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品安全】国内仍使用的破伤风针,半个世纪前已被国外淘汰

 茂林之家 2018-02-02



公众熟知的破伤风针(破伤风抗毒素)因过敏率偏高、效果维持期短,半个世纪前就已经被不少国家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但因为供给不足、价格偏高等原因,国内许多地方依旧在使用破伤风抗毒素。

高过敏率的破伤风针已被国外淘汰

目前国内市场有破伤风抗毒素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两种。

追溯历史,破伤风抗毒素早于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被应用。破伤风抗毒素,俗称“马破”,是从马血清中提取的抗毒素,在一战中广泛使用,但因过敏率达到了30%~70%不等,一旦引发过敏性休克,可至死亡,危险性极高。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安全性和有效性一致,不需进行皮试。

20世纪60年代欧美各国研发出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破伤风抗毒素就在部分发达国家停止使用。

在国内最常用的破伤风针属破伤风抗毒素,据国家食药监总局数据显示,中国破伤风抗毒素每年用量约4000万~5000万支。

除了破伤风抗毒素几乎别无选择

有了安全性更高的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为何国内市场依旧盛行破伤风抗毒素呢?

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属于血液制品,受到血源供应、生产工艺、价格方面的约束,很难全部满足市场需求。

公开数据显示,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的市场容量约300万瓶,而2009年全国合计批签发141.37万瓶,市场缺口超过50%。

“由于安全性更高的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不能稳定供货,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在众多医院是一针难求,所以遇到急症患者不能及时应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郑飞告诉记者,“破伤风抗毒素在国内广泛使用原因在于,破伤风一旦发作死亡率高,患者除了使用它,几乎没有别的选择!”

一支破伤风抗毒素约7.6元,一支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售价约320元。据郑飞介绍,他所在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只备有7.6元/支的破伤风抗毒素,以确保临床使用。

据郑飞介绍,当下北京的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市场陷入医院“抢货”但实际用量却少的怪圈。

如果医院没有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那对破伤风抗毒素过敏的患者怎么处理呢?“对破伤风抗毒素过敏的患者,在我们医院只能采取脱敏注射,分小量数次作皮下注射,每次注射后观察30分钟,边观察过敏反应,直至注射完毕,避免不可挽回的后果。护士麻烦,而患者痛苦更大。”郑飞说。

成人破伤风疫苗成空白

实际上,除了受伤后打破伤风针,其实也可以提前预防。

破伤风预防分为两级:受伤前的疫苗(一级预防)和受伤后的破伤风针(二级预防)。一级预防即主动免疫,通过接种含有破伤风类毒素的疫苗,使体内产生长期性免疫力。二级预防即被动免疫,在受伤后,通过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立即获得二、三周的免疫力。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指南均规定,首选破伤风疫苗进行预防。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破伤风疫苗的意见》规定,儿童时期打3针破伤风疫苗,青少年时期再注射3针加强,其预防效果可维持20~30年甚至更久,推荐成人每隔十年接种一次疫苗作加强预防。

全球范围内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破伤风类毒素疫苗批准使用。其中百白破一Hib疫苗——乙肝联合疫苗是全球儿童期使用最普遍的联合疫苗。在我国,目前只有针对儿童的3针基础免疫,即百白破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2针加强免疫,即白破疫苗(白喉、破伤风)预防破伤风。

但是在国内市场上,针对青少年及成人的破伤风疫苗,则一片空白。

医学百科

什么是破伤风及引起破伤风的原因


破伤风是常和创伤相关联的一种特异性感染。除了可能发生在各种创伤后,还可能发生于不洁条件下分娩的产妇和新生儿。病菌是破伤风梭菌,为专性厌氧,革兰染色阳性。平时存在于人畜的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以芽胞状态分布于自然界,尤以土壤中为常见


破伤风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杆菌及其毒素都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粘膜,故破伤风都发生在伤后。一切开放性损伤如炎器伤、开放性骨折、烧伤,甚至细小的伤口如林刺或锈钉刺伤,均有可能发生破伤风。破伤风也见于新生儿未经消毒的脐带残端和消毒不严的人工流产;并偶可发生的胃肠道手术后摘除留在体内多年的异物后。伤口内有破伤风杆菌,并不一定发病;破伤风的发生除了和细菌毒力强、数量多,或缺乏免疫力等情况有关外,局部伤口的缺氧是一个有利于发病的因素。因此,当伤口窄深、缺血、坏死组织多、引流不畅,并混,破伤风便容易发生。泥土内含有的氯化钙能有其他需氧化脓菌感染而造成伤口局部缺氧时促使组织坏死,有利于厌氧菌繁殖,故带有泥土的锈钉或林刺的刺伤容易引起破伤风。


发病原因


破伤风梭菌 (Clostridium tetani)属厌氧芽孢梭菌属,专性厌氧。长为2~5μm,宽0.3~0.5μm,周身有鞭毛,能活泼运动。革兰染色阳性,但在繁殖过程中由伤口涂片检查时,可变为革兰染色阴性。破伤风梭菌在厌氧环境下繁殖,形成繁殖体并产生毒素,但易被消毒剂及煮沸杀死。当环境条件不利时,则形成芽孢,位于菌体一端,形似鼓槌状。破伤风芽孢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年,须采用高压消毒才能将其杀死。破伤风外毒素可被胰蛋白酶处理分解为α,β,γ组分,以其各自引起的不同临床效应分别称为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破伤风溶血素 (tetanolysin)、和纤维蛋白溶酶(fibrinolysin)。除溶血素可引起溶血和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外,主要导致临床症状者为痉挛毒素,该毒素由质粒编码,分子量为160×103的蛋白质(两条肽链:重链105×103;轻链55×103),不耐热,65℃ 30min即被破坏。其轻链为毒性部分,为锌内肽酶(zinc endopeptidase);重链(H链)具有结合和运输功能,分Hc和Nc两部分,前者能与神经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后者有利于细胞的内在化作用,使毒素进入神经细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