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八载问道路 气血千年归经堂 疾病的根源就躲避在血液循环之中 健康的秘密就隐藏在经络里面 一条1毫米宽的经络就相当于是包含着一条动脉、许多穴道及其对应脏腑在内的共振网系统。 “气”则是每个经络系统血液循环中的共振压力波,即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原动力。 古代传统经络理论的发展(一) 1 《难经》 ![]() 《内经》之后,经络理论进一步在实践中充实和发展并取得极大成就者,首推秦汉时期的《难经》(全称为《黄帝八十一难经》,作者不详)。 《难经》以问答质疑(即“难”)的方式来解释经义。首次提出奇经八脉区别于十二经脉,并概括、总结了八会穴及完善了十二原穴。治疗范围也由五脏疾病扩大到五脏六腑,同时对五腧穴理论有了新的发挥,为之后子午流注理论奠定了基础。因此,李时珍认为此书“发灵素未发之秘旨也”。 2 《伤寒论》 ![]() 东汉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中十分强调经络的重要性,提出“凡要和汤合药、针灸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脉”的思想。他以《内经》经络理论为依据,观察病邪侵犯经络、脏腑由表及里的传导过程,寻找出伤寒发病的规律,并总结出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辩证的理论,成为后世医者临床辩证治疗外感热病的重要依据。 但是很可惜的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建立了以方药为主的医药理论,把《内经》中的十二经辨证降为六经了。 虽然对于“六经”的理解,后世各家各说,但是必须承认,离开经络理论,尤其是经脉病候,就无法正确认识和把握《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宋代医家朱肱解读张仲景的六经辨证,论曰:“治伤寒者,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 3 华佗 ![]() 三国时期以外科著称的名医华佗,也很擅长针灸术。他用针灸治病,选穴不过一二,却效果卓著。其对经络理论发展最大的贡献在于华佗夹脊穴(背腰骶督脉两侧旁开0.5寸的17对穴位)的创造。针刺华佗夹脊穴较膀胱经背俞穴更为安全,且疗效也很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4 《针灸甲乙经》 ![]() 从晋代到唐代,我国的科学文化有了巨大的发展,同时,中医学家对经络学说又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其中首推皇甫谧(mì)所著《针灸甲乙经》。 书中超过一半以上的篇幅是阐述经穴的,记载穴名已达349个。并将穴位的别名、部位、取法、禁忌、针刺方法、艾灸壮数等都做了具体的记录,紧密结合临床实践把经络知识系统化。虽然穴位排序与后世按十四经循行分布之排序不同,但从此结束了经、穴分离的局面,使经脉和腧穴理论初步结合起来。 《针灸甲乙经》被誉为中医针灸学之祖。唐代医学家将该书作为针科的课本;日本文武天皇效仿唐制,也将此书作为医学教材;直至今日,有的国际针灸组织还以此书中的标准作为取穴依据,可见它在国内外影响之巨大。 经气脉祖先传宝,专诚仁吾辈践行! 归经堂人在此立下誓言—— 将经气脉真正服务于大众之健康! 以效果、效率、服务 为终极追求之目标! 长按上方二维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