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巧喻说理 若要把枯燥的议论文写得生动、形象,那么用奇巧的比喻来阐明深刻的道理是一种巧妙的方法,能使概念或观点形象化,易于读者理解,增强说理的力量。如毛泽东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中的一段精彩语言: 铁扇公主虽然是一个厉害的妖精,孙行者却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心脏里去把她战胜了。柳宗元曾经描写过的“黔驴之技”,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一个庞然大物的驴子跑到贵州去了,贵州的小老虎见了很有些害怕。但到后来,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 这里出现了铁扇公主、孙行者、大驴子、小老虎四个生动的形象,但作者不是在讲故事、说寓言,而是在正面论述精兵简政的大道理。作者借助故事和寓言作比喻,巧妙而又贴切地说明了“以小胜大”的道理。由于形象入理,语言活泼,使本来很枯燥的论述变得生动有趣,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二、漫画勾勒 在说理时,或批驳某一谬论时,也可以通过某一形象的精心勾画来帮助说理。如陈独秀在《偶像破坏论》中,为了阐明应该破坏偶像的论点,在文中巧借泥木偶像的形象来议论说理: “一声不做,二目无光,三餐不吃,四肢无力,五官不全,六亲无靠,七窍不能,八面威风,九(音同久)坐不动,十(音同实)是无用。”这几句形容偶像的话,十分有趣! 偶像何以应该破坏,这几句话可算说得淋漓尽致了。世界上受人尊重,其实无用的废物,又何止偶像一端?凡是无用而受人尊重的,都是废物,都算是偶像,也应该破坏。 文章意在阐明应该破坏偶像的道理,经作者借助这种泥塑木雕的偶像和人们对它的描绘,使这个道理变得深入浅出,通俗易读。这就是借助于形象的威力,加强了说理的效果。 三、妙用趣料 议论时如能引用一些寓言、典故、笑话等材料,就可以使论证跌宕起伏,富于变化。此法的运用是先叙趣料,再针对趣料加以评述,画龙点睛地揭示道理。如鲁迅先生那篇著名的《夏三虫》: 夏天近了,将有三虫:蚤,蚊,蝇。假如有谁提出一个问题,问我三者之中,最爱什么,而且非爱一个不可,又不准像“青年必读书”那样的交白卷的。 我便只得回答道:跳蚤。 跳蚤的来吮血,虽然可恶,而一声不响地就是一口,何等直截爽快。蚊子便不然了,一针叮进皮肤,自然还可以算得有点彻底的,但当未叮之前,要哼哼地发一篇大议论,却使人觉得讨厌。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先虚设疑问,进而引出蚊子。更妙的是“哼哼”声中夹杂“一篇大议论”,而且“如果所哼的是在说明人血应该给它充饥的理由,那可更其讨厌了”。一个反转,议论风生,使得读者马上领略到其中的“潜台词”:先生之意还不在蚊子。等到读过全文,自然会感觉到形象鲜活,韵味无穷。 四、寓庄于谐 寓庄于谐即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说明事理,使人在轻松和愉悦中领悟其深刻的内涵。它常常采用修辞学上的对比、双关、比喻、借代等手法,或者故意用似是而非的非理性的形式来表达出一种深思熟虑的理性内容。如毛泽东在《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一文中,对那些闹地位、闹名誉的人作了这样的尖锐批评: 听说去年评级的时候,就有些人闹得不像样子,痛哭流涕。人不是长着两只眼睛吗?两只眼睛里面有水,叫眼泪。评级评得跟他不对头的时候,就双泪长流。听说还有三天不吃饭的事情。我说,三天不吃饭,没有什么要紧,一个星期不吃饭就有点危险了。有一出戏叫《林冲夜奔》,唱词里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我们现在有些同志,他们也是男儿(也许还有女儿),他们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 作者意在批评那些闹地位、闹名誉的人,可是,他没有板着脸说教,而是寓庄于谐,一会儿解释一下什么叫眼泪,一会儿又讲一番不吃饭危险的道理,一会儿又牵扯到古戏上,看上去,似乎有点走题,其实不然,恰恰经过这一番借题发挥,寓庄于谐,打开了人们的眼界,讲清了闹地位、闹名誉的错误。同时从文字表达来看,整个议论说理富有文学色彩,生动形象。 总之,要想使议论文的语言充满味道,绝非一日之功,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写作练习中做“有心人”,有意识地反复锤炼自己的语言,甚至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才能让自己的议论生动形象起来。 小编私人微信号:liubinxia998或luckysunnylove,欢迎添加好友进一步交流! 《作文指导报》创刊于1985年,全国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41—0086,为中国语文报刊协会(教育部主管)会报、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会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的优秀少儿报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