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粘液”还是“黏液”?

 MAY的学习簿 2018-02-05

    郝铭鉴语文学堂 2018-02-05

我们今天辨析两个字,“粘”和“黏”。在出版物中,这两个字可以说长期纠缠不清。

    最近有家报纸报道了一条医学消息:上海有一家医院的胸外科医生,通过立体、直观、视野非常开阔的3D胸腔镜系统,帮助病人非常精确地摘除了心脏内的一颗“定时炸弹”,叫“心房粘液瘤”。这么大的一个手术,只在病人的胸壁上留下三个像钥匙孔一样大小的小洞。手术当天病人就可以下地行走,六天以后康复出院。这个手术完全有报道的价值。但是在这篇报道中,从它的标题到它的正文,“心房nián液瘤”全都用的是“粘”字。长期纠缠不清的“粘”和“黏”两个字,在这一篇报道中再次出现差错。

    从历史上看,这两个字的关系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它们是正体字和俗体字的关系。“黏”是正体字,“粘”是俗体字。“粘、黏并行而音义无殊。”两个字的造字理据、读音和词汇意义都是一样的。从造字理据来看,“黏”是“黍”加“占”,而“粘”是“米”加“占”。黍和米都是富有黏性的,所以这两个字的形符具有共同的特征。这两个字的读音都是nián,只是“粘”也可读zhān。它们都可以用作动词,也都可以用作形容词。汉代的王褒写过一篇《僮约》,内容是主人和佣人订立的契约。

    在《僮约》中规定了佣人必须完成的任务,一共一百多项工作,就像岗位责任书一样。其中有两句“黏雀张鸟”“结网捕鱼”,指的是佣人要抓鸟、要捕鱼。文中用的是“黏”字,动词。白居易《朱藤谣》:“泥粘雪滑,足力不堪。吾本两足,得尔为三。”诗中用的是“粘”字,形容词。

    第二阶段是从1955年到1988年,以《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为标志。在整理表中明确规定:米字旁的“粘”是规范字,黍字旁的“黏”是异体字。这正好和第一阶段相反。“粘”本来是俗体字,现在变成了规范字,而“黏”本来是正体字,现在变成了异体字。1980年出版的16卷本《鲁迅全集》,其中《准风月谈》的前言用了一个出自淮南子的典故。柳下惠和盗跖传说中是兄弟,但他们看到同样的糖水,想到的却是不同的用途。柳下惠说“可以养老”,盗跖却说“可以粘牡”,鲁迅把“可以粘牡”解释为“可以粘门闩”。盗跖是做强盗的,他想到糖水的作用就是偷偷地把人家的门闩打开,干盗窃的勾当。书中用的是“粘”字,但在典故的出处,也就是淮南子的《说林》中用的是“黏”字。因为当时是处在第二阶段,米字旁的“粘”是规范字,黍字旁的“黏”是异体字,所以编辑就把鲁迅作品中的 “黏”改成了“粘”。

    第三阶段是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标志,从1988年开始到现在。在这个阶段,“粘”和“黏”都是规范字,却有不同的意思。这两个字的读音、词性和词汇意义都不一样。在读音上,黍字旁的“黏”继续读nián,米字旁的“粘”以zhān为主要读音。只有在作姓氏用时读nián,保留历史上的传统读法。在词性上,“黏”是形容词,“粘”是动词。在词汇意义上,“黏”指物体具有的一种像胶水、糨糊那样的特性;而“粘”指把不同的物体胶合在一起的动作。这就是说,到了第三阶段,这两个本来纠缠在一起的字,已经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彻底分开使用。

知识点

黏丨nián,形容词,指物体具有的一种像胶水、糨糊那样的特性

粘丨zhān,用作姓氏时读nián,动词,指把不同的物体胶合在一起的动作

    上面说到的“心房nián液瘤”的“nián”字,显然应该用黍字旁的“黏”,不能用米字旁的“粘”。报纸上的用字不说是错误的,至少是不规范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