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鼓石历经纷扰的中国第一古物

 songsgt 2018-02-04

本报记者 李波
发布日期:2017-10-27






  石鼓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它属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第一古物”。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乃篆书之祖。石鼓吸引了唐肃宗、宋仁宗、宋徽宗、韩愈、杜甫等人的目光,却经历多次战火。
  中国古物众多,仅宝鸡就有无数堪称国宝的艺术珍品。石鼓到底出自谁之手,记录了谁的事,在哪里被发现,为何能得“中国第一古物”的美誉,这一切,要从公元 626年以后,或者以前的某一天说起——
它从哪里来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有诗作《石鼓歌》。此诗写到石鼓的起源并论述它的价值,呼吁朝廷予以重视及保护。康有为在其著名书论《广艺舟双楫》中写过这么一段话: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能让韩愈作诗,能被康有为如此评价,便知石鼓非同一般。
  虽然石鼓非同一般,但发现它的日子,是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日子。
  那是公元 627年。刚刚经历了玄武门之变的大唐王朝,迎来了贞观之治的第一年,就在这一年的某一天,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北阪,一位牧羊老人发现了十个怪异的大石墩。这些硕大的石墩体形似鼓,高二尺,直径一尺多,中间微凸,模样奇特,形像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
  一个牧羊人,哪见过这阵仗,十个半米多高的石墩一下子出现在眼前,好奇心促使他拨拉了一下这些有点丑陋的石头,同时他心里寻思着,万一倒腾出金子来,就不用牧羊这么辛苦了。令他不解的是,大石墩上的一块泥土被抠掉后,居然显露出大量的神秘文字,牧羊人不识字啊,赶紧回家把这事告诉了四邻八村的乡亲们。越来越多的人听到了石墩的消息,都过来看个究竟,不识字的乡野村夫来了,识字的文化名流也来了,结果石墩上的字笔法奇异,竟无人能识。
  了不得,又是石墩又是字的,莫不是个怪物?一时间,流言四散,怪论频生。从古至今,乡民有个特点,凡是不懂的古物,要么纳头便拜,要么扔点钱进去祈求消灾解难。这下可好,乡民闻风而至,焚香跪拜,惊为天赐之神物,作为长安近郊的陈仓,就这么火了。文人墨客也纷纷慕名而至一窥究竟,并拓下石墩上的文字,遍寻名家研究,更有人悬重金求解谜题。折腾半天,文字之谜不仅未被揭开,石鼓反而借着民间传言,变得神乎其神。
  后来,懂行的人研究出来了,石墩为本地常见的花岗岩材质,每个石墩上面都镌刻“石鼓文”(大篆),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猎碣,记述的是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十个花岗岩材质的石鼓,每个重约一吨。自明清以来,一字抵万金,石鼓创下中国文物史上的奇迹。
  重点在这里,石鼓到底是啥时候被发现的?
  不是公元 627年吗?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退休的官波舟不这么想。
  “我认为,石鼓的出土年代应该是公元 618年至公元 626年之间,也就是说,应该是在武德年间。”官波舟这么说,“原因很简单。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在写石鼓文的时候,曾写到苏勖给石鼓文拓片题字一事。”
  据《中国人物大辞典》记载,苏勖是武德年间礼部尚书,死于任上。这就简单了,石鼓的发现肯定在贞观之前,否则武德年间死于任上的苏勖无法见到石鼓文拓片,也无法给拓片题字。
成于啥时候
  知道了石鼓啥时候被发现的,接下来就该研究这到底是啥时候的东西了吧。
  且慢,石鼓身上还有一个未解之谜:史载的陕西凤翔府陈仓山北阪到底在哪里呢?
  学界之前有三个观点:市区石鼓山、凤翔、岐山之阳,而且每一个地方都有资料可以佐证,这就很让人为难。在官波舟看来,出土地应该是市区的石鼓山无疑。
  “凤翔出土说,主要依据的是《元和郡县志》中的一句话:石鼓,出于雍城南 20里。雍城大家都知道,遗址就在今天凤翔县城南边。石鼓山出土说,主要是以杜甫的诗歌为证。公元 757年,杜甫到任凤翔府, 4个月后离任,其间,写诗说石鼓出土于陈仓,而非雍城。另外一个就是岐山之阳出土说。陕师大教授史念海证明,所谓的岐阳,范围是东到漆水河、西到千河、南到渭水、北到箭括岭,也就是说远不止今天岐山县的范围。而且在南北朝时期,刘昭在为《后汉书》写注的时候曾写道:陈仓县下,有石鼓山,将有兵,则山鸣。这是石鼓山唯一一次在史料中出现。”
  纷乱的思绪集中起来,真相就逐渐显露出来,可以断定,所谓的陈仓山,就是今天市区的石鼓山。
  关于石鼓成于何时,学界的争论那就更多了。
  公元前 820年、公元前 770年、公元前 762年、公元前 672年,都是学者们认为石鼓成形的年份。这就麻烦了,竟然相差这么大。虽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百多年的时间很短,但具体到石鼓上,一百多年的时间差可就让人难以接受了。
  对于石鼓成形的年代,官波舟的看法和以上都不一样,他主张在石鼓文中寻找答案。
  石鼓文《而师》诗有“天子□来,嗣王始□,故我来□”的记载,给了官波舟一点灵感。
  残缺的诗,其实描写的是“天子赐来,嗣王始位,故我来祭”的历史事实。在官波舟看来,秦王因其称王的行为,导致当年“四月戊午,魏君为王,韩亦为王”“其后诸侯皆称王”,可以说秦王带头破坏了规矩,在此严峻挑战形势下,秦王深感不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秦王决定到雍城祖庙祭祖,陈仓北阪打猎,求先祖保佑,顺便演练强兵。
  这个给其他诸侯带了个坏头的秦王是谁呢?《史记·周本纪》载:“四十四年,秦惠王称王。”这里的 44年,即周天子显王姬扁在位的 44年,即公元前 325年。秦惠王是秦襄公享国以来的第 26位国君,终于称王。
  看明白了吧,石鼓作于秦惠王称王祭祖狩猎的公元前 325年。学界认为,秦惠王是唯一可以既称公又称王的,比较符合石鼓文的内容,且文字特征与刻制工具也属于这一时期,则石鼓作于此时的可能性最大。
经历啥波折
  石鼓是个宝,人人都知道。
  这就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觊觎宝物的人太多。
  话说唐初石鼓被发现,才过了百年,就经历第一次风波。“安史之乱”让李唐王朝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之后显得风雨飘摇。在雍城躲避战祸的唐肃宗听到石鼓的传闻后心生好奇,随后责令州府官员将十个怪石运下陈仓山,迁往雍城城南,就是后来的凤翔县城之南,与驻扎在这里的文武百官赏玩。这一迁不要紧,石鼓被迁至雍城短短几个月后,便随着战乱的来临而蒙难。
  当安史叛军逼近凤翔时,满朝文武仓皇出逃,这沉重的石鼓可没办法带在身边,为了保存石鼓只能就地掩埋。随后,石鼓被仓促移至荒野掩埋起来,并对外宣称“毁失”。
  天下人为之抱憾。
  但是,宝物到哪里都是会发光的。
  公元 806年,有地方官吏查访到石鼓的埋藏之处并广邀名家共同主持挖掘。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大文豪韩愈有感于石鼓经历的波折,上书朝廷,请求移石鼓到京城太学府内妥善保管并重新对它进行学术研究。可惜的是,当时的唐王朝属于战后重建时期,韩愈的请求并未被重视, 8年后石鼓才得以移送到当地孔庙之中。
  熟悉花岗岩的人都知道,这种石材比较脆,很容易被风化剥落。此时的石鼓已是蚀迹斑斑,鼓上的字迹也残缺不全;更可惜的是,长期弃于荒野,导致一面石鼓遗失无踪,也就是后来轰动天下,常引发历代学术争端的乍原石鼓。
  唐朝之后,那叫一个乱。朝代更迭跟走马灯似的。石鼓就这么消失在大家的视野中。
  时间转眼就到了宋朝。我们都知道,宋朝有不少皇帝喜欢书画,宋仁宗便是一位。宋仁宗时,国家经济开始发展,他终于有工夫翻阅前朝遗留下的经史档案,这时候,遗失百年的陈仓石鼓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一注意,九面石鼓终于重现世间。
  再到后来,北宋金石收藏家向传师寻访民间,终于找到了唐朝时期遗失的那一面石鼓,十面石鼓得以重新聚首。
  石鼓的传奇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它们还经历了宋徽宗往字缝里注黄金的荣耀,经历了“靖康之难”被遗弃,如今真品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
讲述啥故事
  十面石鼓,十篇诗。
  分刻在十面鼓上的十篇诗之间到底有没有联系?它们之间有没有先后顺序呢?
  不少学者认为,诗篇的创作时间可能并非同一时期,所以诗篇的顺序是无法确定的,但官波舟却认为这些诗绝对有联系。“石鼓以籀文分刻十首为一组的四言诗,有很多字已经磨损掉了,甚至有的一个字都没有。我认为,十面石鼓上的文字虽然自成篇章,但又有一定的联系。这些诗主要描写秦王祭祖、练兵、狩猎的事件,千沔鼓、车工鼓的诗句较完整,其余石鼓文保存得不好,不过通过辨识和联想,大致意思还是可以推测出的。”官波舟认为,只要读懂了石鼓文中的意思,排列出它们的顺序还是比较容易的。
  来看看这十面石鼓都写了啥事情吧。
  田车鼓:很多人认为,此鼓刻文中记述秦公及随从登塬游猎的盛况。官波舟也认同这个说法,他认为此文主要写秦王打猎,相当于秦王打猎情况的特写。
  銮车鼓:记述秦公游猎经虢城,銮车上悬挂彤弓、彤矢,从人齐聚,进献猎物,这时人潮涌动,非常热闹。官波舟认为,此处的驻扎地应该在今天的眉县。
  零雨鼓:记述秦公及随从涉汧河时,从低处看到的情景。是秦王及随从站在了汧渭之会的地方,恰逢天上开始零星下雨。
  乍原鼓:记述人们在山上整修塬地,制作祭坛的场景。
  吴人鼓:记述大家为秦公献祭而奔忙,也就是说要开始祭天了。
  吾水鼓:很多学者认为此文描写的是秦国水清道平的美好河山。不过官波舟认为,此鼓刻文写的是秦人即将出行,官员给大部队送行,送出十里之后,在秦王的命令下,才分手告别的事情。
  而师鼓:秦公的述志诗,也就是说明白此次出行的目的。
  马荐鼓:记述打猎归来时路遇之情景。
  车工鼓:开始打猎了。
  千沔鼓:到达汧河时候的情形。
  很明显,按照官波舟对石鼓文的理解,这十面鼓的排序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面:吾水鼓。
  第二面:而师鼓。
  第三面:銮车鼓。
  第四面:乍原鼓。
  第五面:吴人鼓。
  第六面:车工鼓。
  第七面:田车鼓。
  第八面:千沔鼓。
  第九面:零雨鼓。
  第十面:马荐鼓。“这个排序,刚好是按照秦王率领部下从都城咸阳出门,到半路夜宿眉县,再到开始祭祀、打猎、垂钓,遇到零星的小雨转而回到陈仓城的过程。这样更符合出行的习惯,也符合祭祀的礼仪。”官波舟说。
  这时候,一个疑问出现了。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已经很发达了,很多重要的事情,大家都选择铸造成青铜器以留后世,为啥当时秦惠王选择了石头呢?
  这要从祭祀的具体内容说起。在古代,祭祀天地的方法是不同的。《尔雅·释天》中记载 :“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埋。”这句话的意思是,祭祀天的时候,人们选择用熊熊烈火来表达人与天沟通的意愿,而在祭祀地的时候,则需要通过深埋祭祀物来表达沟通的想法。“祭天要在群山环绕的地方,今天的凤翔塬是最好的选择,而祭地要在有水环绕的小丘上,很明显,市区的石鼓山就是这样的理想地方。”官波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石鼓山旁的茵香河中满是石头,就地取材做成石鼓刚刚好。可以说,石鼓制作之初,就没有打算长久保存,而是用来埋在地下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