发生率在第3~4年间的绝对差异分别为1%和0.7%,无统计学意义(P=0.3),即第3~4年之间两组的TLF/DOCE发生率相当。与3年随访结果相比,第4年BVS组和EES组均未再出现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仍分别为3.0%和0.0%(P=0.03%)。两组患者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比例分别从3年时的29.8%和25.9%降低至27.7%和21.1%,无统计学差异。

 图2.png 

图2

  ABSORB II研究首次比较了BVS和Xience支架的4年随访结果。研究者认为,与第3年相比,第4年时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已有减少趋势,而第3年时BVS支架的降解或降解导致的支架断裂可能是支架内血栓在32~36个月内高发的主要原因。

  Absorb III研究3年结果

  Absorb III研究3年随访结果显示,BVS组和EES组首要复合终点TLF的发生率分别为13.4%和10.4%(P=0.056),第1~3年之间的TLF发生率分别为7.0%和6.0%(P=0.39)。BVS组的靶血管心肌梗死(TVMI)发生率更高(8.6% vs. 5.9%,P= 0.03);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也远高于EES组(2.3% vs. 0.7%,P= 0.01)。

 图3.png 

图3

  研究者认为,处理直径<2.25 mm的靶血管是BVS治疗患者TLF和支架内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ABSORB IV研究30天结果

  与ABSORB II和ABOSRB III相比,ABSORB IV研究完善了以下几点:1)扩大了入选人群,纳入了肌钙蛋白阳性的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而ABSORB III研究只纳入了稳定性冠心病患者;2)BVS置入严格按照PSP原则进行,即充分预扩张、排除直径<2.25 mm的血管以及常规高压后扩张,而ABORB II研究进行时尚无标准的BVS置入技术,ABSORB III研究进行时置入技术也仍未完善。

  ABSORB IV研究30天随访结果显示,BVS组的首要复合终点TLF不劣于EES组(5.0% vs. 3.7%,Pnoninferiority=0.02)。BVS组非围术期心梗发生率(0.8% vs. 0.2%,P= 0.049)和缺血导致的靶血管血运重建率(1.2% vs. 0.2%,P= 0.003)高于EES组。人们较为关注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BVS组0.6%,EES组0.2%(P= 0.06)。

 图4.png 

图4

  研究者认为,ABSORB IV的早期结果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继续优化支架和置入技术才可能提高BVS的安全性。

  BVS的未来

  由于不利消息接踵而至,Abbott BVS已暂停销售。早在1986年,可吸收支架的概念就被提出,走到今天仍任重道远。究其原因,还是支架和技术存在缺陷。第一代BVS的几何结构和制作工艺都有待改进,主要表现为支架的矩形结构和支架梁过厚;而早期研究未遵循PSP原则,又容易导致支架贴壁不良、不全膨胀或异位。以上因素均会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此外,BVS还存在另一问题,即支架尚未被血管新生内膜完全覆盖时即发生降解,这同样可能导致TLF,而金属支架则没有这种顾虑。

  尽管第一代Abbott BVS已经停用,但更薄、更易膨胀的第二代BVS已经投入测试,不久后将进行首次人体试验。其他品牌的BVS也在持续改进之中,并将与目前最好的金属支架一较高下。人们也期待着ABSORB IV研究的进一步结果。

  其实,发展可吸收支架的动力不是为了击败现有的金属支架,而是为了消除永久支架可能存在的危险。因此,尽管BVS现在暂时走出了我们的视野,但在不久之后,它肯定会回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