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军:春节年俗变化的社会学反思

 TLB519 2018-02-02

 春节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产物。在农耕文明时代,“春节”是农历一年之始,它承载着人们对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所谓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农耕劳作,年复一年,岁岁如是。数千年下来,现如今,春节早已演化为现代中国人的一个精神符号和文化信仰了,成为人们一年交往中最具有社会性和情感性特征的传统节日了。然而,一切传统的东西都很难逃脱被现代化改造的命运,即使最为重要的春节年俗亦是如此。

  仔细考察近年来春节年俗的变化,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其至少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巨大影响。

  一是无孔不入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使得春节年俗在很大程度上演化成了一种“购物狂欢节”。与传统春节同样注重消费不同,人们已经从过去以物质消费为主转变到以追求精神文化层面的消费为主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春节是“消费社会”的一个最好注解。正如鲍德里亚所说,消费社会就是一个由消费意识形态引导的符号社会,而正是这种符号消费背后的“意义系统”区隔与重建了各种社会格局。因此,我们从春节的各类消费之中,实际上可以捕捉到人们的阶层区隔和文化品位。

  二是日益扩张的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全球化在培育身处异地的人们共同在场感的同时,也肢解了传统春节那种面对面的互动模式,淡化了中国人原来浓郁的人情关系。全球化加快了时空的分离,拓展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和领域,使得不同地域的人们在分享春节年味时能够产生一种共同的在场感,实现异地随时随地的拜年和问候,从而打破了传统春节那种非得团聚在一起,面对面进行互动和拜年的节日模式。

  三是日常生活不断信息化的影响。这不仅改变了春节年俗的礼仪结构和形式,而且使得传统春节的许多仪式性内容变得走样甚至异化。仪式是传统春节最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但在信息化影响下,许多传统的民俗仪式和活动发生了变化。比如,人们可以借助于短信、微信、电邮、电话、网络视频等多种形式实现异地拜年的愿望。还有派发红包,不仅在发红包的目标群体上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在发红包的方式上产生了重大变化,收发电子红包的增长速度惊人,已成为解构春节年俗的一种全民性娱乐活动了。

  毫无疑问,在各种现代性因素的影响下,传统春节年俗正在发生明显变迁,年味也在慢慢变化。但无论社会和时代如何变迁,无论是作为一个物种的人类自身还是作为共同体的人类社会,其实都有一些恒定不变的“常数”存在,并会一代一代地承传下去。这就是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情感基因”,而且,这种基因都已深深地植根在人类个体和群体之中,并以不同的文化形式呈现出来了。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